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①多益寡,稱物平施。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象》曰:雷電,噬嗑②。先王以明罰敕法。
《象》曰:山下有火,賁③。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象》曰: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原文據中華書局2009年版《周易本義》)
【注釋】
①裒(póu):取出。
②噬嗑(shìhé):頤中有物,嚙而合之。象征以刑法治國。
③賁(bì):裝飾,文飾。比如將犯罪作惡的理由與過程編織得冠冕堂皇,以混淆視聽。
【譯文】
《大象傳》說:天、火相互親和,象征與人和同。君子因此分析明辨各種群體與各類事物,和同存異。
《大象傳》說:火光高懸天上,無處不照,象征大獲所有。君子因此在所獲眾多時遏止邪惡、弘揚善行,順從天道造化萬物的美意與使命。
《大象傳》說:地中藏有高山,象征謙虛。君子因此引取過多、補充不足,權衡各種事物、公平施予。
《大象傳》說:雷聲發出,大地振奮,象征歡樂。先王因此制作音樂用來贊美功德,通過隆重的典禮奉獻給天帝,讓祖先的神靈配合共享。
《大象傳》說:大澤中響著雷聲,澤隨雷動,象征隨從。君子因此隨著作息規律在向晚時便入室休息。
《大象傳》說:山下吹來大風,物皆散亂,象征拯弊治亂。君子因此振濟百姓、培育品德。
《大象傳》說:水澤上有大地,象征監臨。君子因此思慮無窮教導百姓,發揚無邊的美德容納養育民眾。
《大象傳》說:和風吹行地上,萬物感受變化,象征仰觀。先王因此巡視萬方,觀察民風,布設教化。
《大象傳》說:雷電交擊,象征嚙合,象征以刑法治國。先王因此嚴明刑罰、肅正法令。
《大象傳》說:山下燃燒火焰,山形煥發光彩,象征文飾。君子因此修明日常政務,不敢依靠文飾處理訴訟案件。
《大象傳》說:高山頹落委附在地面,象征剝落。居上位者因此豐厚基礎、安固住宅。
《大象傳》說:雷在地中微震,象征陽氣回復。先王因此在微陽初動的冬至閉關靜養,商賈旅客不外出遠行,君主也不去巡視四方。
【簡析】
《同人卦》的“類族辨物”強調君子應該明辨人事的善惡是非、物情的異同離合,杜絕黑白混淆、正邪不分,從而使人各安其分、物各止其所,以至公至明之心實現大同之道。《大有卦》的“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強調圣賢居高位,退奸進良、賞善罰惡,從而法天為治、安輯群生。《謙卦》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強調居上位者應該損有余而補不足,盡可能地實現貴賤貧富的公平,從而避免因世道不平而起爭亂。《豫卦》的“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強調由四方百姓同胞之和樂而上通神人一體之和樂,報本反始,天地和暢。《隨卦》的“向晦入宴息”強調天下屈伸一理、動靜一機,洗心退藏,隨時修養,寧神于靜、養氣于恬,正為來日的擔荷重任滋養元神。《蠱卦》的“振民育德”強調當教化陵夷、風俗頹敗之時,居上位者應當振作民德而去其舊染之污,驅其外邪而養其元氣。《臨卦》的“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強調治國理民應該任德教而不任刑罰,深仁厚澤以固結天下之心,容保之量恢恢乎無盡無限。《觀卦》的“省方觀民設教”強調君王應該調查、根據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來設置教化政令,使一民一物都能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噬嗑卦》的“明罰敕法”強調居上位者治民應該威明并著,明罰使百姓知所懼而不敢偽,敕法使百姓知所避而不敢犯,從而布大信于天下。《賁卦》的“明庶政,無敢折獄”強調有位之人應該用心修明庶政,使大綱小紀秩然有序,崇尚政簡刑清、使民無訟的端本澄源之道。《剝卦》的“厚下安宅”強調高以下為基、國以民為本,應該輕徭薄賦、惠澤下民而使百姓衣食充足、財用豐實,才能本固邦寧、基業長存。《復卦》的“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強調當冬至一陽初復之時,君王應該清心寡欲,調燮元氣,如保嬰孩,以遂天地生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