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張廷玉 等
張宗璉,字重器,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錄囚廣東。仁宗即位,擢左中允。會詔朝臣舉所知,禮部郎中況鐘以宗璉名上。帝問少傅楊士奇曰:“人皆舉外吏,鐘舉京官,何也?”對曰:“宗璉賢,臣與侍讀學士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鐘所先耳。”帝喜,曰:“鐘能知宗璉,亦賢矣。”由是知鐘,而擢宗璉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詔遣吏部侍郎黃宗載等十五人出厘各省軍籍,宗璉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謫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軍籍,檄宗璉自隨。立受黠軍詞,多逮平民實伍,宗璉數爭之。立怒,宗璉輒臥地乞杖,曰“請代百姓死”,免株累甚眾。初,宗璉使廣東,務廉恕。至是見立暴橫,心積不平,疽廢背卒。常州民白衣送喪者千余人,為建祠君山。
宗璉蒞郡,不攜妻子,病亟召醫,室無燈燭。童子從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璉立卻之,其清峻如此。
(原文據中華書局1974年版《明史》)
【譯文】
張宗璉,字重器,吉水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宗璉中進士,初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負責審察廣東囚犯的罪狀。宋仁宗即位后,他被提拔為左中允。適值皇上下詔令朝臣舉薦賢才以備用,禮部郎中況鐘把張宗璉的名字報上去了。皇上詢問少傅楊士奇說:“別人都推薦地方官吏,況鐘卻推薦京官,是什么原因呢?”楊士奇回答:“張宗璉是賢才,我與侍讀學士王直準備要舉薦他,不料被況鐘搶先一步了。”皇帝喜悅地說:“況鐘能了解宗璉,也是賢臣了。”因此親近況鐘,而提拔張宗璉為南京大理丞。
明宣德元年(1426年),皇上下詔派吏部侍郎黃宗戴等十五人出京處理各省軍籍,張宗璉前往福建任職。第二年,張宗璉因奏事抵觸圣意得罪皇帝,被貶為常州同知。朝廷派御史李立治理江南軍籍,征召張宗璉跟隨。李立接受狡黠軍士的建議,廣泛逮捕平民百姓入伍以擴充軍隊,張宗璉多次提出反對意見。李立發怒,張宗璉便臥在地上請求杖責,說“愿代替百姓死”,此舉避免了很多人受到強迫入伍的牽連。起初,張宗璉出使廣東時,努力做到廉潔仁厚。張宗璉見李立兇暴強橫,心中積下怨怒卻無以伸張,后來因為癰瘡發作而死。他去世之日,常州平民穿白衣送喪者多達一千多人,并為他在君山建祠廟。
張宗璉到郡上任,不攜帶妻子兒女,突發急病,召請醫生,室內沒有燈燭。童子從外面索要一盞油燈入室,張宗璉立即叫他退還。他做人清廉剛直到此種程度。
【簡析】
《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編纂時間最長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而常為史家所稱道。《張宗璉傳》雖然只有短短300余字,但也能極為緊湊地全面體現出這四大特點。傳中主要記載了五件事情:作者并沒有記載張宗璉任刑部主事以及之前的人生事跡,而是將況鐘向朝廷推薦張宗璉放在最前面,顯然是精心選材的結果,因為況鐘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曾任蘇州知府十三年,蘇州人民稱他為“況青天”,與包拯“包青天”相提并論,況鐘推薦張宗璉之事分量之重可想而知,所以作者同時用一代名臣楊士奇、王直也一直都想向朝廷推薦張宗璉來作為印證;緊接著記載張宗璉在福建任職時因為上奏政事違背皇帝旨意而被貶謫,但作者只是想借此反映出張宗璉為人剛直的一面而點到即止;然后便以張宗璉面對暴橫的御史李立臥地乞杖“請代百姓死”,并且因此而心中郁憤不平最終背上長了毒瘡而死,以此充分體現張宗璉的大義凜然與心系蒼生;這樣的地方官一定深受百姓愛戴,所以作者接著敘述給張宗璉送喪的有一千多人,并且百姓還為他建祠廟。最后作者特意安排張宗璉病重時醫生來家為其看病,他家中竟然無油點燈,童子從外面索要油燈還被他勒令退還這件事情作為結尾,堪稱張宗璉清廉剛直的人物形象畫龍點睛之筆,令人肅然起敬,而且久久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