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濤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教學模式已經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為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可以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這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代社會,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理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生的課堂學習也已經實現了由“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的重大轉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和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以及參與性,培養其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傳統“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教育需求,因此必須進行教學創新,切實優化歷史教學。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源動力,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傳統高中歷史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缺乏足夠重視,這種教學理念使得學生的課程學習一直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其自主學習和思考探究的能力相對較差。與此同時,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專注于課本知識的講授,其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并且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較為單一,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缺乏必要的聯系,因而學生對高中歷史的課程魅力缺乏明確的認識,其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可以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營造一種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有助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能夠自主參與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為高中歷史教學灌注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教學模式已經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為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以問題驅動和同伴學習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環節設計系列問題,并且明確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學習。另外,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滿足課標要求又能推動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度,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的各個環節都自然銜接在一起,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問題:鴉片戰爭的背景是什么?鴉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是什么?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和西方國家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什么?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當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要想真正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高中歷史教師就要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新的歷史知識,通過自主探究對歷史事件產生新的看法。對于高中生來說,因為認知有限,對一些較難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問題理解起來相對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先從相對簡單的歷史知識開始講解,在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基礎上講解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教師就可以由易到難地向學生講解歷史知識,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后再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大家知道文藝復興是在哪個地方興起的嗎?為什么在這個地方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閱讀課本內容并找出答案: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意大利,因為意大利最先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鞏固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同伴學習的方式,探究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和背景。在學生的探究合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利用提問進行引導。
對于高中歷史的課程設置而言,其歷史教材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和復雜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歷史學習的難度,同時也抑制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了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在開展高中歷史的教學活動中,其問題情境創設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層次性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使學生們由淺入深探討歷史問題的本質,由易到難緩解學生們的畏難情緒,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對優化當前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學“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教師便可以呈現案例作為提問的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材料:某一年夏天的一天,馬丁·路德在返鄉探親的途中,突然遇到了一場暴風雨。他感覺自己的死期來了,于是撲倒在地大聲呼喊,“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為一名修士”。當他說完這句話,瞬間雨過天晴,最后他平安歸家。為了遵守這個約定,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地進入奧古斯丁修會專心侍奉神靈。進入修道院之后,他任勞任怨,甚至還逐門乞討食物,他希望有一天修道士的艱苦生活可以拯救他。根據這個案例,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馬丁·路德作為一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為什么走上了宗教改革的道路,敢于挑戰教皇的權威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對接下來所學習內容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思考馬丁·路德思想轉變的原因。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在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做出回答,導致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較強。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一定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的問題,教師等待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需要學生利用歷史思維來進行分析的問題,教師等待的時間可以稍微長一些。例如,在講解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有些基礎性的歷史問題,如獨立戰爭發生的時間、地點、有關人物等這些學生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出答案的問題,就沒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等待的時間也就稍微短一些。而對于獨立戰爭的性質、獨立戰爭發生的背景和原因等一系列問題,則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討論,等待的時間則要稍微長一點。這樣,學生才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問題的探索,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問是提高學生思維活躍度的重要方法,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不管怎樣,教師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這不僅能使整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更加完整,還能夠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進而提高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