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 宋 祁 等
玄齡當國,夙夜勤彊,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蛞允卤蛔?,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間。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隋大業中,預吏部選,侍郎高孝基異之,曰:“君當為棟梁用,愿保令德?!币蜓a滏陽尉,棄官去。
高祖平京師,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陜州總管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玄齡曰:“去者雖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藩,無所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蓖躞@曰:“非公言,我幾失之!”因表留幕府。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秘。方多事,裁處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p>
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每議事帝所,玄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奔叭缁拗?,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于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當世語良相,必曰房、杜云。
(原文據中華書局1975年版《新唐書》)
【譯文】
玄齡執掌國政時,夙興夜寐,恭勤自強,一心為公,盡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為人無嫉妒之心,聞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而以文雅加以修飾,審議規定法令,其意務為寬平。不以己之所長要求別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責備,雖卑賤之人也能盡其所能。有時因事受責,必叩頭請罪,謹慎畏懼,就像無地自容一樣?!?/p>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際有名望。杜如晦年輕時才能出眾、性格豪爽,喜歡讀書,以風流儒雅自詡,有臨難不茍的氣節,能當機立斷。隋朝大業年間,參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對他的才華高度評價:“您當有國家棟梁的才能,望保持美德。”委任他為滏陽尉,杜如晦棄官而去。
唐高祖李淵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選拔杜如晦為王府兵曹參軍,后改任陜州總管府長史。此時幕府的眾多僚屬調出遷升,秦王為此憂慮。房玄齡說:“調離的人雖多,并不足惜,如晦才是輔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終掌管藩鎮,尚無關系;若要治理天下,舍棄如晦將沒有共建功業的人?!鼻赝蹙虻卣f:“若不是先生指明,我幾乎失去他!”于是奏請朝廷將杜如晦留在幕府。杜如晦隨秦王征戰,常常參與軍事機密。當時政多變故,杜如晦裁決處理事情毫無滯留,同僚一致公認他的才干,無人能出其右?!?/p>
在杜如晦任宰相時,天下剛剛平定,臺閣制度、憲令法度,全由房、杜二人討論決定。每次在唐太宗的處所商議政事,房玄齡必定說:“非如晦到來不能籌劃?!钡榷湃缁迊淼剑直M量采用房玄齡的計謀。因為杜如晦長于決斷,而房玄齡善于謀,兩人十分了解彼此,因此能夠同心合謀,以輔助唐太宗。當時人們談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稱。
【簡析】
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共濟,傳為美談。縱觀《新唐書》本傳全文,可知房、杜二人的確不宜分開來寫,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杜如晦乃是房玄齡力薦給唐太宗的,兩人互為知己,才能又互為補充,在唐太宗打天下和治天下的過程中,“房謀”“杜斷”都密不可分。其二,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房謀杜斷”,當初李世民尚為秦王時,房玄齡向他大力推薦杜如晦時說:“大王若始終掌管藩鎮,尚無關系;若要治理天下,舍棄杜如晦將沒有共建功業的人?!卑凳径湃缁拗吧茢唷睂钍烂竦巧匣饰灰约皩碇卫硖煜掳l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三,不僅房玄齡與杜如晦互為知己,而且李世民也深知深信房、杜二人。有一次,監察御史陳師合呈獻《拔士論》,稱一個人不可統管數職,暗中諷喻杜如晦等人過于專權,不料唐太宗卻說:“玄齡、如晦不是以有功舊臣的身份提拔的,僅因其才能參與治理天下,師合想以此離間我們君臣嗎?”竟將陳師合貶官至嶺表。顯然,房、杜二人對于唐太宗來說,不僅是得力助手,而且是親密朋友,所以唐太宗曾以漢高祖之于蕭何、光武帝之于鄧禹來比喻他和房、杜二人的關系,而唐太宗對二人用心用情之深,尚且過于漢高祖與光武帝,君臣之間如此如魚得水、相濡以沫且共成太平大治,歷朝歷代罕有其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