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娟 張芳妮
黃山學院藝術學院
漆藝是一種慢藝術,它的價值在于時間的沉淀。漆器制作,需要一遍遍地髹漆、入蔭,等漆層累積到一定厚度還要經過打磨、擦漆、拋光等一系列的手工工序,無法量產,這導致漆器價格普遍昂貴。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大國,中國有著深厚的工藝文化底蘊。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我們曾引以為傲的諸多傳統工藝逐漸失傳,細思其中都有蛛絲可尋。
以傳統漆藝為例,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使用天然大漆的國家。考古證明,早在八千多年前,跨湖橋的先民已經對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開始使用。第四屆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就做出“跨湖橋出土的‘漆弓’乃中國‘漆之源’”的論斷,中國的漆文化也一度興盛。“秦漢時期疆域的統一,文化的兼容、交流為漆藝提供了豐富的戰國楚文化題材。介于青銅文化與陶瓷文化之間,漆文化在這一時期迎來了黃金時代。”[1]隋唐之后,瓷器工藝的發展不斷沖擊著漆器的市場,瓷器工藝的便利性和批量生產技術,特別是低廉的生產成本使其在大眾消費階層、日常生活領域大行其道,漆工藝從平民生活中逐漸消失,開始走“高精尖”的道路。唐代漆工藝流傳至日本,并對日本漆工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的《髹飾錄》更是被日本漆藝界奉為經典,造就了日本漆藝的輝煌歷史。
日本作為漆藝大國,人們的生活與漆器息息相關,生活用具從小到鍋碗瓢盆大到出行工具都與漆形影不離。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平均每個家庭漆制品不少于15件,日本國內漆藝市場需求尚且如此龐大,再加上20世紀經濟全球化之后,大量外國游客旅日,購買漆藝制品作為伴手禮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既是文化的傳播,又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巨大的市場需求,使日本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工坊生產規模,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開發漆器生產線,機械化批量生產廉價的漆器生活用品,滿足人們日常的需求。結合現代工業化技術,研究漆器生產線,這也是傳統漆器轉型為現代漆器的一個關鍵時期。
雖然機械化生產的漆器精美程度無法與手作漆器相比,但是大量漆器生產線降低了生產投入成本,自然也會比純手作漆器廉價,在同類型生活用具中占據優勢,日本知名工藝美學家柳宗悅曾這樣說過:“因為大量制作,工藝之美才能證明其存在的意義。少量制作的肯定不是民間器具,只能為富者所有。少數作品中很少有美的制作,只有技巧的炫耀、過度的裝飾,從而導致美的死亡。”[2]這種服務生活的漆藝發展理念促進了漆行業的產業化發展。
日本漆器聞名遐邇的原因不單是漆器本身的精致、奢華,還在于日本民眾將漆藝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民眾追求手工之美,推崇匠人精神。赤木明登曾說道:“同樣形狀當然可以復制,但是舊物的質感是時間帶來的。時間培養出的東西人工無法再現,所以我們想,如果丟棄就永遠失去了它們。”[3]這句話直接道明了手工制品在日本的地位。
日本的漆文化早已融于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漆器作為日常用品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場合,不局限于家庭使用,甚至融入日本的民俗中去,嬰兒百天、紅白喜事、婚喪嫁娶這些人生重要時刻都會出現它的身影,在女子出嫁時,陪嫁的漆器規格關乎女子在婆家的地位。日本美食提倡把吃東西的視覺、觸覺也視為一種“吃的體驗”,食物的擺盤精美除卻食物本身因素,脫離不開器皿本身造型美。漆器沉穩、含蓄中透出的古樸、大氣,顯露出來的就是一種美感。為了烘托節日氛圍,不同的節日要搭配不同的器皿裝點食物,比如端午節就要用一套專門吃粽子的餐具。再加上日本酷愛茶道,茶壺、茶杯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可以說漆器伴隨著日本民眾一生。
