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簽名收藏家》是英國作家扎迪·史密斯的小說。史密斯作為出生在英國的牙買加移民后裔,具有牙買加黑人、英國白人兩種血統。結合切身體會,史密斯創作了大量探討移民族裔生活環境、多種族共存以及多文化融合等移民問題的作品,是當代英國移民文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新銳女作家,受到歐美文壇學者及文學評論家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其關注日益增多,但對其作品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深入。多數學者的研究重心在史密斯的處女作《白牙》上,對其另一部代表作《簽名收藏家》關注則較少。截至2021年,檢索中國知網關于《簽名收藏家》的研究成果,相關學術論文僅有十余篇,多數為碩士學位論文,且研究內容和視角都集中在小說主題探討、結構分析及身份認同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其實,在獲得榮譽方面,《簽名收藏家》相較《白牙》不遑多讓。憑借該部小說,史密斯奪得了《猶太季刊》頒發的溫蓋特獎,并進入《星期日時報》青年作家獎和柑橘獎的決選階段,進而鞏固了自己在英國文壇的重要地位。在創作技巧上,《簽名收藏家》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創新性地運用電影“運鏡”手法以及繪圖,并加入了大量的中國文化書寫,在對多元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無疑更進一步。
《簽名收藏家》的主人公亞歷克斯·李·坦德姆是一個住在倫敦郊區“樂悠山”的二代移民,父親李金·坦德姆是中國人,母親薩拉·霍夫曼是猶太人。亞歷克斯12歲的時候,父親李金帶他去倫敦市區看一場摔跤比賽。在這一天,亞歷克斯第一次接觸到簽名收藏,但同時永遠地失去了父親。長大后,亞歷克斯成為一名簽名收藏家。為了獲得女明星凱蒂的簽名,亞歷克斯持續13年堅持寫信給凱蒂。當他終于如愿以償時,朋友們卻懷疑這個簽名是他偽造的。為了驗證簽名真偽,亞歷克斯沖動之下前往紐約,最終因緣際會將凱蒂帶回倫敦。紐約之行既是亞歷克斯的追夢之旅,也是亞歷克斯最終確定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歷程。扎迪·史密斯借鑒中國禪宗《十牛圖》,以“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等十個階段對應亞歷克斯尋找凱蒂并幫其獲得自由的情節,探討了在種族、民族、宗教和階級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獲得準確身份定位的困難。為了突出這個主題,小說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引用《五燈會元》和《高僧傳》等大量禪宗公案,對“陰陽”及中醫也著墨頗多。但由于作者對中國文化認識的局限性,作品建立在對中國社會的集體想象和虛構的基礎之上。史密斯把她對中國的文學想象和虛構的敘事融為一體,對華人的描寫、對中醫的敘述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著墨都折射出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文化的“他者”視角,展現了一系列“他者”視覺下的中國刻板印象和文學想象。同時,對中國禪宗文化書寫和推崇表明作者對中國文化有自己的思考和期待。
文學中的異國形象往往是作者根據自身的文化傳統進行的重組、重寫,摻雜著本民族的情感與觀念,是一種文化構想物。法國當代著名比較文學學者巴柔將文學作品中塑造的異國形象稱為“他者”,將作者本人作為異國形象塑造者的身份稱為“自我”,并指出其具有的雙層遞進功能,即通過塑造的他者形象表達作者對異國文化的理解,進而通過對他者形象趨向否定性的觀察和評論,達到表達“自我”觀點的目的。在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下,中國長久以來被視為“他者”形象。英國現代小說開創者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作品對中國的描寫就嚴重失真,在小說中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國元素,當代英國小說家對中國文化的印象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扎迪·史密斯雖然反對種族主義,一直為少數族裔問題發聲,但是長期沉浸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主流社會意識的影響。此外,史密斯對中國并沒有親身體驗和經歷,所以她筆下的中國元素是對中國形象固化印象和文學想象的糅合。
