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勇
中共黨史上有個著名的典故:“耿飚之問”。
1991年,老革命家耿飚回到了闊別50年的甘肅慶陽,在接見縣領導時,他心情沉重地講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們三八五旅在這里駐防,一個戰士犯了嚴重損害當地群眾利益的錯誤,旅部決定按紀律將這個戰士槍斃。正要槍決的時候,來了一大群老百姓替他求情,連受害者的父母都向部隊請求讓他戴罪立功。最后,我們流著淚接受了群眾的要求。”
耿飚停頓了一下,面色凝重,高聲發問:“現在我要問問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做錯了事,老百姓還會不會替你們求情?!”
“耿飚之問”是歷史經驗的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陳毅元帥曾經飽含深情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正是依靠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才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30年過去了,但“耿飚之問”仍常在我們的耳際響起,叩問我們的心靈。
如何對待群眾,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視群眾為“眼睛”“水”“土地”“銅墻鐵壁”,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關于黨群關系有許多形象的比喻,這些比喻通俗易懂地揭示了黨群關系的深刻內涵,使人們對群眾路線的認識更加鮮明,有力促進了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
血肉關系。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黨在下層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系。”
魚水關系。毛澤東曾經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共產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沒有魚,魚永遠也離不開水!”
土地與種子的關系。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一文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先生與學生的關系。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澤東寫道:“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
孺子與牛的關系。《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里就是說敵人,對于無論什么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孺子’在這里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總書記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態度感情問題,更是政治立場、政治本色問題。
《中國共產黨章程》將黨的群眾路線凝練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中十分重視貫徹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方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揭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條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九條寶貴經驗,其中第二條就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深刻啟示,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今天,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只有植根人民、不忘人民,把群眾賦予的權力和力量,轉化為改善民生福祉、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強大動力,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保證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