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國
(濟南軌道交通集團第一運營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目前,中國的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作為建設期間的“啞鈴型”環境管理系統,主要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可以進行小環境影響范圍的建設項目。但是,在建設工程中,建設期間長,重視工程的施工期間,在鐵路工程項目的完成接受過程中,有時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現在,中國遵循鐵路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時開發的原則,采取了各種環保措施。但是,鐵路工程中環境問題的管理很困難。鐵路建設項目的建設期是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時期,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對策,建設期間會給沿線環境帶來很多災難。
鐵路建設過程可能會引起噪聲公害、水質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也就是說,鐵路建設期間是最活躍和變動期,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另外,在鐵路工程中也必須充分注意環境問題。鐵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問題的必要分析,將鐵路建設事業造成的環境損害降到最低,為鐵路建設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理論依據。鐵路建設的協調發展和鐵路運輸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實用和重要的[1]。
現在,國內沒有完全的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制度,關于施工階段的環境管理保護,只停留在治理和環境監測上,施工階段的環境問題也缺乏量化分析,幾乎都是定性的研究。關于鐵路建設期環境問題的研究,國內外文獻僅有零星的報道,并沒有進行系統,全面的討論。本文的目的是根據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進行以下操作。針對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的環境問題,系統分析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對環境的影響,深化鐵路建設期間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為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提供幫助,促進鐵路建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是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實或潛在問題。環境問題首先是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超過環境容量,生態學環境質量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枯竭這兩個分類的人口增加,城市化,產業農業的急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受害狹義上,環境問題是大規模生產分為工業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消費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不完全生態系統,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
如果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和污染物的量超過環境的環境容量和環境自凈能力,它們就會擴散、移動、變成環境污染,使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惡劣影響。在通常的環境下,環境污染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不僅破壞生態平衡,而且危害人類健康,導致慢性、長期中毒和死亡。
生態危害被稱為環境損害,意味著人類不合理的發展、利用自然資源和建設工程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環境效應。土壤侵蝕、沙漠化、土壤鹽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損害的結果常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生態系統的路徑有很多內容,最重要的是由于植被破壞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而破壞生物資源。植被在人類的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重要的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植被破壞是生態惡化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破壞植被不僅對區域自然景觀有很大影響,還造成生態系統惡化、環境質量下降、土壤侵蝕、沙漠化、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土壤沙化加強土壤侵蝕,形成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因此,破壞植被是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3.1.1 水污染
在鐵路工程中水污染或對水環境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的物質稱為鐵路水污染源。施工期間的水污染主要是人為的,人為的活動引起水污染。其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排水,工程廢水。
1.施工期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人類排泄物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包括浴室排水,廚房排水和洗浴,洗衣房排水。它的構成主要取決于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習慣,也取決于氣候條件[3]。
2.施工期施工廢水。在臨時作業場所,如攪拌機,攪拌機,預制裝配和物料堆積場所,工程污水水質具有含沙量大,浮子較多,主要污染物為浮游生物固體等特點。
工程機械和車輛維修,沖洗。對運輸車輛定期檢修時產生的車輛廢水,機械檢修站產生的含油廢水和日常運行中的供油點清洗廢水,主要污染物為油和懸浮物。
