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巖 福建師范大學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傳統手工業生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明代,手工業生產達到了極為繁榮的時期,各種技藝逐漸成熟,當時的絲織品、陶器、鐵器等集歷代經驗之大成,因此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天工開物》的內容幾乎涉及了當時中國所有重要的生產部門。它系統地總結了明代及歷朝農業、手工業的先進制造技術和寶貴的生產經驗,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勤勞百姓的聰明才智及其在造物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績。
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天人關系的思想,滲透到造物行為中,即“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關系,人在認識和尊重客觀規律、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有用之物,使生命得以延續。
通過對《天工開物》原文和譯文及其他文獻資料的梳理與歸納可知,宋應星生活的年代,民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造物向實用器物的方向發展,從精英走向世俗,逐漸與人民生活貼近。本文探討的是結合“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了解明代手工業工匠利用工具和技術改造自然,面對自然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強調“人工”的智慧。比如《乃粒》中提到五谷不會自然生長,需要辛勤的農民去種植。說明人需要主動勞作才能得到食物。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之上,協調天工與人工的關系,使人們更好地生存。
《天工開物》是明代末期封建社會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在一些地區的一些行業中出現,手工業生產達到了極為繁榮的時期。《天工開物》中所述的手工業種類并非僅屬官府手工業,其中也包括了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都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日益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在絲織業、制瓷業和冶鑄業中發展最具典型意義,并且這三者也是中國古代手工業極具代表性的行業,因此,這里就以絲織業、制瓷業和冶鑄行業為例,從原文中選取對應的《乃服》《陶埏》《冶鑄》三篇展開描述。立足“天人合一”思想,突出人的作用,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工具和技術改造自然、滿足生活需求的可貴經驗。
1.文獻研究法
查閱50篇左右的相關論文和大量的網絡資料,試圖通過“天人合一”思想、明代手工業發展趨勢、手工業生產的科技成分等方面的文獻,分析匠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智慧,生產出有助于人們生活的器物。
2.個案研究法
對原文中關于絲織業、制陶業、冶鑄業的幾卷進行深入了解,尤其是關于工具和技藝方面的介紹,積極探討“人工”對造物的重要性。
明晚期是一個比較特殊且重要的時期。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發達,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一些地區的一些行業萌芽,主要表現在絲綢行業、陶瓷行業、冶煉行業等,這使得明朝有別于前朝。
在明代,由于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導致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社會結構受到威脅,平民百姓的資產日漸減少。與農業相比,工商業領域獲得的財富更具有優勢,于是大批農民脫離了農業,向工商業轉移。
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使得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農業方面 ,技術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 促進了農產品的商業化;在手工業方面,明代以后的手工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并繼續向工坊手工業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雇傭關系。
明代手工業在諸多領域都有突出表現。在紡織業中,紡織工具與織造工藝都有明顯的發展。繅絲車出現腳踏式,紡織更加平穩,布料更加均勻緊實。花機的出現使更多的花紋被能工巧匠編織出來。在陶瓷業中,制作陶坯時廣泛使用陶車,既能節省時間,又能保證質量。燒窯方式也有所改善,能夠減少燒制過程中的消耗,并且極大地提高效率。鑄造業中,在煉鋼方面,發明了串聯式炒煉爐和更好的灌鋼技術;在金屬加工方面,熱鍛、拉拔及化學處理等都有所發展,還創造了“生鐵淋口”的熱處理工藝,提高了各類工具的性能,改變了所造之物的工藝形態與品質。明代的熔爐及鼓風設備先進,非常適合該時期的鑄造工藝。
《天工開物》對于明代手工業領域具有總結性記錄,從紡織、瓷器、紙張、磚瓦的生產,到五金冶鑄、器械制作,可謂詳盡至極。這些成就有些是在前朝基礎上的改進,有些則是明代的創新。具體而言,從手工業三大代表性成就中可以看到明人利用技術和工具將“天工”“開物”結合,發揮人工造物的巧思,不斷從自然界中開發各種有用之物。
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為了抵御嚴寒、遮擋烈日,往往用樹葉、獸皮等遮掩身體。后來人們發現蘆葦、藤蔓等植物中的纖維可以搓捻成繩,這種對植物纖維的利用,便是紡織的雛形,織造技術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人們逐漸掌握種植和培育技術,葛、麻這些原料可以通過人工種植獲取。之后,簡單的紡織工具也隨之出現,人類借助工具的力量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獲得更優質的生存資源。
養蠶作為紡織的第一道工序,占據了《乃服》近一半的篇幅,可以看出宋應星對其的重視程度。《乃服·蠶浴》中提到通過蠶浴對蠶種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既能淘汰殘次品種節省桑葉,又能收獲更多更好的蠶絲。《乃服·養忌》提到蠶對氣味十分敏感,為了防止蠶被難聞的味道熏死,每當氣味襲來時,要燒殘桑葉,用煙來抵擋難聞氣味。
