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旺成
(景泰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051)
風電場內部組成中的集電線路,作為風電場運行的基礎設施,用于連接風電場各個環節,承載著風電場的核心工作內容:匯集每臺風機產出電量,輸送匯集電量至升壓站。風電場的風機數量較多,容量設置在50MW,集電線路的電壓等級標準在35kV。在輸送容量、線路長度等標準化背景下,集電線路擁有2~3個線路輸送電量。在集電線路設計中,回路數量成為設計人員的工作重點。
導線截面,為線路運行與檢修提供便利,減少設備備用種類,有助于優化運行成本,3回路的連接特征為:每回路最大輸送容量為16.5MW,導線橫截面選擇有多種,比如:LGJ-185、LGJ-195;2回路連接特點為:每回路輸最多輸電量為25.5MW,導線截面為的選擇為:LGJ-1、LGJ-95、LGJ-240、LGJ-185等;由此發現導線截面選擇中,2回路比3回路多一種截面方式。
當前送電線路所包含的混凝土桿與鐵塔,其電壓值具有一致性。為節省經濟成本,優化線路布局,風電場所采取的集電線路與桿塔設計,主要以鋼筋混凝土為基礎,讓混凝土桿與鐵塔相互融合,規格在185以下的截面導線采用此方法。3回路的集線電路設計中,全部應用了鋼筋混凝土桿,2回路設計中,使用的是二者混合的方式。鋼筋混凝土的直線基礎位置,裝置了設卡盤,在轉角桿位置采用的設計裝置為底盤與拉線盤。鐵塔基礎一般采用的設計有兩種,分別是灌注樁基礎、混凝土臺階基礎。
集電線路電壓值在35kV時,采用的方式為戶內與戶外相結合;架空電力線間的電壓值為35kV,電力線之間的間距最小值為5m;記錄橫擔的實際寬度,升壓站外面布置的終端桿塔,其排列方式為雙回路,終端桿塔與線路中心,二者間距的最小值為12.2m;單回路的終端桿塔到達線路中心,產生的最小距離為10.2m。
規劃容量擴大時,建設期數總計產值與線路總回路數相應增加,終端桿塔內部在與配電室連接時,電纜線相應加長,圍墻外終端桿布置較為復雜,升壓結構架排列方式有所增長,致使征用土地面積擴大。3回路中線路經過所占用的實際面積超過2回路的1/2,故而選擇2回路,有利于減少施工開挖的實際面積,維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基于規劃總容量背景下,2回路的適用條件為200MW規劃容量。
風電場建設在平原地區的,地勢平坦,區域特征為:荒地、草甸子。在不考慮客觀因素時,風機布置排列按照一定序列展開,風電場的中心位置是升壓站,此種連接特點是:距離較短。由此發現,3回路與2回路,雙方所需要的連接路徑長度幾乎一致,投資成本3回路具有優勢。
風電場建設在丘陵或者山區位置的,基于地形特征、規劃制度、環境質量等條件,風電場布置狀態較為松散,呈現狹長形狀。升壓站的位置,應綜合考慮c場地與系統等因素,與風電場保持距離,在風機連接后,與升壓站相連,2回路產生的路徑實際長度應小于3回路,并且具有經濟適用性。
風電場建設在荒廢區域內,工程建設制約成分較少,風電場內地勢復雜,電力線路為配合交通運輸,形成的復雜線路結構,包括鐵路電線、高速線、耕地農業線、林地生態線等。風電場布置期間,應避免與之重疊,布置理念以梅花形為主,形成散亂形態。與此同時,線路連接期間,應注意避讓敏感線路,布置路徑以多邊形為主,分支線路多元化,路徑長度要求較高,并且場區內集電線路連接期間,途徑鐵路、高速路等地段,在需要砍伐林地期間,應獲取相關文件審批。砍伐林地與敏感物重疊問題,均須盡可能避免,由此發現2回路比3回路的布置方式更具優勢。
(1)線路回數與經濟函數建模。線路回數的具體數量,直接關系著升壓站應配置的開關柜個數,通常情況下,線路與開關柜的設計比例為1:1;建模函數為:C1=mxc;其中,C1代表的是m條線路時,開關柜所需的總資金,單位為元;c代表的是每個開關柜的定價,單元為元;m表示的是線路回數。

Rm=rm×lm;式中,l表示的是:第m條集電線路工作期間產生的電流,單位為A;rm表示的是:第m條線路,其每千米產生的電阻值,單位為Ω;其具體的取值有11個,分 別 為:0.815,0<Sj<70;0.610,70<Sj<95;0.481,95<Sj<120;0.394,120<Sj<150;0.319,150<Sj<185;0.278,185<Sj<210;0.197,240<Sj<300;0.147,300<Sj<400;0.117,400<Sj<500;0.093,500<Sj<630。
(3)集電線路規劃建模。MinF=KA+BPm+KCm;F表示的是線路建設期間所產生資金總數,回路產生的電線路投資所需資金及其年度消損值、年度線損費用,三者總和;B代表的是線路運輸期間電收費單價,單位為元/kWh。
(1)粒子群算法描述。粒子群算法在回路數擇優期間,具有計算速度高效率,并且收斂性極佳,并且結合遺傳算法原理,使用交叉與變異的計算思想,是集電線路回路擇優的最佳方案。
將粒子群m初始化,自動隨機生成序列為m個1與33+M-1之間的數列集合,計算粒子個體優秀值Pi,將Xi初始化,將全部優秀值g初始化,在所有粒子中選擇最優秀的Xi值,形成矩陣K。
每個單獨粒子與其他粒子進行最優交換,如果交換期間發生的適應值更為優秀,則保留粒子替換結果,并且輸出優秀值;粒子具有動態變化特征,變化規律參考矩陣K,如果變化結果的適應值更為優秀,則粒子替換成功,保留優秀值。
更新單獨粒子的優秀值Pi:將每個粒子的適應值與自身優秀值Pi進行對比分析,如果適應值高于Pi,則替換優秀值。
更新所有粒子的優秀值g:每個獨立的粒子,令其適應值與全局優秀值進行對比分析g,如果其適應值高于g,則以其適應值替換g。
檢查結束條件,如若條件,結束擇優流程,如果不滿足條件,從第二條重復擇優過程。
(2)回路擇優分析。擬建風電場,其裝機容量假設為49.5MW,安裝風機設備為33臺,對應的發電機組33個,每個機組的容量為1500kW,風電機組的連接方式為:一對一連接。擇優運算參數設定:選擇粒子群的序列集為50,擇優次數為100,回路數為1~33;計算結果:6~9回路較為優秀;將取值擴大10倍,序列集為50,擇優次數1000,回路數選擇6~9,進行回路擇優,計算結果為:7回路數;將擇優次數擴大到2000,運行程序次數增加至10次,對比擇優結果,均為7回路數。
風電場內部集電線路,其回路選擇問題,應結合風電場實際規劃、風機布置特征、升壓站的具體位置、風電場建設地理位置等因素,并且參考工程造價,開展綜合分析后,再行確定。
當風電場規劃容量不小于200MW時,或者是風電場地理位置在丘陵山區時,應采用2回路。
當風電場集電線路布置期間,途經林地、高度路等地段時,應選擇2回路。
風電場規劃容量不大于200MW時,并且風電場內部環境地勢平坦,風機數量較多時,應選擇3回路。
運用粒子群算法,分析風電場集電線路中回路數的最優狀態;詳細開展模型設定,明確分析流程,并且依據粒子群擇優原則,開展回路數擇優程序。計算結果為:回路數為7時,集電線路為最優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