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卿 趙國琴
江恒源出生于19世紀80年代,一生大多數時間從事教育事業。他于1928年開始擔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處主任一職,與數位職教社同仁致力于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與黃炎培、楊衛玉并稱為中華職業教育社“三老”。時移世變,追溯先賢之思想精粹,仍能覺察其對國家命運之關切、對職業教育工作之衷情。研究江恒源職業教育理論內涵與實踐經驗,對明確當代職業教育發展定位、凸顯類型特色、更新人才培養理念等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清末民初,一批有識之士懷著“救亡圖存”的信念,在“教育救國”主張的指引下,對傳統教育內容、形式進行變革乃至引進、提倡西方新式教育制度和理念。江恒源認可教育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的重要角色,提出“今日中國人之辦教育,要認定四種窮愚弱散的病況,本著平民和生產兩主義,謹慎地去療治”①。
1.面向平民開展職業教育。江恒源面向平民開展職業教育的思想淵源部分來自他對我國傳統教育弊端的深刻認識。他認為我國的傳統教育注重文化教育輕視職業教育,把教育看作少數治人階級的統治工具,多數被統治者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所謂的“勞力”“勞心”“治人”“治于人”等對立詞匯是亟須在教育領域予以更正的概念。由此,他進一步提出對職業特性的獨特理解。他認為凡是職業均具有五種特性:“普遍性、平等性、互利性、受酬性和進化性?!雹谄毡樾允锹殬I的首要特性,除孩提小弱與年老龍鐘者之外,人人須有職業。此外,他認為職業無高下之分,只是為滿足與順應社會需要而生。舉例論之:若總統瀆職,民眾代表可以彈劾他;縫工偷懶,雇主可以批評他?;ダ允锹殬I的第三特性,意指各人從事職業既要謀利于己,又要求利于人。受酬性則指某一職業的從事者應該堅持“人得其益,己亦受酬”的原則,即個人付出工作勞動便應得到相應的酬報。進化性是指社會上的職業不是恒久不變的,應當不斷改進和變化以適應社會需求并推動社會進步。江恒源總結了職業的上述五種特性,對科學認識職業的性質以及促進職業教育在民眾中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他還認為職業教育對象主要分為七類:“一是預備學習職業的人;二是正在學習職業的人;三是預備選擇職業的人;四是預備求得職業的人;五是預備改業或轉業的人;六是已有職業的人;七是一般固有的職業界。”③這一分類涵蓋了各個職業生涯階段的人群以及一切跟職業活動有關的行業、企業、機構、團體等社會組織,體現了他對職業教育對象的深入思考。
江恒源平民化的辦學傾向既內含于他對職業特性的整體把握,也跟其對中國社會的現實認識緊密相連。他認為現代文明社會的目標之一即在于“要使一般農工商有好的技能、好的人格、產生好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要養成一般好的國民”④。在他看來,“造就專門人才固為重要,然對于平民教育尤為重要。只有兩者共同發展,始可促中國之進步”。⑤他所理解的平民教育實施應含有職業的要素,即實行職業化的民眾教育不僅能夠使廣大民眾懂得普通的公民常識,更能以技能傍身從而在社會求得生存。他認為職業教育不像專才教育要求“縱的一面去求深造”,而是在“橫的一面”為因經濟條件或家庭因素等限制而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教育機會。為切實發揮職業教育對平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改進作用,江恒源及其所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除開辦專門的職業學校之外,還廣泛利用職業補習教育、職業指導所以及農村改進試驗區等嘗試向最廣泛的民眾群體授以先進的職業技能及高效生產方法,為當時的教育系統樹起了一面平民化理念濃厚的辦學旗幟。
2.面向增加生產供給開展職業教育。發源于18世紀60年代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技術從手工勞動向機器勞動轉變,直接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躍升。但是,絕大多數奉行以農立國觀念的中國人對于工業革命在經濟結構上開拓性變革的感知是遲滯的。據相關數據顯示,近代中國經歷了從貿易順差逐漸轉向貿易逆差以及逆差不斷擴大的過程。“以1894年為起點,中國的貿易余額量從1894年的約-0.2618億美元增長到1936年的-2.348億美元,擴大了8.968倍。這段時間,中國對外貿易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當中,而且貿易逆差額在不斷擴大?!雹藿阍纯吹街袊蛏a力水平低下和生產方式落后造成國家富力不足的現象,對市場上西方貨物囤積、國內工商業生產的物品無人問津的場景也多有描述,如“頻聞而舊式之農工商業則無識無能,凋敝日甚,以致外貨充斥于市場,人民難給夫衣食”⑦。
