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楠 樊 旭 劉芮彤
1.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2.韓國全州大學
非遺充分展現了我國人民的創造力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各個民族世代相承的優秀文化表現形式,可以為人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對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很大的幫助。非遺不僅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文化研究價值。中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和勞動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非遺,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審美,傳承和發展非遺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因此,要積極研發相關文創產品,通過文創產品的推廣,提高非遺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宣傳,越來越多的優秀設計師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積極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大部分設計師都通過設計文創產品的方式,為非遺的保護貢獻力量。自主開發的普遍為獨立設計師或者高校中的文創科研團隊,承擔設計、經營環節的工作,并且自主籌集經費、承擔風險,知識產權保護也需要自行申請,面臨的困難較多,但也相對開放和靈活。
單位研發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創產品開發形式,很多文博單位為了宣傳和推廣,會利用自身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并且與優秀的設計公司形成合作關系,然后設計各種文創產品。雙方會根據協議確定出資方式、生產方式和銷售分成[1]。例如,2008年,我國成立了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最初故宮文創具有嚴肅、傳統的特點,但在201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朕知道了”紙膠帶,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帶來了全新的認識,故宮文創也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構建了全新的商業版圖,其利用自身的資源、文化等優勢,堅守IP價值與開放互動的產業鏈,不僅采用單位研發的方式,還積極向公眾征集產品創意,組織文創設計大賽,成功開發了許多優秀的產品,包括“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將故宮文化、非遺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了“年輕朝氣”的姿態,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嘗試多種營銷方法,既促進了故宮博物院的發展,也為推廣非遺文化、傳統文化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承和大力推廣,越來越多的文化公司認識到非遺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的重要性,并且積極參與非遺文創產品開發項目。例如,廣州半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啟動非遺文創社項目,匯聚全產業鏈的非遺文創軍團,開始了對精致美學的追求,與博物館、動漫行業跨界合作,將廣繡圖案運用在文創開發之中,深入挖掘非遺資源的內涵,深度活化廣州非遺資源,探索“非遺+”新業態,聯動全國文化資源實施跨界合作,構建了產學研銷一體的廣州非遺文創平臺,打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廣州非遺文創自主品牌,實現了“非遺+科技”“非遺+文旅”“非遺+動漫”等多種組合,開發出了很多優秀的非遺文創產品。
我國有豐富的非遺資源,這些資源沉淀了民族歷史、民族文化,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審美。在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傳承非遺文化作為核心,深入探索非遺文化,了解非遺文化的發展歷史、項目內涵,然后采用獨特的設計方案,彰顯個性、創意和傳統文化[2]。優秀的設計不僅符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可以引發消費者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具有文化傳承、推廣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為非遺文化的弘揚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文創產品應該具有創意性、創新性的特點,并不能單純地運用非遺資源生產產品,而是需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進行創新和改造,通過新穎的形式、多樣的手法來呈現非遺文化,為非遺文化添加更多色彩[3]。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同質化的問題,不能局限于傳統文化產品的標準模板上,包括鑰匙扣、書簽、冰箱貼、手機殼等產品,這些產品十分常見,且設計風格、方式比較相似,很難激發消費者的興趣,缺少突破性。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樹立跨界意識,涉獵日用品、服裝、飾品、藝術、影視等多個門類,增加設計風格、產品種類,豐富產品創意,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
非遺文創產品并不只是單純在外觀上進行美化,也不是單一的非遺元素拼貼,而是要具備良好的產品功能,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因此,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要重視產品功能的開發,提高產品的實用性,使非遺文創產品可以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非遺文創產品,并且發揮產品傳承非遺文化的作用。
廣繡是我國優秀的非遺文化之一,在佛山、廣州等地流傳。廣繡依靠廣州口岸的流通,同時受到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傳播十分廣泛,不僅技法和風格獨特,審美、樣式也十分獨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手工藝逐漸沒落,廣繡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為了保護優秀的非遺文化,當地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發揮粵港澳的地域優勢、文脈優勢,采用區域聯合跨界的方式保護非遺文化[4]。此后,三雕一彩一繡成為廣州的代表文化,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支持。