3.地表徑流。地表徑流是指流經地表的雨水或融雪水。降雨時和融雪時,使鐵路施工地附近的山谷和河流流入生產地,在施工現場的地面上產生流出和積存,混入施工現場的污染物,砂土混入下水道,排出后造成水質污濁,破壞環境的情況很多。
3.1.2 大氣污染
鐵路施工期間空氣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工程灰塵,工程車輛廢氣及運輸和水泥貯藏,粉煤灰,白灰時容易影響空氣,大型車輛在農村道路上行走時不灑水造成的灰塵,鍋爐爐灶等設備的污染。其中,工程對周圍空氣環境的影響最為顯著。產生的主要大氣污染物為NO、CO、SO2和粉塵,其中粉塵最為嚴重。在鐵路施工過程中產生粉塵的工序需要注意[4]。
3.1.3 噪聲污染
環境噪聲污染是指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鐵路施工主要噪聲源為各類施工設備,設施和運輸車輛,特別是重型貨車噪聲較高。
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會受到人類的干擾,兩種常見擾動引起的自然擾動或位移,生態系統和生態要素將導致不利于生物生存的變化,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的平衡將產生與其原始穩定狀態完全相反的結果,原始穩定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會引起破壞性的波動。導致生態系統功能和基本結構的喪失。
3.2.1 對動植物的破壞
鐵路路基開挖擾動了土層,清除了表土,使原生態環境植被喪失了土壤的生存條件,受到嚴重破壞。同時,鐵路建設中廢棄的建筑垃圾會對植被造成嚴重的污染,并逐漸破壞植被。
由于鐵路的建設,需要在施工道路兩側設置梁場,材料場,廢棄土丘,施工道路和施工營地。破壞原有土壤,破壞生態原有面貌,使該地區植被明顯減少,從而使地表裸露面積大幅度增加,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穩定性惡化[5]。
3.2.2 對動物的破壞
雖然建造地下通道或定期建造橋梁,但與原始生態外觀相比,它不可避免地對物種的延續產生不利影響。由于動物群落基因重組的減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如以前。修建鐵路嚴重分隔動物的生活場所不利于基因的交換和物種的遷徙。鐵路建設造成的森林破碎和破壞使動物的棲息地日復一日地變窄,嚴重威脅到珍稀野生動物,特別是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6]。
關于鐵路施工期的環境管理,必須達到更好的管理目的,優化環境管理體系,其管理效果的顯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管理體系要素的實施程度。“預防污染,持續改善”,保證管理體系的有效發展。可以為在建項目規定相應的環境規劃,確保環境保護,遵循程序;可以指導環境目標和指標的修訂和設定,制定環境管理方案;可以對施工過程中可能事先具備重要環境因素的施工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選拔具有較強環境保護能力的人員;并能更早地監測和監督可能產生重要環境影響的活動。掌握重要環境因素可以確定幾個環境管理體系要素,可以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7]。
對于鐵路施工期環境問題的調查分析,以環境因素為出發點,建立鐵路建設期環境管理體系,對于環境管理體制的有效建設時期,必須依靠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才能具體實施;但現階段,法律手段尚不完善。因此,本文還就完善環境管理手段提出了相應的意見,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能更好地實現環境管理目標,防止鐵路建設期間環境問題的發生,以起到保護作用。改善環境。
4.2.1 法律手段的完善
目前,我國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可以運用的法律法規已經比較完善,但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性不強,施工單位往往想在支付一定費用后代替環境保護措施,應具體提出施工單位具體實施的環境保護法規[8]。
完善施工期間的法律法規,應當首先制定鐵路施工期間具體使用的環境管理規定,為施工階段的環境管理提供法律依據。現階段開展環境監督工作,但沒有具體的環境監督法規,應盡快確定鐵路施工期間的環境監督法律法規,明確權利和義務。結合我國鐵路工期的具體情況,完善環保法律法規,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環保規范[9]。
4.2.2 行政手段的完善
1.施工期內的環境信息公開。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建設期鐵路建設項目,應加大環境信息披露力度;定期公布鐵路建設期環境監測數據和檢查結果。特別是沿線居民對鐵路建設期間的環境信息取得進一步的了解,并參與鐵路建設期間的環境管理。對于公共利益的環境問題,應及時滿足其環境需求,更好地對其需求進行監測。
2.施工期環境事務聽證會。聽證會是政府政務公開的一種形式,國外廣泛應用,是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一種方式。對于施工期間的重要環境事務,召集沿線居民及有關組織召開施工期間環境保護聽證會,收集各方面施工期間環境管理意見,使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決策更加科學透明,在得到公眾監督的同時,也可獲得公眾的認可和信任[10]。
3.依法行政。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和鐵路建設單位應當制定工期環境保護指導方針和標準,并由建設單位督促其依法在建設期實施環境保護措施和要求。
鐵路施工期間內的環境管理技術手段主要是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技術,使鐵路施工內的環境管理更加有效,科學地進行。
4.3.1 技術標準
目前,應用于鐵路環保的技術標準操作性差,只有原則上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以掌握。再是缺乏鐵道業界的標準,噪聲大多是借用了建筑行業的標準,如借用建筑的“建筑工地的噪聲界限值”等。因此,鐵路應參照其他行業的標準,制定適合鐵路工程行業的標準。
4.3.2 施工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
加強鐵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促進公眾監督,更方便政府、業主、建筑單位、監理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在環境信息交流與共享中,建立建設期間的環境信息系統,協助數據收集、存儲、咨詢。能更好地協調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的工作。隨著鐵路建設環境管理信息的日益豐富,在信息系統的各個方面實時收集和記錄數據以及環境管理監督和檢查的標準化最終有助于通過系統存儲環境信息來分析數據,完善施工期環境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