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鷹飛,孔德玥
(1.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124;2.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為了有效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增強高等職業教育效果,需要大力開展校區合作,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等職業院校固有的弊端逐步顯現,必然引發對高等職業教育自我革命的思考。脫胎于傳統教育模式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考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存在弊端,消除這些弊端既是產業學院建設順利開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這里所討論的改革,不是要把高等職業教育直接辦成產業學院,使高等職業教育失去存在空間。高等職業教育有自己的獨特定位,應該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通過產業學院的建設,可以發現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在產教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動態地解決問題,使高等職業教育走出一條更為健康的發展道路。
無論在什么類型的學校,師資隊伍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因素,師資的來源和構成是根本問題。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總體上質量不低,甚至可以說師資水平是比較高的,問題出在師資來源。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基本上都來自于普通高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基本都是碩士研究生以上,有很多教師擁有博士學位,但不是職業教育系列高校培養出來的。這種師資來源導致師資隊伍不適應職業教育的問題。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進“雙師型”建設,但這些院校的教師缺少足夠的實踐經驗,又沒有足夠的培訓機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通常不會直接從普通高校招收畢業生來擔任職業院校教師,往往是吸收有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補充師資隊伍。這是一種值得借鑒的經驗。職業院校教師不但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操作技能,熟悉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高職院校要主動作為、大膽改革,尋找優化師資來源結構,重塑真正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為重塑師資隊伍提供了契機。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產業學院作為平臺,在深入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轉型。可以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做法,該校針對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提出“無貨架壽命理念”,為教職員工提供培訓學習機會,促進教師更新知識、延長職業壽命;提出“無界化”的校企合作理念,搭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臺和團隊,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界限。[1]我國高職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產業學院,讓教師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好地勝任教學任務。其次,專業技能和教授能力突出的企業人員可以設法突破限制,被納入吸教師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的來源結構。也可以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授課,以提高課程對崗位的適應性。
作為與產業緊密聯系的職業教育,必須高度適應社會需求,從專業方向、專業水平兩個方面緊跟時代步伐。只有動態調整自身的專業以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才能夠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用性。
目前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和課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表現為專業設置趨同化現象嚴重,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中,會計、電子商務、軟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重復設置嚴重。其次表現為專業設置滯后性比較突出,新興專業設置緩慢。[2]面向“十四五”時期新業態、新技術、重點布局產業的專業,高職本科很少有開設。據統計,目前這些專業只占高職本科專業總數的29.15%,并且都不是新增專業。像新能源、海洋裝備等新興專業,則更是少有開設。此外,地方高職院校專業和課程設置不能從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需要出發,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協調適配。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其具有較強的地方性,往往需要依托地方辦學,服務地方經濟。這就要求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考慮地方產業布局需求。現實的情況是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往往受制于諸多其他因素,很少考慮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相契合,并且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不能有效支撐專業的轉型升級。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科學技術進步客觀上要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要有前瞻性、動態性和靈活性。其中的靈活性與院校管理體制和師資結構有關,而前瞻性和動態性缺乏則是因為和社會實踐脫節。產業學院的存在可以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個窗口,學校可以依托產業學院加強與產業的聯系,了解行業、崗位對高職院校的人才需求。產業學院不僅可以對專業設置的調整帶來啟發,對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也可以帶來啟發。職業院校要通過產業學院深入了解行業動態,根據崗位需求設置課程體系,校企合作開發數字化、工作手冊式、活頁式等新形態教材,使教學內容與生產一線需求無縫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明確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專業特點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定要求[3],這與具體的培養類型、實際的培養途徑和培養模式直接相關。
無論高職院校都辦學歷史多長,秉承什么樣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其人才培養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高職院校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能簡單地從院校自身的既有條件出發,而是要從社會需要出發。而社會需要在不同的條件下是不同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能夠不斷探索創新,把握好時代脈搏。在這方面,產業學院可以作為社會需求的風向標,為高職院校提供寶貴的啟發和借鑒。透過產業學院來了解和把握人才需求的方向,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條捷徑。高職院校應該在院校治理層面形成機制,在確定培養目標的過程中要汲取產業學院的經驗和啟示。
高職院校面向崗位需求培養合格的技能人才,實踐教學具有更為突出的意義。恩格斯說:“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即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4]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培養職業技能、樹立正確勞動觀也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中極其重要的核心內容。
在沒有校企合作和產業學院作為依托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開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實踐教學的一個主要途徑是校外實習。實習單位不會把實習的學生當成自己的職工去看待,不讓學生接觸核心業務,往往給他們分派一些低端的、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實習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校內的實習實訓往往缺乏情境化的物質條件,或是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達不到企業崗位的生產技術水平,只能因陋就簡,學生沒有機會投入到真實生產的情境之中。產業學院是一個有效的平臺,合作企業投入建設真實的生產實訓基地,能讓學生直接參與生產實踐,體會勞動的意義和成就感,進而受到更好的技能訓練。
高職培養的人才要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適應企業技術升級的要求,適應個體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日本早在1976年就提出“以培養具有高度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新技術有適應能力的技術指導者”的培養目標,這對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綜合素質是影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生在校園里不接觸社會,不參與生產性實踐,不但得不到好的勞動教育,也得不到能力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產學結合,依托產業學院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自己、鍛煉自己的平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創造性和協調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是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形成的,通常表現為一所學校的獨特風貌和個性特征。辦學特色與學校的專業基礎、辦學理念、培養方式、發展定位等諸多因素有關。高職院校無論擁有怎樣的辦學特色,都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離開辦學的應用性、時代性,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任何特色都將失去存在的基礎和意義。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有其獨特的辦學模式——“教學工廠”,讓大三學生分批交替進行12周的企業實習和12周的企業真實項目研究。“教學工廠”既是一個產教融合的平臺,也是一個柔性的教學系統。在“教學工廠”里,學生可以置身于完全真實的實踐場景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既包括專業教育,也包括勞動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工廠”真正做到了教學環節和實習環節的有機融合、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習與就業的有效銜接。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體“Fachhochschule”(FH,即高等專科學校),是與大學處于同一層級的教學機構。FH秉承獨特的辦學理念:“針對職業實踐需求而進行的科學教育,而不只是有一定理論性的職業教育”。FH突出強調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充分的職業訓練,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培養成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立從事職業活動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才。FH的教育教學活動強調以就業崗位需要作為導向,完全面向社會、面向產業需求、面向社會經濟發展。根據官方評價和民眾的認可程度,FH在德國高校中的地位不斷攀升。
脫胎于傳統教育體制的高等職業院校,由于歷史的、行政的原因,擁有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傳承、專業基礎和辦學優勢。但是,這只是凝練辦學特色的基礎。職業院校可以依據基礎條件,精準選擇校企合作的對象,建設適合自身特點又符合社會需要的產業學院,建立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在校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的過程中,職業院校應該通過產業學院建設,發現辦學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動態地解決這些問題。具體而言,要反思培養目標是否科學合理,教育過程是否有助于實現培養目標;要反思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應該如何進行改進;要反思教學管理體制和考評機制是否存在弊端,應該如何進行優化。如果能夠按照這個邏輯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層次改革,高職院校一定能夠邁上更高的臺階,也一定能夠凝練出獨特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富有時代內涵的辦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