除了民眾對漆器的喜愛將漆器融入生活外,日本政府也大力扶持漆藝發展。日本將每年的11月定為傳統工藝品推進月,進行紀念典禮、展示會等。“在政府的參與下有三大展覽,即日本傳統工藝展、日展、日本生活工藝展,這三大展覽對日本漆藝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進作用,而且有著相當長的歷史。”[4]在這種氛圍下,漆器成為日本的一個重要標志。
喬十光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漆藝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脫離了實用、脫離了生活,不惜工本,盲目堆砌的淫巧濫施,是脫離實用的主要表現,其結果不僅喪失了實用功能,還喪失了審美價值,因為技術上的精工細刻不等于藝術的完美,材料的堆砌不等于價值的高貴。”[5]現代中國漆器的裝飾大多還是沿襲明清風格,裝飾多以繁復為主,與現代人們推崇的極簡主義背道而馳,脫離了現代審美,所以如今人們印象中的漆器古樸無趣,無法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
日本漆器在由傳統漆器向現代漆器轉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會碰到同樣的問題。日本的現代漆器在造型設計上貼合大眾生活,比如考慮到日本民眾席地而坐的習慣,餐具造型方面往往設計得小而精致,方便進食。現代日本人嘗試將漆運用到不同的領域,當代日本漆藝名家與珠寶、汽車、鐘表等高奢品牌聯名,打破漆器傳統的造型,探索新的表現形式 。例如2019年,梵克雅寶聯合了日本的漆藝大師箱瀨淳一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漆繪蝴蝶系列。這也是一次中西方傳統技法的碰撞,既有漆繪的技巧與典雅,又有西方珠寶中最愛的金銀、寶石的搭配。簡約的蝴蝶造型上點綴了金粉、蛋殼和各種彩繪顏料,繪制了煙花、花卉、紙傘等很多日本傳統繪畫中雅致的意象元素,創作出了這個系列中日式風格的獨特珠寶,在傳統的基礎上引入現代藝術理念,迎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漆藝最早源于中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甚至成為日本的文化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國漆藝發展的一種遺憾。我們不僅要著眼于曾經的輝煌,也要看到別國的先進技術,并學以致用。
第一,理念的回歸。工藝美術與純美術最大的區別在于,工藝美術的工藝性和服務生活。在如今的中國,漆藝的研究人員主要是藝術家,他們更多將漆藝當作一門藝術在發展,漆藝品自然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讓普通百姓望而生畏,心生敬仰,這無異于在漆藝與百姓生活之間劃了一道深深的鴻溝。眾所周知,市場決定生產,中國傳統漆藝要發展,不能再孤芳自賞,脫離生活,必須融入百姓生活,成為百姓消費得起的產品。
第二,改進生產形式。我國現存的大部分漆器制作仍然以家庭工坊的形式生產,無法大規模批量制作,雖然在制作流程方面有著明確分工,但是仍然無法與機械化工業生產相媲美,市場逐漸被價格低廉、同類型的產品替代,無法獲得實際性的經濟效益,這會導致漆藝從業人員逐年減少,行業規模萎縮,最后造成傳統工藝失傳的局面。
我們要不斷地探索新科技、新材料,改進現有的漆藝加工環境設施、工具,形成產業鏈,盡可能在傳統技藝中適當融入現代科學技術。順應時代的發展,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出富有中國特色的漆藝生產道路。
第三,漆材料生產的優化。目前,我國生漆的生產、加工都處于相對初級的狀態,對漆的硬度、純凈度、干燥時間等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更有不良商家在國產大漆里摻低品質漆,以次充好,所生產的漆品質得不到保證,這也影響了中國漆工藝的定量研究,不利于有效傳承。
將生漆原材料的產地、成分、煉制數據、色漆成分、比重、干燥條件等均數據化,有利于髹漆者根據所在地域環境選擇適合的漆品進行髹漆,以降低失誤率,更好地控制制作時間,保證作品品質。現今中國煉漆的主要地域在福建福州和陜西西安,即便在福建同一地域,同一種色漆也會存在色差、干燥時長不同、漆性難以掌控的情況,直接影響漆品的使用。倘若漆材料的加工都數據化、規范化,相信即便不是同一廠家生產的漆品,其漆性也不會存在太大差異,使用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這樣一來也能有效促進傳統漆藝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中國除了相關從業者,很少有人了解中國傳統漆藝,甚至會本能地認為這是日本的文化,這種文化的侵略導致的局面莫名使人悲哀。
