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喜
隨著應用型本科對實踐教學的不斷強化與探索,產教融合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已達成廣泛共識。201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下發的《關于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相關研究不斷涌現。由于產教融合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方面,因此學者們通常把實踐教學改革更多地聚焦在產教融合問題上。圍繞實踐教學“產教”如何“融合”問題,有的學者借鑒國內外實踐教學理論,提出構建實踐教學“分層次、多元化、遞進式”模式;有的學者根據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校企融合與產學研聯動的模式;也有的學者就某一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方案等。但這些研究只是針對實踐教學某一方面的產教如何融合的問題提出一種觀點,而對實踐教學產教從哪些方面融合、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并未給出系統完整的回答。因此,全面系統分析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產教如何融合的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
要探討實踐教學產教如何全面系統地融合,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可以從管理學的視角借助“6W 1H”法則分析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即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可以分為導師(Who)、學生(Whom)、時間(When)、地點(Where)、教學內容(What)、理論依據(Why)和教學方式(How)。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這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閉環系統——可以認為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調整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系,可以使系統達到優化的目標。因此,要使實踐教學活動達到最優效果,需要找到實踐教學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種最優狀態,即實踐教學的一種最優模式。本研究認為,實踐教學的最優狀態就是構成實踐教學的“6W 1H”各要素間的完全相容,如把實踐教學的導師(Who)分為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融合,把學生(Whom)分為研究型本科、職業本科和應用型本科,把實踐時間(When)分為分散時間、集中時間和分散時間與集中時間融合,把實踐地點(Where)分為校內、校外和校內與校外融合,把教學內容(What)分為專業性實踐、生產性實踐和專業性實踐與生產性實踐融合,把教學理論(Why)與教學方式(How)分為以教為主、以學為主和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融合的理念及方式。通過對各要素間的相容性分析,發現實踐教學存在三種最優模式,即研究型本科、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各有適合自己的最優實踐教學模式。由于應用型本科不僅有專業發展需要,還有職業發展需要,因此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目標要將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融合。而要實現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融合的實踐教學目標,需要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融合的教師團隊采用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融合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完成專業性實踐與生產性實踐融合的教學內容;同時,分散時間與集中時間融合、校內與校外融合則更有利于這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專業實踐與生產實踐、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分散時間實踐與集中時間實踐及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融合的“六融合”模式是一種最優模式。
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根據應用型本科的特點,按照實踐教學最優模式的基本要求,系統構建實踐教學模式,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因此,找到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非常重要。
1.實踐教學缺乏針對性,沒能形成具有應用型本科特點的實踐教學模式。有的應用型本科對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與學術型本科實踐教學的異同認識不清,認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只是比學術型本科多一些實踐類課程。在實踐中,只是在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基于已有的辦學條件增加了一些實踐類教學內容,但指導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實踐時間及地點未發生太大變化。這種改良式的實踐教學改革,其實就是“穿新鞋、走老路”,雖然在形式上符合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但實質上難以有效達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有的應用型本科對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與職業本科實踐教學定位的異同把握不準,認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與職業本科實踐教學沒有本質區別。在實踐中,套用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以行業標準為目標,以生產性實踐為主要內容,依靠企業導師指導,采用以“學”為主的理念與方式,集中時間在校外開展實習。這種照搬式的實踐教學改革,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高端技術及創新能力的養成,甚至不完全符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因此也不完全適合應用型本科。
