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賓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產業發展促進中心
琺瑯技藝一般認為由西方傳入,通過先民工匠的本土化創造與發展,成為我國傳統技藝中的代表,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孕育的典范。
琺瑯由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又稱“法藍”“佛郎”。琺瑯料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現在業內一般以“琺瑯”特指金屬胎琺瑯器,即以琺瑯料附著在金屬表面而成的器物,同釉附著在瓷胎表面的琺瑯彩瓷及其他胎體琺瑯器物相區別。
琺瑯的制作技藝雖多種多樣,但工藝原理大同小異,都是將多彩的釉料通過填、繪等方式留存在金屬胎體表面,再經過焙燒等工藝而成。金屬胎琺瑯器主要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等幾個品種。掐絲琺瑯,也就是常說的“景泰藍”,一般在銅、銀胎上以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之后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鏨胎琺瑯是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瑯藥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呈現寶石鑲嵌的效果;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后以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于北京皇宮造辦處及廣東兩地設立琺瑯作坊,并多次從廣東選送優秀畫琺瑯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產,所做琺瑯制品皆供皇室享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搶救、保護、扶持,景泰藍等傳統琺瑯技藝得到了恢復與發展。琺瑯制品的新花色、新品種、新工藝也不斷涌現出來,如銀胎琺瑯、脫胎琺瑯、機制琺瑯、銀晶藍等品種,一些琺瑯實用產品、旅游產品被大量生產。
傳統琺瑯器造型方面有尊、瓶、觚、香爐、碗、盤、罐、盒等器皿;裝飾借鑒金銀器、瓷器、織繡等工藝,采用傳統吉祥紋飾,紋飾繁縟豐富,如饕餮、香蕉葉、龍鳳、云鶴、菊花、山水、亭臺、人物及蓮瓣、菊瓣和各種西洋式花朵等;色彩除運用大量藍色外,還施以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飽和艷麗,對比鮮明,整體呈現出金碧輝煌、絢麗華貴的效果。琺瑯器物整體風格富貴華麗、厚重凝練、色澤典雅、工藝精湛,得到上層社會的普遍推崇,也成為獨具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的高檔工藝品。但傳統琺瑯工藝繁雜,燒制難度大,制作周期較長,人工制造精度難以控制,限制了琺瑯工藝在市場應用等領域的推廣與發展,也給傳統琺瑯技藝的保護傳承造成了阻礙。
當下,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文化事業日趨繁榮,為公共環境裝飾提供了廣闊空間以及物質、精神、技術支持。公共環境裝飾手法不斷創新,一方面吸納、融合外來藝術,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借鑒。可見時代、大眾需要公共環境藝術,它具有無限的生機與發展前景,公共環境裝飾藝術應以特有的傳播力影響大眾,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琺瑯工藝應用于公共環境裝飾領域,既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創作者在深入了解琺瑯工藝技藝與特點的基礎上,在創作中巧妙地加以結合利用,也能為公共環境裝飾探索出一條嶄新的路徑。
琺瑯工藝因其色彩鮮艷絢麗、圖案紋飾多樣、裝飾效果強烈,具有豐富細膩的表現力和雍容華貴的美感,被人們用于大型壁畫、裝飾雕塑、建筑配飾等方面,使環境藝術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表現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壁畫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人類追求美的理想、表現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特藝術形式。大型掐絲琺瑯壁畫《三山五園》,長 4.3米,寬3.2米,近1.6噸重,由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琺瑯廠董事長衣福成帶領團隊創作,將古城的青山秀水展現在世人眼前,不僅展示了中國大國形象,也充分體現了北京的傳統文化。琺瑯壁畫使傳統琺瑯技藝改變僅僅靠依附器物來表現的傳統模式,是繪畫藝術與琺瑯技藝相結合的品類,更多地體現出為人民生活服務的實用性。
