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 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人心的時代,在人們逐漸淡忘“工藝美術”關鍵詞的時代,“工藝美術”作為學科和行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光邏輯是什么?
回顧新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不得不提幾件大事:1956年毛澤東指示,提高工藝美術品的水平和保護民間老藝人的辦法很好,趕快搞,要搞快一些。你們自己設立機構,開辦學院,召集會議。同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這一重大舉措,一方面響應了主席號召,另一方面確立了“工藝美術”的學科和行業地位。隨后,手工藝者被組織起來,通過集體勞動、技術改造、協同生產,使“工藝美術”成為系統服務和美化人民生活的新興事業。
改革開放之后二十年,“設計”概念的引進,使其一時間幾乎全面替代了“工藝美術”。此后,“工藝美術”歷經華麗轉身,部分與新興工業生產融合,成為具備面向規模化制造的跨學科產品預設技術體系;部分在原來手工形態上持續純化,成為此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可否認,“工藝美術”在過去和現在的向度上,將原有零散瑣碎的民間手工藝集中和升級,承擔了社會主義勞動就業問題;“工藝美術”作為學科和行業,切實改善了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創作和傳承環境;“工藝美術”作為行業,為國家生產創收,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時,維系傳承了手工藝人的文化血脈。
多年前,田自秉先生指出:工藝美術是生活的美術,它廣泛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生活領域;工藝美術又是生產的美術,它在物品制造中直接體現人們的審美要求。
今天回望,先生箴言依然可信。無論名詞變換,無論歲月流逝,無論時代變遷,作為工藝美術的“人為的”“為人的”核心必將長存。可以認為,未來工藝美術總體上可能具備以下文化特質:手工的持續純粹化,即人手作為中介的結果和效能會被不斷提升;技藝的持續專門化,即手工被不斷精益求精;形態的持續多元化,即適應時代新技術的多樣的存在方式;風格的持續獨特化,即作為區域文化符號不斷對抗區域文化的同質和扁平;品質的持續內涵化,即手工的文化信息承載量持續積淀攀升。
可以認為,未來工藝美術必定還是造物的“物質”與其背后的“非物質”的合成,一方面包含了設計與制作過程,以及制作物品的原料、工具、方法、步驟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未來手工藝人基于時空節奏所形成的設計思想脈絡,以人手的技藝為中介,將現實生活要素物化為未來工藝美術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