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羅貫中
徐庶辭回,見了曹操,言玄德并無降意。操大怒,即日進兵。
玄德問計于孔明。孔明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隨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長往江岸準頓船只,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于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
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玄德勒馬大叫曰:“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并無他念,可快開門。”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陽。”孔明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共數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負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后人有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原文據中華書局2009年版《三國演義》)
【簡析】
劉備、諸葛亮在新野大敗曹軍之后,移駐在樊城。曹操親自率領大軍殺奔樊城而來,劉備不忍拋棄跟隨多時的百姓,不顧生死危險,攜民渡江,充分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的大仁大義。“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是劉備兼具功利性與仁義性的戰略;“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是劉備的真情實意,可謂情不容已。這兩句話的思想史源頭,我們都可以追溯到《孟子》。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句以民為本的格言,也曾經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古時候太王居于邠地,狄人來侵犯他。太王用皮裘和絲綢去孝敬他,狄人沒有停止侵犯;又用好狗名馬去孝敬他,狄人也沒有停止侵犯;又用珍珠寶玉去孝敬他,狄人還是沒有停止侵犯。太王便召集邠地的長老,向他們宣布:‘狄人所要的是我們的土地。土地只是養人之物,我聽說過,有道德之人不為了獲得養人之物反而使人遭到禍害。你們何必害怕沒有君主呢?狄人不也可以做你們的君主嗎?我準備離開這兒,免得你們受害。’于是離開邠地,越過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筑一個城邑而定居下來。邠地的百姓說:‘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不可以拋棄他。’追隨而去的人們好像趕市集一樣踴躍。”這一回中劉備情急之下說的“本欲保民,反害民也”正是直接來源于孟子“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