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之初,黃炎培提出辦職業教育的最高宗旨在于“為國家和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也”。1921年,美國教育家孟祿來我國參觀調查各省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在他看來,我國最需要的教育便是“謀生產的教育,為生活的教育”⑧。江恒源在對比我國與世界各國實業發展程度的巨大差距之后也認為,通過教育提高國家生產能力是必要之舉。他認為西方國家發展實業教育的缺點在于過分注重實業規模的擴大以滿足大資本家的個人利益追求,而職業教育則是在謀求生產力增加目標之外以“養成人類利他的精神而造福于社會”。他認為,國民教育、人才教育、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事業中的關系是“一鼎三足”,發展職業教育是為了大多數接受國民教育后的青年人能夠提高知能以開拓出路,從而實現“增進國家生產……積極加厚國力”⑨的目標。他把發展職業教育以增加生產供給與實現社會富足和人類幸福生活相提并論,并非簡單地以增加生產供給能力、興旺實業為最終指向。
江恒源認為,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既使個性得到張揚又能擔負起服務社會與國家建設責任的完整的人。據此,他深入論述了職業教育在辦學實踐中應遵守的教育原則、職業教育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與素養以及加強專業門類與社會產業的適應性等觀點。
1.堅持手腦并用的教育原則。江恒源與黃炎培一樣,認為發展職業教育要堅持手腦并用的教育原則,手腦兩分的現狀違反科學和進步的社會追求。1931年,江恒源赴日考察,歸國后在《教育建設》雜志上刊發此行對日本職業教育的心得,感嘆其科學組織和管理、科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的水平之高。他認為我國也應在國內推行科學教育,落實到職業教育便是“重實際之生活,發展雙手的能力,養成勞動習慣”。1933年,他在杭州師范學校講演時再次分析了中國社會個體與群體存在的突出弊病。他認為就個人而言,“讀書的只能用腦,不能用手;做工的只能用手,不能用腦”,而手腦的分離是使社會不進步、不科學、不發達的主要原因。就群體而言,“士工兩分”的現象也很普遍:“做工的專做工、不知求知;讀書的專求知而不做工;經驗學識不能打成一片,學非真學,知非真知?!雹?/p>
在中華職業教育社下屬的中華職業學校,手腦并用的原則在辦學觀念與教學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該校按照各科需要購買器械,設置了鐵工場、木工場、琺瑯工場、紐扣工場、染織工場等實踐教學場地。畢業生不僅要通過學校舉行的畢業考試,還要去實習單位服務一年以取得服務報告并被學校判定為合格后,才可以獲得修業證書與畢業證書。做學合一的方式能夠有效擺脫單一講授職業理論的枯燥,將某一職業技能的運用原理、操作方式融入實際問題或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
2.養成德藝兼備的職業操守。江恒源認為,職業教育的意義在于使謀生技能與人格訓練互相融合,不偏袒任何一方。他提出謀生固然要緊,做人更為要緊。1933年,他在《教育與職業》發文,提到職業教育要養成的人格大致含有以下特質:“一是闊達大度的胸襟;二是刻苦耐勞的習慣;三是豐富偉大的同情心;四是互助合作的精神;五是游俠好義的氣概;六是努力創造的意念;七是服務國家的意識和民族情感?!盵11]他對人格訓練的條目從個人推及社會、國家層面,深化了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完整性與先進性的認識。
江恒源認為,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全部教育宗旨是“靈肉雙修”,這一含有哲學意味的總結再次透露出他對職業教育的殷切期望,即職業教育不僅要使人通過工作勞動、參與生產事業獲得筋肉方面的發展,還要在公民道德、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等方面進行靈魂的修養。為了養成德藝兼備的職業教育人才,他十分重視職教師資的先導性作用。他提出學識、經驗、教法三者并重的職教師資培養標準,尤其是在“個人層面要把學識的灌輸、技藝的精練、道德的涵養結合起來,在社會角度則應注意師范學生團體生活的習慣與同情互助精神的陶冶”[12]。江恒源強調職業知能與服務道德相調和的思想,明確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優良規格與樣態,有利于打破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堅守利己利群的職業修為。江恒源認為,職業教育的重要效用在于使學生能夠懷著利己利群的追求去從事社會各行各業。他從根本上看到職業具有“人己交便”的特性,“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人類能夠組成群居社會的關鍵條件之一。1934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宣言對職業教育之定義提及:“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與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名曰職業教育?!盵13]同時,宣言將職業教育的目的也擴大為四個方面: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
江恒源提出的擇業標準較好契合了利己利群的內涵。例如,他認為青年的職業選擇不宜做興味不同、才能不合之事,否則就枯燥無味或不能勝任,不僅使個人痛苦,也會降低事業效率;在做職業預備時要有“多盡義務少享權利”之心,正是社會上大部分人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才導致社會秩序被擾亂、民生日益凋敝。他描述中華職業教育社服務的信條“靠我的本領,養我的命;盡我的心力,做我的事;分我的功夫,幫大眾的忙”,可窺見這一利己利群的價值取向。利己是指個人的職業要滿足自己的生計、愛好、個性或能力發展要求;利群則是指個人能在利己的基礎上為社會其他人帶來便利和益處,從而營造和諧、進步的社會。