一方面要大力弘揚漆文化,培養漆藝等工藝美術制品的受眾。培養漆藝人才只是完成漆藝工藝上的傳承,還不能使漆藝最終走進尋常百姓家。當從業人員不能憑技能養家糊口時,這個行業注定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只有具備受眾和市場,才能有效激發民間美術家的創作熱情,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繼承和發展。”[6]只有讓國民接觸漆藝,感受到漆藝的美,了解漆藝的價值,才能使欣賞成為購買力。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平穩、健康發展,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國民購買力也逐年增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名包、名表為廣大消費者青睞,但鮮有民眾為漆藝等璀璨的傳統工藝品買單。這其中緣由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對傳統手工藝認知不足。因而,當務之急是要為漆藝乃至所有的傳統手工藝培養源源不斷的受眾,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整個漆藝抑或工藝生態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就提出“四個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7]。從而激發廣大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優秀傳統工藝的認同,可以有效將對高昂的服飾、首飾、飲食等進口奢侈品的追捧之風扼殺,提升民眾的文化修養,培養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種熱愛最終將形成強大的購買力,促進漆藝市場的繁榮,從而形成傳統手工藝真正意義上的活態傳承。
傳統漆藝要發展,不能孤軍奮戰,要充分發揮漆的漆性,注重漆的價值挖掘,與切合現代生活的現代產品結合,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方能尋求生存空間。中國傳統漆藝產品以觀賞功能為主,漆本身的特性幾乎被磨滅。
首先,結合材料特性尋求與現代產品的共生機會。天然大漆渾身是寶,具有抗酸耐堿、抑菌防油、防潮耐熱等特點,并有巨大的包容性,與很多材料都能結合。這些特性加以利用,可為現代產品提升極大的附加值。如大漆抑菌防油的特性用在餐具上,一方面能夠延長食物的保質期,同時用完之后還便于清洗。在1972—1974年馬王堆漢墓發掘過程中,有一件漆鼎在出土時里面的蓮藕湯仍清晰可辨。可見,大漆在食物的抑菌保鮮方面確實要優于其他材料。事實上這一特性在日本的餐飲業被廣泛認可,日本家庭中常以有一套傳世大漆餐具為榮。
其次,植根傳統文化的現代審美觀念的確立。中國現有漆藝市場發展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對傳統漆藝的照搬照抄,精工細作,以質取勝。這類漆藝制作者往往是一些漆藝的各級非遺傳承人,他們恪守古業,一絲不茍,從技術上很好地傳承了漆藝和工匠精神;另一個是全盤學習日本當代漆藝,從造型、色彩到形式感,無一不留有日本漆藝的痕跡,這一類人以年輕的高校學子居多,他們努力好學,注重創新,但缺少技術,疏于理論學習,只能看到日本漆藝的技法而忽略里面的文化內涵。這些漆藝形式都存在發展的短板。健康的現代漆藝不能完全拋棄優秀傳統文化,一味迎合時代潮流。應該根植于傳統文化,吸收其中的精華,再結合自身審美意趣體現到作品上。當然,也不可閉門造車,局限自己的認知范圍,應該打開國門積極與國際上優秀的設計師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設計理念,提取先進的知識嘗試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從而使中國漆器走向國際化道路,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使我國傳統漆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當代日本漆藝從材料生產到漆藝術的發展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很多技術、經驗值得我們國內漆藝人學習。根植民族文化,普及漆文化,科學發展漆材料,迎合當代審美,開發實用漆器,讓其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是中國當代漆藝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