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穆
“讀書與做人”,實在對年青人也有關。嬰孩一出世,就是一個人,但還不是我們理想中要做的一個人。我們也不能因為日漸長大成人了,就認為滿足;人仍該要自己做。所謂做人,是要做一個理想標準高的人。這須自年幼時即學做;即使已屆垂暮之年,仍當繼續勉學、努力做。所謂“學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無止境。學生在學校讀書,有畢業時期;但做人卻永不畢業——臨終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該做;所以做人須至死才已。
現在講到讀書。因為只有在書上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有理想高標準的人;諸位在學校讀書,主要就是要學做人;即如做教師的亦然。固然做教師可當是一職業;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職業僅是為謀生,當知職業也在做人道理中。做人理當有職業,以此貢獻于社會。
做人當有理想,有志愿。這種理想與志愿,藏在各人內心。因此,讀書先要有志;其次,當能養成習慣,離開了學校還能自己不斷讀書。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從讀書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進。
下面我想提出兩個最大的理想、最共同的目標來:
一是培養情趣。人生要過得愉快、有趣味,這需用工夫去培養。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甚至于感到痛苦。譬如:我們當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著過日子。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讀書。
二是提高境界。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為什么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在書中遇見的人可不同;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二千年;其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為什么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是由于他們的做人。當然,歷史上有不少人物,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所以為后世人所記憶,而流傳下來了。世間絕沒有中了一張馬票,成為百萬富翁而能流傳后世的。即使做大總統或皇帝,亦沒有很多人能流傳讓人記憶。
假如我們誠心想做一人,“培養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個字,便可一生受用不盡;只要我們肯讀書,能遵循此八個字來讀,便可獲得一種新情趣,進入一個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業余每天不斷讀書,持之以恒,那么長則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養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與最高享受了。
說到此,究竟當讀哪些書好?我認為:業余讀書,大致當分下列數類:
一是修養類的書。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便決不會開出好花來,甚至根本不開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況做人!當然更須加倍修養。
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首先是《論語》。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現在毋須再讀。正如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書也該時時讀。再次是《孟子》。孔孟這兩部書,最簡單,但也最寶貴。如能把此兩書經常放在身邊,一天讀一二條,不過花上三五分鐘,但可得益無窮。
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連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樂事,那么,看電影、中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說的那三件樂事是什么?人生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有人以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會有快樂;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償,你始覺得仍然不快樂——即使王天下,也一樣會不快樂。做人確會有不快樂,但我們不能就此便罷,我們仍想尋求快樂。人生的真快樂,我勸諸位能從書本中去找。
其次便是欣賞類的書。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中境界,包羅萬象;不論是自然部分,不論是人生部分,中國詩里可謂無所不包。當我們讀詩時,便可培養我們欣賞自然,欣賞人生,把詩中境界成為我們心靈欣賞的境界。如能將我們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詩中,那真趣味無窮。
第三是博聞類。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定;只求自己愛讀,史傳也好,游記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性之所近,自會樂讀不倦,增加學識,廣博見聞,年代一久,自不尋常。
第四是新知類。我們生在這時代,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這類知識,可從現代出版的期刊雜志上,乃至報章上找到。
第五是消遣類。其實廣義說來,上面所提,均可作為消遣;但就狹義說之,如小說、劇本、傳奇等,這些書便屬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