裝飾雕塑、擺件是現代都市室內外環境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體現著本區域的歷史與文化。景泰藍作品《鼎力津鋼爐》落于河北津西鋼鐵集團總部大樓,為津西鋼鐵集團成立30周年設計制作,爐體總高5.99米,直徑3.39米,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嘉林、劉永森,北京工藝大師李輝等人設計創作。以九龍和六瑞為主要元素,設計師巧妙地、富于創造性地將煉鋼工藝流程繪制鏨刻于爐體核心區域,寓意鋼鐵文化世代傳承,津西人萬眾一心,共鑄百年津西夢。琺瑯工藝裝飾作品通過形體、色彩、質感、韻律、 節奏、光影諸方面豐富環境,使環境活躍起來,充滿生氣,往往成為環境與人之間感情交流的媒介,是增強環境中感情色彩、表達特定主題的手段。
配飾設計中融入了裝飾藝術、燈光藝術、造型藝術等,是多項元素的相互整合,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建筑構配飾成為實現藝術化、人性化的關鍵載體。北京市琺瑯廠設計制作了大型城市景觀工程《花開富貴》《生命的旋律》等大型景泰藍戶外噴水池,與燈光以及噴泉系統相互配合,氣勢宏偉,規模龐大,與整個環境完美融為一體,形成了朝外區域一個嶄新的視覺中心。琺瑯工藝還被應用于2014年APEC會議雁棲湖會場室內裝飾構建與陳設裝飾,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悠久獨特的傳統文化技藝。在環境整體規劃基礎上,充分挖掘琺瑯技藝的工藝之美和審美價值,發現蘊藏于背后的韻味與精妙,彌補了建筑空間的缺陷與不足,體現了整體環境的個性。
環境裝飾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在人們參與互動中傳播美、弘揚美,影響著大眾的審美思維,陶冶著人們的藝術情感,并承擔著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優秀的琺瑯環境裝飾作品使處于公共空間中的每個人都徜徉在工藝美術文化的大海之中,使優秀的傳統技藝與傳統文化為大眾所熟悉認知,能夠提升工藝美術的社會認知度與美譽度。如20世紀70年代首都機場的壁畫創作工程,繼承傳統,銳意開拓,以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郁的民族特色掀開了中國公共藝術的新篇章,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對整個社會的藝術普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學者稱其為中國現代藝術的轉折點。
當代環境裝飾一般體量較大,具備相當的生產規模,生產加工難度也成倍增長,制造完成后還涉及運輸組裝、保養監測等后續相關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綜合性工程。如《三山五園》琺瑯壁畫制作中對十二塊銅板進行掐絲、燒藍、打磨、裁邊,加工難度大,且加工精度要求高,拼縫時都不能超過1毫米。琺瑯技藝應用于環境裝飾有利于沖破傳統工藝技術瓶頸,提升加工技藝難度,從而促進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化、規模化程度的提升。
在當前工業化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之下,琺瑯技藝乃至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時代價值如何體現,如何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一直是工藝美術從業者探索的課題。傳統工藝美術與工業設計、文化旅游、時尚生活、科技金融等領域的逐步深度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使傳統工藝美術不僅僅局限于人們的案頭陳設,而以更加時尚化、生活化、開放化的全新姿態融入大眾生活,應該是目前傳統工藝美術秉持的發展思路。琺瑯技藝與公共藝術、建筑工程、工業化的融合,不僅逐步拓寬了琺瑯技藝的表現領域與范圍,同時也是對琺瑯技藝表現力的實踐與探索,有利于傳統工藝產業的跨界融合與轉型升級。
近年來,琺瑯技藝在生活消費、環境裝飾等諸多行業中展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琺瑯等傳統工藝技術要重新回歸當代生活,一方面需契合時代需要,更加積極地融入當代都市生活與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要更廣泛地融入其他領域,廣泛應用新材料、新技術,從而走出一條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之路。琺瑯工藝的拓展應用給同屬傳統工藝美術的其他門類的產業化開發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