李 俠
近代科學興起的400 多年間曾發生過5 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現象,人們關注的焦點大多停留在每次科學中心涌現時的那一群璀璨科學群星,仿佛每次科學中心都是天降英才帶來的結果,人才什么時候都有,問題是為何這些英才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在這個地方并引起了科學革命呢?顯然,在科學中心形成背后還有其他復雜的社會因素在起作用,在這諸多因素中以隱性形式存在的、經常被忽略的就是文化因素。
文化作為一種觀念與規則的集合,既為社會個體提供了行為規范與指導,又為整個社會提供了整合與再生產的思想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一種生產性要素。我們不妨挖掘一下每次科學中心形成與轉移背后的文化因素到底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對于中國正在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次科學中心形成于意大利(1504—1610 年),這次科學中心形成的文化基礎是建立在前期的文藝復興運動(14—17 世紀)基礎上的。從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到伽利略的望遠鏡,文藝復興實現了兩個轉變:其一,重新發現人,通過思想解放使人們逐漸擺脫僵化腐朽的經院哲學的桎梏,這一時期的偉大藝術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據。其二,重新發現自然,人們的目光開始從宗教轉向自然,只要看看這個時期的布魯諾、伽利略等偉大學者的工作就可以真切理解文藝復興對于第一次科學中心的形成所具有的奠基性作用。
第二次科學中心形成于英國(1660—1750 年),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清教主義的確立,清教倫理的價值觀鼓勵人們勤奮工作、珍惜時間、節制欲望,追求真理本身就是報酬,通過揭示自然奧秘彰顯上帝的榮耀。正是由于清教倫理的這種精神氣質,促成了英國科學中心的形成。誠如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所言:清教的思想情操和信仰激起了合理的、不倦的勤奮,從而有助于經濟上的成功,相同的結論也同樣可以應用于清教與科學之間的那種密切關系。關于清教文化的積極作用有一本經典著作——默頓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這本書中對17 世紀英格蘭科學家的宗教信仰做了詳細分析,以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清教文化對英國科學中心的形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三次科學中心形成于法國(1760—1840 年),其背后的文化資源是影響深遠的啟蒙運動,由此理性主義成為現代人的思想標配。
第四次科學中心形成于德國(1875—1920 年),以洪堡的大學改革作為文化變革的切入點,基本原則是:教學與研究的自由、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理念,這一原則帶動了文化與大學的快速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基礎上德國科學中心比較注重科技與工業的結合。
第五次科學中心形成于美國(1920 年至今),支撐美國科學中心的文化資源是來自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文化,它的綱領簡潔明了: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這就把個體的生活、行動與效果有機結合起來,直接取消了那些阻礙行動的繁文縟節存在的價值,從而彰顯了簡單直接的文化功能。20世紀的很多偉大科技成果都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
總結下來,5 次科學中心轉移背后的文化變遷大體上依托4 類載體推進:文化啟蒙(以意大利為代表),從下往上,初步實現使社會從神圣向世俗的邁進,極大地釋放了人的創造力,由此促成了文化與藝術的大繁榮;科學啟蒙(以英國為代表),從上往下流動,新科學理念的大量產生,擴展了人類的世界觀,由此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看世界的方式;思想啟蒙(以法國為代表),中間開花,以伏爾泰、盧梭為代表的思想家在思想領域狂飆突進,各種顛覆性的思想觀念大量涌現,為整個社會培育了一個具有廣泛生產性功能的思想市場;工業啟蒙(以德國為代表),以李比希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把科學知識投向產業,形成了很多重要產業,如化工、染料工業、汽車制造等;20世紀初美國科學中心的形成是綜合多種文化載體所實現的結果,具體而言,則是科學啟蒙與工業啟蒙的綜合運用。
4 種文化變遷載體的出現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如文化啟蒙的出現是在整個社會的知識基準線比較低而且思想嚴重僵化、貧乏的條件下發生的,它是從社會中下層切入的文化變革,并通過受影響群體規模的逐漸累積而實現的文化整體變遷。
相較而言,科學啟蒙的起點比較高,它總是發生于擁有相對成熟的科學共同體的環境下,比如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率先實現君主立憲的國家,而且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學會,這種文化變遷能夠在社會精英層形成一個知識的高勢能區,通過溢出效應逐步實現文化的變革。思想啟蒙的實現需要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然后從中產階層開始向四處擴散最終推動文化變遷,畢竟任何新觀念的最初接受者主要是中產階級和精英。工業啟蒙的門檻比較低,不需要受眾有多少專門的科技知識,只要受眾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科技的優越性以及其所帶來的福祉即可,它與文化啟蒙的區別在于,工業啟蒙是從器物層面而文化啟蒙則是從精神層面開始嵌入人們的認知,它們的優點在于受眾面較大,從社會的中下層推動文化的變遷。
中國科學文化建設的路徑也可以采取多種文化載體整合的模式,具體而言,就是文化啟蒙+科學啟蒙+思想啟蒙+工業啟蒙。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與社會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科技日新月異,再加上我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大幅提高,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15 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 年,相當于初中畢業的水平,已經具備了解與接受新知識的基礎,這個基本面有利于推動全社會的文化啟蒙與工業啟蒙;我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 億人,而且大學畢業生每年還在以1000 萬人的規模快速增加,這個受眾群體對于科學觀念、新思想與工業革命都具有比較好的理解與認同,可以在此基礎上推動科學啟蒙與思想啟蒙。社會各層級漸次推進,宏觀上就會呈現出一種具有生產性的文化生態圈,基于此,推進科創中心建設與科學文化建設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