2020年8月正式開市的廣州非遺街區,通過生活化的街區引導非遺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創新開發。其中,廣繡作為代表項目得到了有效利用,大量優秀的設計師將廣繡文化、廣繡資源作為基礎,開發了許多優秀的文創產品。《繡福》系列文創產品就是其中之一,由高校團隊設計開發,產品品類包括手機殼、杯墊、紅包等,充分展現了廣繡的獨特技法和優秀審美。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深入調查了產品市場和相關文獻,搜集了大量與廣繡有關的資料,通過對比、分析、探索、實踐等多個環節,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完成了《繡福》作品。產品畫面采用廣繡的方式繡出了一個穿著旗袍的西關女人形象,同時也使用了孔明燈、牡丹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元素作為烘托,與現代化的設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5]。外包裝采用嶺南獨具特色的“鑊耳墻”造型,打開蓋子后可以看到廣繡手機殼和介紹廣繡文化的插畫卡片。該文化產品充分運用了廣繡文化,提取了多種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具有創意性、創新性,并且成功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青睞。
非遺文化可以充分展現傳統生活和優秀的傳統藝術與文化,大部分非遺產品都采用天然材料進行制作,體現了人民質樸的生活,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的水平不斷提升,傳統工藝因為生產效率低下,逐漸被時代所淘汰,很多技藝已經逐漸消失或環節缺失,傳統工藝、傳統材料的應用愈加少見[6]。為了彰顯傳統工藝的美感,體現非遺文化的內涵,應該合理利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將其作為核心開發文創產品,弘揚“工匠精神”,鼓勵手工制作。手工制品具有獨特性,承載了匠人的情感和心血,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特性,更加珍貴。例如,手工刺繡蘊含的意義、呈現的價值是機器繡花無法比擬的,技藝高超的繡工可以完成機器無法完成的高難度刺繡技法,同時也可以呈現出精彩的刺繡演繹,既展現了“工匠精神”,也體現了文化內涵。以水族的馬尾繡來說,采用紡車紡織白色絲線,然后手工將白色絲線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那樣的馬尾白色預制繡花線。在技巧上,包括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可以運用這些工藝設計各種產品,如馬尾繡土布手包、馬尾繡傳統尖頭鞋等。因此,在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傳統工藝的運用,不僅要體現非遺文化的內涵,還要展現手工匠人傳承、鉆研、認真的精神,為文創產品賦予更深刻的內涵和更大的文化價值。
在文創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文化符號和元素的提煉,而不是對非遺資源盲目應用,應該根據產品的特點、功能進行設計,使非遺文化可以與產品融合在一起。非遺文創產品主要是對非遺文化中涉及的造型、紋樣、圖形進行提煉,并且結合現代審美簡化設計,呈現傳統美感的同時,也彰顯簡約時尚的現代審美特征[7]。在傳統圖案提煉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視覺觀感,可以在印刷產品中應用傳統圖案。
例如,在“民族之家”大絲巾中運用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彰顯民族特色的花紋等,采用藏藍色和綠色作為主體顏色,結合了多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包括八角花紋、樹紋、八角星紋等。在展現紋樣之美的同時,也能體現文創作品的設計巧思,充分展現生活中的美好,利用絲綢作為媒介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僅能給人帶來良好的審美感受,也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設計的過程中,聯合專業的美術團隊、插畫家、藝術家,創作更多具有設計感的產品,出版相關的圖書,將藝術、生活、圖書作為核心,重視美的創造和傳遞,吸引更多人關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非遺文創產品開發中的作用,采用“互聯網+非遺”的模式,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作用,為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與銷售開辟更廣闊的空間。為此,可以利用各類互聯網宣傳與銷售平臺,采用線上銷售、線下活動相互聯合的發展與推廣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評價與反饋,同時與景區、博物館、圖書館等實體銷售場所聯合,形成生活化、具體化的文創產品開發模式,廣泛征集消費者的創意和建議[8]。可以開發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等,采用網店銷售、直播帶貨等推廣形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購買渠道,同時也為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挖掘更多資源,擴大產品的影響力,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例如,網易公司在成都建立數字產業基地,利用成都優質的文創產業營商環境和人才資源,為數字經濟、數字文創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與各大高校合作,包括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獲得更多優秀的人才,使文創產品開發有更多創意和活力。網易積極搶抓數字文創的“成都機遇”,大力發展區域文創產業并且促進產業升級,采用“品牌+項目+傳承人+產品+旅游+互聯網”的模式,打造時尚的非遺IP,將“成都手作”推廣為成都本土頭部文創IP,同時也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大力打造的非遺公共品牌,不僅聚合了成都的歷史深度、文化厚度,同時展現了優秀的傳統工藝項目,彰顯了跨界融合的產品創新理念,實現了線上線下消費體驗場景的創設,全面開啟了“品牌+項目+傳承人+產品+旅游+互聯網”的文旅融合模式。
綜上所述,在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開發非遺文創產品的方式拓展非遺文化傳承的渠道,使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在文創產品開發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性、創新性、功能性的原則,根據時代特色設計文創產品,應該傳承傳統工藝、運用傳統材料;提煉非遺文化元素和符號;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和作用,獲取更多創意和資源,促進文創產品種類、樣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