明末的織造工藝得以提高,紡織機械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國古代織機和織造技術的演變,使得絲織物品種花樣不斷豐富、絲綢產業壯大發展。腰機是中國早期的織機,用于織絹綢或制作帽子、頭巾等。織工坐在地上,兩腳蹬著經軸,腰上帶著卷布軸,通過分經棍將經絲分成上下兩層,形成梭口。隨著紡織工具的不斷改進,陸續出現了斜織機、立織機、提花機。提花機結構復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機械,提花技術也相對復雜。人們發明綜片和花本,能使織機有規律地反復織造復雜花紋,類似于現在的計算機程序,每次編織都可以重復進行,不需要重新開始。從紡輪到繅車,從腰機到提花機,我國的紡織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棉織物是中國紡織物的代表,其原料棉花的栽培與應用在宋朝以前的一千多年內,僅限于我國西南和西北少數地方,直到宋元時期才獲得普遍認識。另外,隨著棉花培育技術和棉纖維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棉花迅速代替麻纖維,成為與絲綢一樣重要的紡織原材料。
陶器是人類在農耕文明時期定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器。宋應星從普通百姓生活日用的角度出發,提到磚瓦陶瓷涉及房屋建筑和罌甕、瓷器等日用器皿。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制作陶器,但仍然供不應求,這說明民間日用陶瓷的需求很大。磚瓦在我國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歷經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但磚瓦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歷史上的地位都獨一無二。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原料豐富易得;第二,燃料為草和木頭,無處不在;第三,制作流程簡單。
明代末期盛行奢靡之風,一方面凸顯出追求奢華享受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顯示出高超的工藝水平,為日趨奢華精細的器物提供了技術支持。明代磚瓦燒制工藝有兩點改變:一是生產技術的改進,提高了磚瓦燒制的質量和生產率,磚瓦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代替了元代的土墻建筑,更加堅固;二是玻璃瓦燒制工藝逐漸成熟,色彩品類眾多,使得明晚期的建筑擁有更多色彩。
窯是燒制陶器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空間。在一代代窯工的燒窯活動中,通過不斷調整窯的結構盡可能提高陶瓷器的燒成率。因陶瓷元件有大有小,所要求的溫度不一致,通常燒小件用瓶窯,大件用缸窯,但如若分別燒,一則生產成本高,二則難以達到高標準。龍窯又稱長窯,由多個窯室相連,長度不一,因似蛇似龍的造型而得名。建造時依照一定坡度而建, 形成窯內自然吸力場,將冷空氣從窯頭或投柴孔部分吸收,幫助爐內燃料燃燒,并增強爐內火勢。而窯場的坡度大小,又對器物的品質有著關鍵作用。
在龍窯中燒窯時,首先要把龍頭窯火點著,溫度升高后,再在兩旁的孔中從底層向上投放松枝和竹枝,等到窯室內溫度逐漸上升以后,由窯工用圓形陶餅堵塞洞眼,把兩側的洞用泥土逐級封死。龍窯燒制時不但能夠防止積水,而且能夠把火和空氣逐步滲透進來,進而實現把大小不一的陶片一次燒制的目的。
我國礦冶業歷史悠久,到了明清時期,礦冶技術達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最高峰。在此期間,金屬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技術創新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明中葉以后,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領域對冶煉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古代采礦業開采的金屬主要有金、銅、鐵、鉛、鋅等。其中銅和鐵的用途最廣,多做銅制錢、鐵制兵器、農業生產工具。這些金屬礦石開采之后并不能直接鑄造,還要經過熔煉提純。
這個時期,鑄造技術趨于完善,對于不同的金屬鑄件,工藝方法和原理也有所不同,以下就鐘、鏡、銅錢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鐘在金屬樂器中是第一重要的,銅是鑄鐘最上等的原料,鐘的響聲很大,所以皇帝上朝聽政、官府升堂審案,都需要鐘聲召集朝臣或民眾。寺廟也會用鐘聲蕩滌污穢的心靈,激起人們對神靈的敬畏。鑄造萬斤以上的大鐘和鑄鼎的方法相同,由于沒有起重設備,所以首先要挖一個大深坑,把由石灰、細沙和黏土調勻制成的黏土涂抹在內部塑形并且不留空隙,等內模完全干燥后,再把牛油和黃蠟以8∶2的比例調和后均勻地涂刷。等模芯完全曬干后,要在模具上搭個高棚避免日曬雨淋。接著就在上面鐫刻所需要的字符和圖形,然后使用極細的水泥粉和炭末所調成的糊,逐層鋪到油蠟上。等到外模里外都自然風干后就用慢火烤制,使油蠟完全熔化,而空缺的區域便是鑄造的空間。
古代鏡子一般是銅鏡,以銅為主和其他金屬組成的合金熔煉而成。不同朝代合金材料和模子構成不同,明代銅鏡主要材料是銅錫合金,鑄造模子是用糠灰和細沙混合制成,其熔煉和澆鑄方法與釜相同。剛剛鑄造好的鏡面并不光亮,必須在鏡子表面鍍上一層水銀才能達到照人的目的。
錢幣鑄造是我國古代金屬鑄造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春秋到清代,每個王朝都鑄造了大量金屬貨幣,鑄幣方式也多種多樣。明清時期鑄錢所用原材料仍與過去大體相同,以銅和其他金屬組成的合金為主,銅含量越高,熔煉次數越多,銅錢價值越高。
綜上,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有關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書籍。作者在該書中強調了人要與自然界相和諧,人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全書共18卷,與手工業造物相關的共有8卷,內容包括服飾織造與印染、磚瓦陶瓷燒制、舟車、金屬鑄造與錘鍛、造紙、制墨等。宋應星本著 “天人合一”思想,通過自身長期的田野考察,用科學的方式全面記錄了明末的造物技術。
從文中提到的《冶煉》《陶埏》《乃服》等章節中的案例來看,宋應星極力推崇實用原則,講究省時省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所講述的手工業也都是關于百姓日常生活。雖然傳統社會狀態下的民眾不缺乏技術運用的智慧,在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形態下,燦爛的農業、手工業文明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業社會發展,但隨著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擴張,形成了農耕文化中人在自然環境和造物活動中的理性與協調。我們可以看出,器物功能的順利實現得益于造物技術和工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