《簽名收藏家》中對華人的外貌描寫是典型的“他者”視覺下的華人刻板印象,對其行為舉止的揶揄也是對18世紀后“中國憎惡”的西方意識形態的承襲。因此,對有華人血統的主人公亞歷克斯的外貌描寫是:“小腹松軟,面色灰黃,臀部像個女人。他的新眼鏡放大了他雙眼的弧度——他看上去難道不是更像中國人嗎?”[9]2小說把他的眼睛描述為“附眼”[9]47,重點強調其具有中國人的特征——面色灰黃,眼睛狹長;對亞歷克斯父親李金的描述是身高“不到五英寸六英寸”[9]10,“小手”[9]13,“有點顯小的手掌”[9]24,“一頭黑直發,直發太容易濕了”[9]12,概括起來就是身材矮小、黑直發。在“他者”視角下,黑直發相較于卷發處于劣勢,因為“太容易濕了”。對北京姑娘的描述則是:“眼睛上貼著單眼皮膠帶,看起來和他的內雙眼皮很相似。她戴著頂圓錐形苦力帽,穿了身旗袍”[9]63。作品中北京姑娘的形象與現實大相徑庭,穿旗袍戴斗笠的著裝在現實的中國實屬罕見,小說中這種形象的呈現顯然是作者對中國刻板印象和文學想象的結果。苦力帽是一種圓錐形斗笠狀帽子,狹長的單眼皮和圓錐形苦力帽的形象應該來自著名的虛構人物傅滿洲(FuManchu)。傅滿洲是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筆下最有名的人物形象之一,該形象在西方深入人心,成為西方當年甚囂塵上的“黃禍論”的擬人化形象代表。擁有黃色的皮膚、狹長的瞇瞇眼、瘦削的臉龐、八字胡、大門牙和圓錐形竹帽,穿著清朝服飾的傅滿洲伴隨著之后幾十年的系列文學及影視作品,慢慢深入西方人的心中,逐漸成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對史密斯的華人形象塑造有深刻的影響。雖然作者竭力掙脫并抨擊種族偏見,對中國文化也有一定的期待,但作品不可避免受到長期浸潤的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塑造的人物形象仍存在一定局限。
對中國禮儀文化的刻畫,《簽名收藏家》依然沒有擺脫“他者”視角,而仍然是對他者形象的否定。亞歷克斯的父親李金改變了自己的中國姓氏,連代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鞠躬都羞于讓兒子看到;中醫黃大夫穿著不倫不類,明明行著中醫之術,卻穿著落魄嘻哈;因為同宗同祖而被亞歷克斯主動親近的鄰居安妮塔·張一心要找南非裔男朋友。中國人物角色在西方環境下的“卑躬屈膝”“刻意迎合”顯然帶有作者下意識的否定意味,折射了“自我”對“他者”認知視角的俯視姿態。在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下,中國文化被膚淺地固定成一個不為主流環境認可的邊緣文化。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西方國家民眾對其做到真實了解的并不多。《簽名收藏家》中對中醫形象的描寫,展現了扎迪·史密斯糅合西方這種普遍印象的文化想象。李金曾經找中醫黃大夫治療頭疼,黃大夫認為病因是亞歷克斯封住了李金的“氣門”,這種論斷在西醫大夫看來簡直是無稽之談。在最終知道自己有絕癥的情況下,李金依然不愿相信中醫的診斷結論和治療方法,再也沒有找過中醫看病,這亦是“他者”視覺下對中國文化的一種間接否定。“氣門”這種近似迷信的概念與李金嗤之以鼻的態度、李金的死亡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負面效應,讓讀者產生中醫基本等同于巫術的錯覺。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但小說中對黃大夫用春茶治療亞歷克斯的描述將中藥和春茶混為一談[9]62,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僅限于文化想象;同時,對春茶色香味的夸張貶低,體現了典型的西方文化“他者”視角。
小說對黃大夫外貌嗓音的描寫是瘦削、嗓音尖細。嗓音尖細是陽剛不足的表現,與對李金“母氣太盛”[9]12的描寫不謀而合,也符合反派角色傅滿洲的人物形象特征。在作品中,中醫的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被描述為令人覺得害怕甚至恐懼。主人公的父親李金本人也是醫生,在他頭痛的時候,對中醫的治療有這樣的描寫:“他以前經常告訴自己的病人,緩解頭痛很有用的一招就是把你的疼痛的區域想象成一個黏土或者橡皮泥捏成的球,你不斷揉搓這個球,它就會變細,變成一條線,這樣就能徹底摧毀疼痛了。這是騙人的。”[9]10這段文字顯然是作者在“他者”視覺下對中醫文化的虛構想象。在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情況下,作者對中醫的描述嚴重失真,慣用的活血化瘀的按摩手法反被歪曲成迷信行為,同時還加上“這是騙人的”評論,與真正的中醫相差甚遠。這進一步反映了在西方主流社會意識下,中國形象是在刻板印象影響下結合人物設定的需要想象而成。
