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三店校區 李 進
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十分復雜,80%以上的學生來自于外來務工、務農的隨遷子女,其中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以及近10%來自吳家山地區學校容納不了的外來務工子女。大部分家長存在家庭教育觀念淡漠或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庭氛圍不和諧等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問題。并且,一部分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理解有失偏頗,要么是放任孩子不管學習,要么抵觸“雙減”。因此,立足學校的特殊性和實際存在的問題,我決定從家校共育上下功夫,積極引導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俗話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面對我校的實際,要想實現“減量”不減“責”,需要從根本上提升雙方的家校合作意識,明確家和校的責任交集,將家校合作優勢發揮到最大。
產生對“雙減”政策的認識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和教師間沒有構建良好的溝通渠道和信任基礎。因此,要構建平等、雙向的溝通對話機制,增進家長和教師間的理解與信任。一方面,學校、教師可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手段將學生在校的各方面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知曉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同時也能了解教師在學校的工作內容和狀態,增進家長對教師的理解與信任。另一方面,家長可把子女在家庭的學習狀態等各方面表現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針對家長困擾的子女學習、家庭教育等問題與家長進行交流,給出可行性建議。這樣也能讓教師全方面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業狀況和學習力,制定針對性的作業,以減少學生的過重壓力,減少學習上的挫敗感,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例如,通過科任老師與家長的相互溝通和協商,我根據班上學生的學習力,把他們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用“努力作業”“奮進作業”“沖刺作業”三類作業供學生和家長選擇,老師和家長可以給學生提出參考意見,但不可以強制學生。對選擇不同作業的學生,老師要一視同仁,不得歧視。
這樣嘗試的結果,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作業,學生能力提升后,選擇上一級的學生人數反而不斷攀升。家長看到成效后,更加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業管理中,更加主動地參與班級管理。因此,他們的責任意識更強,也確保了“雙減”的實效性。
學校可聘請專家團隊為教師和家長進行定期相關培訓指導。以“家長學校”為載體,向家長傳播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喚醒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提升家長家校合作意識。考慮到城鄉接合部學校家長平時工作相對繁忙,“家長學校”培訓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于教師而言,可開展“每周一學”的活動,聘請專家團隊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指導,提升教師的家校共育意識,增強教師的教育理論基礎,提高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能力,掌握與家長溝通的多種方式方法。每階段可為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把好的教育溝通方法和實踐操作在校內分享,供大家學習交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家校合作意識和實踐水平。
學生身處于家庭、學校這兩個教育場,它們共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然而學校和家庭要想發揮好他們的最大效能,應遵循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明確雙方的權責邊界,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讓界”。
例如,教師的教育場在校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重點關注學生的學業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情況,抓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輔導。而家長的教育場主要在校外,重點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習慣養成和良好性格培養等,只有大家都能堅守自己的責任,共同育人也就不再僅僅是人們口中的“唱詞”。
家長和學校對“雙減”的錯誤認知是造成家校共育出現阻礙的一部分原因,學校可組織相關培訓活動,邀請教育專家為教師解讀“雙減”政策,并給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和家校溝通合作的可行性建議。再由教師面向家長進行輻射,糾正家長對新的教育政策的錯誤認知,避免家校共育出現真空或沖突地帶。最終達到家長和教師能夠形成減負共識,明確教育目標,為良好的家校合作打下基礎。
我在班級學生的作業上很下功夫,通過科學規范的安排學生的作業內容和作業量,讓85%的學生可以順利完成當天的作業,15%的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輔導在校內完成基礎作業。課后則重在布置探究性、實踐性的家庭作業,不僅可以鞏固校內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增進了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互動。增強了家長的育人意識和責任意識,
學校還可在以往的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各方面的優化,緊緊圍繞“雙減”的政策要求,在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教師的師德師能上下功夫,真正把“雙減”政策落實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之中,真正讓學生、家長、教師受益于“雙減”,成長于“雙減”。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組織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如合唱、繪畫、剪紙、足球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班充分運用本班家長資源,在延時服務時間開展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活動。如“趣味數字游戲”“小小建筑工”等班本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和認知在生活中缺少體驗的“元角分”“視圖”等知識,有效地解決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阻力,增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方面,可借助家委會的溝通力量,以“經驗分享”“家庭教育研討”等為主題的家長交流活動,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研修氛圍。另一方面,在班級的制度建設、學生活動、學生評價機制等方面可邀請家長參與或監督,充分發揮家長的主場地位和家委會的職能。使家校合作不再流于形式,實現更深層次的合作。
在學生的評價上,我從之前的單項教師評價,改革為教師、家長雙向評價。把對學業成績的評價豐富為學習力、生活力、人際交往力、才藝表演力、成長力和運動力六個方面,并賦予每個方面分值,評價分兩個場景,校內有教師和同學賦分,校外主要由家長賦分,參與社會活動則有主辦方賦分。學生每一次等級(0-50分一個等級;50-70分一個等級;70-90分一個等級)突破都會賦予加分(10、20、30、40)。校內和校外各站50%。一學期對進步大的學生表彰一次。
除了家庭和學校,還可借助社會的力量,共同幫助孩子成長。城鄉接合部學校有部分留守兒童,他們缺失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幫助,學業問題、父母的缺位、隔代教育的錯誤等等,都極大的困擾著他們的健康成長。“雙減”減去的是“負擔、壓力”,增加的是學生缺失的關愛和幫助。
作為教師,我們可借助社區婦聯的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表達關愛,填補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或倡儀社區承擔家庭教育指導,教育評價等工作。借助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