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建港中學 劉 亮
興國必先強師。近日,教育部聯合相關部委出臺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簡稱《強師計劃》),明確了提升教師能力素質、推動優質師資均衡、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管理綜合改革等四個方面15條措施,就加快建強建好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做了全方位部署。
2021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強師計劃》出臺,抓住了問題要害,而圍繞深化管理綜合改革方面的舉措,則是打通“強師”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招。
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嚴把教師入口關。教師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職業,從業人員除了掌握學科知識,還應具備教育教學基本能力。因此要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落實持證上崗要求,教師資格證和任教學段必須匹配。同時,做好教育類研究生、公費師范生和優師計劃師范生免試認定改革工作,建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提升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水平。
改革教師編制管理,優化編制配置。編制是教師待遇和地位的重要保障。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多項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的政策,直通教師編制改革熱點,以解決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結構性短缺問題。改革教師編制管理應理順財政、編辦、人社、發改、教育等部門之間的職責關系與合作機制,并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化、三孩政策、新課改、新高考等因素,加強編制統籌配置,加大緊缺學科教師補充力度,盤活存量,挖潛創新,解決教師“來得了、留得住”的問題,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從教。
完善教師職稱評定標準,深化崗位管理改革。職稱是教師職業生涯真實有效的業績體現,是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一種客觀存在,核心是激勵機制。根據《強師計劃》和有關“破五唯”的新要求,完善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積極架構綜合、多維、互動的教師評價方式。提高中小學中、高級崗位占比,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進一步探索自主評聘初、中、高級職稱和崗位的標準,充分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
強化待遇保障,營造尊師重教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改善教師待遇,維護教師權益。貫徹總書記要求,就要不折不扣落實好國家關于教師地位待遇的各項惠師舉措,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優化經費投入結構,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落實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徹底解決拖欠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和欠繳社會保險費、職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問題。改革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向班主任、業績突出的一線教師、從事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的教師傾斜。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教育質量的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關鍵點在教師,發力點在教師,希望點也在教師。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從戰略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信任、緊緊依靠教師,培養和匯聚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