小說中對中國元素筆墨最多的是下半卷“亞歷克斯——李·坦德姆的禪宗”,其中用《十牛圖》的十幅圖為每一章節命名,借此隱喻亞歷克斯尋找偶像凱蒂所經歷的十個階段。禪宗文化在西方的流行,與“我是誰”等身份認同問題有關,因為“對于在精神與物質、意識與潛意識方面一向有著重大分裂的一種文化,這里有一個可以提供深切而又清晰的完整之感的世界觀,存在其中。因此之故,中國的人本主義與禪的自然主義深深地吸引著我們”[2]36。
中國禪學在西方受歡迎,在于“它沒有被視為律法的圣典,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規,沒有武斷獨斷的教條……使許多現代人對它有一種灑脫自在的感覺。”[2]6禪的實踐目標對處在種族矛盾尖銳、身份認同混亂迷茫中的西方人來說有更多的實用意義,它的終極目標是“一種高度的自知及由之而來的心靈清靜”[2]6。這也正是扎迪·史密斯小說中一直探討的主題。
在《簽名收藏家》中,亞歷克斯的華裔身份受到猶太族裔的壓制,猶太族裔又被排斥在主流社會文化之外,而以簽名收藏為代表的主流社會追名逐利,讓人丟失自我。亞歷克斯想堅守初衷,因此處處受到壓制,陷入身份迷茫的困境、苦悶和煩躁中。扎迪·史密斯讓亞歷克斯主動尋求自己的文化身份,亞歷克斯則通過“尋牛”,即尋找凱蒂實現夢想、找回本真,并且來到“見跡”階段。離開“猶太小鎮”樂悠山尋找凱蒂的過程,是亞歷克斯拋開華裔身份直面主流文化考驗的開始;遇到凱蒂后,意味著亞歷克斯“見牛”后的考驗開始。“得牛”“牧牛”“騎牛回家”對應的是亞歷克斯帶回凱蒂的同時取得了事業的成果,但直到他“忘牛存人”“人牛俱忘”,放棄唾手可得的巨額財產,達到禪宗“返本還源”“入廛垂手”的境界,亞歷克斯才接受了猶太教的儀式,完成了非猶太性到猶太性的轉變,實現了內心的平靜,破除了身份迷茫的困境。
《十牛圖》有高度的象征意義,表明亞歷克斯除了實現夢想外,也試圖于佛教禪宗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找回完整的自我。由此可見,在種族、民族、宗教和階級界限日益難以把握的現代社會,少數族裔移民不可避免地遭遇身份困境。在外界現實困境無法破局的情況下,作者寄希望于從東方文化中獲取智慧,實現內心圓融。
《簽名收藏家》中蘊含豐富的中國元素,反映出作家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興趣。但由于缺乏對中國現實和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作者只能憑借西方“他者”視覺下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融合自身對東方文化的文學想象,塑造出一系列體現中國元素的人物形象,因此作品中對中國文化的描述失真。在我國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的今天,“他者”視覺下的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這一現象值得深思,負面刻板印象的形成軌跡可以為重塑中國形象提供參考。負面影視形象傅滿洲在西方深入人心,而代表西方文化符號的超人、蜘蛛俠等西方英雄形象也在中國家喻戶曉,反映出成功的影視人物形象的巨大影響力。因此,有效塑造典型正面中國形象迫在眉睫,文化藝術創作者也應以傳遞正面中國形象、傳播優秀中國文化為己任。小說看似記敘的是亞歷克斯對自己血統帶來的身份疑惑,實則探討的是以中國文化、猶太文化為代表的各種移民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在身份追尋過程中,主人公面對身份的選擇、取舍都反映出不同文化的排他性。當外部不同文化相互對立時,人物內心是困惑迷茫的,對自我身份的界定也是撕裂的。只有當不同文化多元共存、相互交融時,人物才能實現內心的安寧圓融。尊重和允許不同文化的存在,給文化自然融合的機會,才是解決移民文化融合與身份認同的方法。正如亞歷克斯的遭遇一樣,在種族、民族、宗教和階級界限日益難以把握的現代社會,少數族裔移民不可避免地遭遇身份困境。一味追求單一文化的認同反而無法破局,像亞歷克斯那樣接受華裔身份、猶太裔身份、簽名收藏家身份的統一,接受多文化共存,保持初心,不分彼此,才是解決文化融合、民族共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