4.推動專業與產業適切匹配。職業是連接專業與產業的中介環節,推動專業與產業的匹配有助于使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更好地適業、樂業。江恒源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了教育區域的概念,認為“教育區域是不論地方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少、主要根據當地居民的職業分布分成的若干職業教育區”[14]。例如,如果一地是農村教育區,職業教育者應當盡量在此開設傳授農事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以增加農業收成。同時,他認為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該緊扣社會急需卻發展孱弱的產業。
江恒源提出,對社會需求量大但主要仰仗外國進口的貨物產業應著重發展。例如,對粗草紙制造業,他認為可以由工業與教育部門聯合選派技師以研究改良方法,同時設立傳習所作為指導中心,促進粗草紙制造技術的傳承與鉆研。若要社會經濟發展、產業改良、失業現象減少,唯有使新的職業能增加、舊的職業能改進。但是,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創設新職業并不具備堅實的產業基礎,改良舊職業、仿效新職業是可行之路。他在參觀大連職業學校時發現,該校設置的左官科、涂工科、鉛工科、電工科、木工科五類主要專業極好地呼應了社會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提出系統的職業教育尤其是職業學??梢砸罁茖W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設備等縮短學生專業學習的年限進而促進職業的改進。
1925年,黃炎培對職業教育發展不盡如人意的狀況進行反思,坦稱中華職業教育社立社之初希望的目標“百分之七八十沒有達到”[15]。他十分認同并積極推行“大職業教育主義”方針,這一方針經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專家會議商討后確定為該社未來工作的指導方針。江恒源接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處主任一職后,更加深化了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1.對職業教育彌缺補偏以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事業協調發展。隨著“大職業教育主義”作為中華職業教育社指導方針地位的確立,職業教育的辦學范圍得以拓寬,體現出城鄉聯動的特點。以往的城市職業教育主要通過開辦職業學校的形式,職業補習教育大多數在職業學校進行,職業指導工作并不突出;廣大農村的教育事業極其落后,農民生活仍然十分困苦。江恒源提倡在都市除設立男女職業學校外,應竭力推廣“補習教育”及“職業指導”;而在鄉村,“除提倡設立、改良農業推廣及教育機關以外,還應竭力推廣鄉村改進事業,以改進一般農民生活,使得農村經濟文化同時并進,謀中國最根本的建設”[16]。這一時期,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在“大職業教育主義”方針指導下也開始面貌一新,其遵循“以讀者利益為中心,改造社會為目的,在辦刊中體現服務精神與職業道德”的辦刊理念,使得雜志銷量大增,有力推動了職業教育輿論在普通市民群體中的宣傳。與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不甚相同,江恒源認為中國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的典型特征是“窮、愚、弱、散、亂”,因此鄉村改進的最終目標在于通過“政教合一”“富教合一”的手段以達到《周禮》上所言“康、樂、和、親、安、平”的社會狀態。由此,他認為農村教育的意義在于“以改良農事為中心,以增進幸福為目的,以經濟穩固的方法,來啟迪輔助農民,使農民能自動自治自立”[17]。他認為既要教授農民改善物質生活的方法,也要使其學到人生實用知識并受到道德訓練。他提倡把農村經濟與農村教育聯合起來,隨富隨教、即富即教是解決農村問題的緊要辦法。他進一步思考后認為,農村教育同樣有學校式與社會式兩種類型,學校教育要在學制安排、課程設置、教學設施、師資培養上符合農民生活與農村環境的特點;社會教育如設立農民教育館等機關以開展生計教育、公民教育等,從而促進農民知識增加與觀念革新。在《村治與農村教育》序言中,他說明“農村自治與農村教育是為改進農村社會、為農民謀利益的兩種方法”[18]。他主張將鄉村自治機關與鄉村教育機關聯絡起來。例如,鄉村學校的教師與校長積極參與村內事務,村長與村民也可向學校內的知識分子請求指導,待時機成熟,學校即可與村民中的優秀分子組成改進會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從而促進農村事業的發展繁榮。1926年7月,中華職業教育社在江蘇昆山徐公橋拉開了農村職業教育試驗的序幕。次年4月,徐公橋鄉村改進會成立并成為主持徐公橋鄉村改造試驗的重要團體,極大提高了當地鄉村改進事業的效率與質量。