2.實踐教學改革缺乏系統性,沒能構建起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的有效模式。雖然很多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但融合得不夠全面、系統、深入。表現在:一是融合沒能涵蓋實踐教學的各要素。比如,有的只把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進行融合作為實踐教學的目標,實踐教學的內容、理念與方式、導師、時間與地點等均未發生改變,使得教學目標難以有效達成。二是實踐教學各要素融合沒能實現完全相容。比如,有的將專業性實踐與生產性實踐融合,開發出融專業性與生產性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其他要素沒有進行相應融合,采用由校內導師指導,讓學生集中時間在企業自主學習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效果不佳。三是實踐教學各要素的融合不夠深入,沒有形成融合點和融合面。比如,有的學校實行“雙導師制”,不重視本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這只是面的融合,缺少點的融合,致使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缺乏系統性。
3.實踐教學改革缺乏保障性,沒能建立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有的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缺乏相應的保障措施,使其實踐教學產教融合缺乏可持續性,具體表現在:一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有的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各專業在開展校企合作時忽視企業的利益訴求,企業缺乏參與辦學的內在驅動力,出現“校熱企冷”的現象。二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由于有的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在學校服務企業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實踐教學難以深入開展,使得實踐教學改革流于形式,制定的實踐教學方案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及科學性,校外實踐教學活動停留在參觀操作流程、設備和聽企業人員講解等認知實習的層面,難以達成應用型人才培養預期的實踐教學目標。
基于當前部分應用型本科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應以基于“6W 1H”的實踐教學最優模式為依據,構建針對應用型本科的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并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
1.準確定位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特點的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準確把握應用型本科及其實踐教學定位是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特點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本研究認為,應用型本科、學術型本科及職業本科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的定位差異如下:應用型本科是培養技術型人才,學術型本科是培養學術型人才,職業本科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首要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其次是學術實踐能力,最后是生產實踐能力;學術型本科首要是培養學術實踐能力,其次是技術實踐能力,最后是生產實踐能力;職業本科首要是培養生產實踐能力,其次是技術實踐能力,最后是學術實踐能力。因此,建議以“6W 1H”的實踐教學最優模式為依據,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特點的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一是在實踐教學目標與內容方面,應用型本科既不能以學術型本科專業標準為目標、以專業性實踐為內容,也不能以行業標準為目標、以生產性實踐為內容,而是要將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相融合,將專業性實踐和生產性實踐相融合。二是在實踐教學理念與方式方面,應用型本科既不能堅持學術型本科以教師為主的教育理念、以教師“教”為主的方式方法,也不能照搬職業教育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理念、以學生“學”為主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堅持師生雙主體教學理念,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融合。三是在指導教師、實踐時間及實踐地點方面,既不能完全依靠生產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的校內導師,也不能完全依靠教育教學經驗相對較弱的企業導師,而是要充分發揮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比較優勢;既不能完全用分散時間在校內實驗、實訓室開展實踐教學,也不能完全集中時間在校外實習基地開展實踐教學,而是要將分散時間實踐與集中時間實踐、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有機融合。
2.深刻理解實踐教學“六融合”的內涵,系統構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模式。深刻理解“六融合”內涵關鍵要注意,實踐教學產教融合不是實踐教學某一要素或某幾個要素的融合,它是一種系統的融合;融合不是結合,也不是化合,而是不同事物在未發生質變情況下的相互交融,可根據融合的程度分為部分融合和完全融合;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是由不同要素體系構成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就是說是一種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一是將專業人才質量標準與行業人才需求標準融合,構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將學術性實踐與生產性實踐融合,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專業標準與行業標準融合,就是以融實驗、實習于一體的實訓教學目標為融合點,將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科研能力與生產能力、專業素質與職業素質融合,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總目標,在充實完善實驗、實習教學目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探索實訓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以實訓目標體系為主,實驗、實習目標體系為輔,各目標體系相互補充、完整統一的目標體系。學術性實踐與生產性實踐融合就是將實訓課程(項目)作為融合點,在優化原有實驗、實習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重點開發融學術實踐和生產實踐于一體的技術實訓課程,構建以技術實訓課程體系為主,實驗、實習課程體系為輔助的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課程(項目)體系。
