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淼
我曾讀過很多關于故鄉的詩,詩里有阡陌交通的村落,有爬上屋檐的月亮,還有裊裊升騰的炊煙。在掩著柴扉的山林里,似乎總有那么一兩縷青煙,縈繞于清晨曖曖的山嵐間,或是傍晚溫柔的夕陽里,最終化為鄉村田埂上的詩篇。
竹籬、茅舍、土墻、炊煙……這是故鄉常用的代名詞。當這些意象相逢,就變成了記憶中家的模樣。
鄉村的傍晚,暮色漸漸地籠罩著柴垣草垛,霞光一寸寸把堤岸染得通紅。晚歸牧童的歌聲浮漾在廣袤的原野上,而后又落在了山石的縫隙深處。水牛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田埂上,荷鋤而歸的農人們不時地吆喝幾聲。
遠處的炊煙也升起來了,先是一兩家,后來便千絲萬縷地纏繞在一起,再也分不清誰是誰家的了……
若是來點微雨,村莊則顯得更加迷蒙。屋檐的水滴裹挾著山上的霧氣,千家萬戶都被隱匿在一片氤氳里。炊煙就這樣在雨幕里盤旋纏繞著,時而纏綿在老樹的枝丫,時而飄浮在麥田的浪尖。
雨天總是清閑的,忙了許久的農人們得以在這個短暫的閑暇里歇歇腳,然后靠著門扉、端著飯碗感嘆一聲“好年頭”。炊煙和著雨聲,落在農人的肩頭,給平日里古樸的鄉村添了幾分朦朧的詩意。
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有人家相望。徐徐升騰的煙靄中,勾勒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畫卷:幾樹杏花開在房前屋后,新燕口中銜著春天的濕泥,黃土壘起的高墻上寫滿歲月的滄桑,柴草垛上還停留著干爽松軟的甜夢……難怪中國古代文人無論是桀驁還是恬淡,無論隱居山野還是向往廟堂,在詩句中總會提及炊煙,悄悄地構織美好。“斷霞低映,小橋流水,一川平遠。柳影人家起炊煙,仿佛似、江南岸?!贝稛熓欠课萆鸬脑贫洌彩巧搅掷镩L出的頭發,它從遠古的《詩經》里涉水而來,在唐詩宋詞的思緒里游走,最終又徜徉在元明清的山水畫里。
炊煙在寧靜的村莊里緩緩升起,也會在游子的羈旅中驀然出現,無論在何處,只要看到它,人們總會感受到一種家的歸屬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山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只有炊煙,一如既往地守候著朦朧山水間的屋脊,成為了國人心中遠超物象的文化意境。
“孤舟橫笛向何處,竹外炊煙一兩家”,炊煙是農家灶臺上開出的花,在記憶里站成了鄉愁的燈塔。裊裊炊煙里,有細水長流的日子,有共生共存的靈魂。它就這樣默默地串聯起一個個遠在異鄉的人的夢境,帶著一路漂泊的疲倦和塵封的記憶,順著根的方向,飄回了久違的故里。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采采繪圖)
394150058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