2.強調職業教育需與產業界擴大合作范圍與深度。江恒源對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和多元主體的理解隨著職業教育實踐工作的深入也不斷發展成形。早在1916年,江恒源于《農商公報》刊文,認為教育與實業的關系乃是互相依存、彼此成就:“蓋欲興實業而不假道于教育譬之無源之水、溝澮雖盈而易涸;無根之木,枝葉既具而旋枯?!盵19]他擔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時即就實業與教育界的合作項目如職業學校學生實習、職業學校畢業生服務、職業教育推廣、學校選用教材及設立聯合實業與教育的中心機關等,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在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方面,他建議由實業和教育兩方人員商討安排初等和中等職校學生前往各地農林工廠及公、私立商業機關進行實地練習;而實習單位的主管人負責出具證明學生實習成績優劣的證明書。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城市工商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一批實業機構也積極承擔起培養職業人才的社會責任。無錫的申新紗廠、慶豐紗廠等招錄高中畢業生或職業學校畢業生并開設職業訓練班,專門造就適用本廠的人才,得到了江恒源的認可。隨著中華職業教育社及江恒源等人對農村職業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視,在關于如何實施農村教育的措施上也開始反思過往單一的農業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善策略。江恒源認為,中等、高等農業學校對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改進的作用甚微,原因在于培養的人才面臨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分離的問題,而且不同層次的農業人才之間缺乏聯絡。農業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江恒源提出把農業教育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人才,可以直接為提高農業生產所需的科技研究與攻關服務;另一類則是推廣人才,負責將各種提高農業生產的知識、方法等向農民介紹和普及?!盵20]分類培養的農業人才教育更加要求在深入了解鄉村實際生產環境的基礎上推出符合鄉村農業發展特點的改進措施。農業教育為養成農業專門人才而設,農村教育的內容則不限于農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不限于農村的學校教育這一形式,它是關于農民生計、衛生、娛樂、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教育。據此,江恒源也深刻認識到發展鄉村教育要多措并舉,其目標不僅在于改善農業以安撫農民,還要注重加強農民在精神方面的文化熏陶。
3.提倡發展職業補習教育以增加民眾受教育機會。江恒源認為,正規的學校教育不僅需要政府投入財力、物力維持運營,所要求的高昂學費也對家庭經濟狀況困窘的學生入學造成了現實阻礙,因此,他十分推崇職業補習教育在彌補正規學校教育缺陷上的作用。“惟其正式學校教育,未能普及;惟其正式學校教育,沒有辦好;惟其社會不滿意于現在學校,而補習教育更要特別注重,用它來補偏救弊,以期解決種種困難?!盵21]他對職業補習教育的內容、對象與程度都有獨特看法,認為職業補習教育的三大主干內容是職業訓練、人格修養與體格鍛煉,并且三者要“交互為用,調劑得宜”。同時,已從事某一職業、無力升學且有志上進的青年均是補習教育的對象,探索成立短期、靈活的補習教育機關等有助于應對工學矛盾突出群體的特殊訴求。同時,他認為補習教育的程度同樣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分出若干等級,與普通學校教育中的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以及專科一、二年級對應設立。1927年,為了推廣職業補習教育,中華職業教育社開辦了職業補習晨校,面向工廠商店職員等授以國文、算數及公民道德等職業知識。在職業補習教育的實踐探索上,中華職業教育社創立的第一、第二職業補習學校被認為影響較大。第一中華職業補習學校創立于1929年,開設晨班、夜班及通問班并附設業余圖書館等,為前來求學的學生提供便利條件。在其系科設置綱要中,技能、指導和語文系三個系部主要開設了華文打字、文書統計、工商管理以及國文、日語、英語等科,以提高求學者的實際工作能力。第二中華職業補習學校創辦于1933年,主要試驗工科職業補習教育。該校分為固定科和特設科,固定科的學習內容較為常規,特設科的特色體現為依照合作機關需要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培養過程涵蓋了引導品行修養、傳授職業知識技能以及前往合作機關練習和應用技能等主要環節,使得學校和職業界的人才培養觀念得到了有效溝通。江恒源在看到職業學校教育的不足后積極增加職業補習教育的做法,促使職業教育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4.重視全程職業指導以輔助人人可選適宜職業。對職業指導的研究與提倡,是江恒源職業教育思想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亮點。他認為,職業指導是一項科學工作,不僅需要采用科學的調查方法與心理測驗等了解職業界與求職者情況,還需要專業人員和專門機關推進職業指導體系化。例如,他認為職業指導者既要熟悉人生哲學、教育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還要在人格、態度、習慣與才能上均有職業指導方面的修養。他觀察到當時的青年學生有種種不良表現,例如,有的學生懷有消極逃避心理,在學校只知讀書,只想等待畢業之后再考慮職業發展,缺乏為目標而努力的斗志;有的學生因可以通過家中“親戚提攜、朋友推薦”便認為職業之事實屬簡單;還有學生好談空論,不務實際,對于職業總不能腳踏實地,心生抱怨;更有學生雖然各門功課成績優良,但并無特別擅長領域。