二是將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融合,組建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師資團隊;將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融合,采用“展示式”“情景式”“體驗式”“探究式”等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融合,就是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融合點,可通過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相互頂崗交流的路徑,實現由教師或技術員向“雙師型”教師的轉化。同時,組建由學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及“雙師型”教師混合的實踐教學導師團隊,實行“雙導師制”,即同一門實踐課程同時安排學校、企業各1位導師,實現校內外導師優勢互補。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融合,就是堅持師生雙主體理念,以寓教于學、寓學于教的“情景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為融合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協同作用。“情景式”實踐教學就是指導教師采用實地觀摩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師生共同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體驗式”實踐教學就是指導教師采用師生共同操作或一一指導等教學方法,在實訓中心或生產一線師生共同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同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活動特點,分別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以“教”為主的“傳授式”“演示式”和以“學”為主的“探究式”“項目式”等實踐教學方式。
三是將分散實踐時間與集中實踐時間融合,形成長期分散、長期集中與短期集中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時間安排格局;將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融合,共建共享實驗室、實訓中心及實習基地。分散實踐時間與集中實踐時間融合,就是在不影響課程實驗長期分散的教學時間和畢業(生產)實習長期集中的教學時間安排的情況下,以短期集中實踐時間為融合點,通過實施“實踐周”制度,即在每學期期末安排2周集中實踐時間專門用于實踐教學,形成長期分散、長期集中與短期集中實踐時間相互補充、有機銜接的實踐教學時間安排格局。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融合,就是以共建共享綜合實訓中心為融合點,在與企業共建共享校內專業實驗室和校外生產實習基地的基礎上,重點共建共享既可用于專業訓練又可以用于產品生產的綜合實訓中心,構建由實驗室、實訓中心及實習基地“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在教學中,可采取“嫁接式”教學法,即把一些實訓中心不能完成的生產性實踐內容放到企業生產一線開展半頂崗實習(訓),或把一些校內實訓中心可以完成的企業生產項目放到校內實習(訓)教學中生產,實現校內外資源共享、教學與生產共贏。
3.樹立校企命運共同體理念,完善實踐教學“六融合”保障機制。要確保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的順利實施,必須樹立校企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命運共同體就是以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為目標,以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和尋求雙方利益均衡點為原則,以法制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為手段,建立起命運與共的校企聯合體。一是建立校企共同體工作體制機制。由校企雙方共同建立一個專門負責開展合作的決策、管理及服務機構,完善相應的運行機制和工作制度。二是構建校企人力資源共同體。可采用人力資源校企互聘的方式,即學校可將企業導師聘為學校兼職教師,企業可將校內教師聘為企業兼職員工,構建學校與企業在人力、智力方面的命運共同體。三是構建校企資源共同體。通過校企合作統籌共建共享校內實驗室、實訓室和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形成校企在資源方面的命運共同體。四是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學校通過向企業開放科研實驗室,提供科技咨詢服務、實習勞動力及儲備人才等幫助企業發展;企業通過向學校開放生產設施設備,提供實習指導等幫助學校發展,形成校企在利益方面的命運共同體。
另外,完善實踐教學“六融合”保障機制,具體包括:一是建立人才培養規格制定協商機制,邀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行業企業專家、高校教師等組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委員會,定期或根據需要召開研討會,協商制訂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實踐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二是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機制,除了校企合作開展科研攻關外,在教學上要根據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由實踐教學導師團隊共同研究、系統開發實踐教學內容。三是建立“雙導師制”工作機制,以制度形式明確校企互聘、一課兩師、相互頂崗的實施辦法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四是實施“實踐周”制度,出臺“實踐周”工作意見,明確活動時間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及監督檢查等。五是建立共建共享制度,明確校企簽訂實驗、實訓及實習場所共建共享合作協議的基本原則、權利與義務、資產管理及利用等。六是運用實踐教學管理系統,搭建起導師間、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和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并出臺相應的管理服務辦法。同時,要出臺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機構設置、人員及制度安排,尤其要在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單獨制訂系統的專業實踐教學方案(計劃),明確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規格,實踐課程的類別(驗證性實驗、綜合實訓、生產實習)與基本內容,指導教師的類別(校內導師、校外導師、“雙師型”導師),實踐時間與地點的安排,以及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等。
總之,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以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最優模式理論為依據,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特點的實踐教學模式,還要確保實踐教學各要素改革的全面性、系統性及相容性,以實現協同效應。另外,深度、可持續的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的基礎,也是實踐教學“六融合”模式得以實施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