他認為職業指導可為這部分職業打算迷茫的學生提供幫助,使青年能夠明了自己的個性天分進而自覺努力,在求學求業過程中能得到適當的支配和調劑??偠灾J為職業指導的最終效用在于通過培植適應社會需要的青年得以改良學校教育、促進社會進步。他認為職業指導面對不同級別的學生應各有側重,自小學教育開始就需要對學生灌以職業陶冶的訓練,尤其要借助手工、園藝、歌唱等課程使學生了解社會各個職業的基本常識。對中學生的職業指導要立足于其年齡階段,不僅注意對學生的智力、體力、家庭狀況等影響職業的因素進行考察,還要設立一定數量的職業教育課程,在普通課程中加入職業教育,補充職業教育教材,邀請學界或實業界人士來校演講等,以促進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效推行。至于大學的職業指導工作,則偏重于學生對學科專業的選擇以及如何養成勞動、平等、互助的工作觀念。職業學校以培養職業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這類職業指導要以提供學生應用技術技能的機會及幫助學生推介職業途徑為要務。此外,他還主張社會和實業界應設置相應的職業指導機關以關注成人和職工教育。
歷經時代洗禮,江恒源職業教育思想對今日職業教育仍有重要價值,其思想之精粹不僅與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互相輝映,而且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1.本體價值:滿足生計所需,關注道德涵育。江恒源在《中華職業教育社二十周年紀念感言》中提到職業教育應當“一方面注重生產職業的知能訓練,一方面注重公民道德、服務道德、民族精神的培養”。他強調職業教育是“謀生與做人并重”的教育,兩者協調并進才得以完成職業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觀,江恒源職業教育思想的本體價值追求體現為守住滿足個人生計所需的職業訓練及對個人進行全面的道德涵育兩條底線。謀求生計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一項基本社會活動,其最根本的意義在于盡力消除個體可能落入貧困無助的陷阱。“職業教育具有低門檻、小成本和更為直接的就業途徑等優勢,可為貧困學生及其家庭改變困窘的生活狀況帶來長足動力。”[22]廣大青年接受職業技能學習從而獲得謀生所需的一技之長是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方式。當前,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數量與質量訴求有增無減。職業教育仍需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改革措施以提高畢業生的競爭能力和就業質量,助力其尋找適宜的就業機會。此外,職業教育在促進學生提升專業能力之外,尤其需要提高其道德素質以增強社會責任感。職業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道德涵育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過程中的養料作用。具體而言,職業教育要在課堂、教師、教材、教學、實習、管理等學生參與的各個環節進行道德涵育活動,不僅要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還要對其進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職業道德教育。
2.核心價值:鼓勵個性發展,塑造健全人格。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置于宏大語境中,強調其顯性、實用功能,卻不自覺地忽視了其激發受教育者的內在潛力與促進個性發展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教育的教育體制就會因“追求育人標準的統一性和教育形式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相對忽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與個別化,愈加導致受教育者喪失自身的獨特個性”[23]?!爸\個性之發展”位于中華職業教育社所擬職業教育目的之首,也是黃炎培、江恒源等中華職業教育社同仁履行職教育人責任的重要指南。他們認為,職業教育應當致力于使人在生產技能的學習中體察自身興趣及發揚自身個性并有所創造,以逐漸養成協調完善的人格。教育是實現個體與自然、社會達成和諧共生狀態的手段,而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個性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邏輯和意旨上的協同性,因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就是要促進具有不同個性特征個體的全面發展。盡管受教育者在解決不同技術技能領域的問題、生產及創造有效產品時所需要的能力存在差異,但具有成長成才的多種可能性。因此,除了社會和文化環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評價標準要做到與時俱進、分層分類推行以外,職業教育從業者也需尊重不同學生表現出的獨特智識,注重個性品質的開發,著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并促成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社會價值:倡導平等觀念,服務民生福祉。江恒源始終主張社會個人只是在生產活動中的分工不同,各業皆是平等,不應以職業差別而產生地位高低之分。他倡導正視職業教育的功能,認為“普通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效用”[24],提出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生產、個性發展以及服務社會和國家為辦學宗旨的教育,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乃是功能側重不同而非附屬跟隨的關系。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由規模化擴張轉入內涵建設階段。2022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更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類型地位的確立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建設性意義。在江恒源看來,職業教育是面向最廣泛的平民大眾展開的,具有更好服務民生福祉的社會功能。職業教育應當以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為使命。盡管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專科和本科職業教育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是,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永無止境的追求。以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定位的確立與優化為契機,職業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普職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等符合職教特點的思路與措施,搭建更具惠民性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走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江恒源職業教育思想的重心在于關切民生疾困,為平民大眾獲得謀生技能;在于促進國民素質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進步。在為職業教育事業建言立論、躬身實踐的過程中,江恒源堅持職業教育要與社會實際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緊密結合,進一步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平民化以及科學化發展,對現代社會持續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注釋]
①②劉旭光.江恒源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591,479-480.
③④⑦[14][17][18][19]劉旭光.江恒源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263-264,261,12,265,295,209,12.
⑤江恒源.職業化民眾教育[N].新中華報,1929-07-04(7).
⑥孫君龍.近代外國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1894-1936)[D/OL].開封:河南大學,2016[2016-06-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 FD201701&filename=1016202811.nh&uniplatform=NZKPT&v=_w ISMtYtxo55w ZoehsCA7In6_YeOpGiKGPTrofQ -Ci6X_az1wjRqxBxwe_WZwZ2mQ.
⑧謝長法.中國職業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57.
⑨劉旭光.江恒源教育文集:第6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2119.
⑩[20][21]劉旭光.江恒源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1074,1111,865.
[11]江恒源.中國教育目標及現今教育需要[J].教育與職業,1933(150):752-758.
[12]劉旭光.江恒源教育文集:第5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1945.
[13]江恒源.十六年來之中華職業教育社[J].教育與職業,1933(6):397.
[15]田正平,李笑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4.
[16]江問漁.職業教育的真義與使命[J].教育與職業,1932(9):493-494.
[22]張凡.以職業教育賦能脫貧攻堅[N].人民日報,2020-12-29(5).
[23]黃仁賢.職業教育應以人的個性發展為宗旨——從黃炎培的“謀個性之發展”談起[J].教育與職業,1999(1):12-14.
[24]牛金成.江恒源職業教育思想探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