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朋友群里,一群中年父母熱火朝天地聊著谷愛凌當年也上過奧數班、她的成長有哪些經歷等話題。
突然有人拋出一張圖。原來,谷愛凌的媽媽是北大畢業的,同時還是滑雪教練。再看新聞,她爸爸是哈佛大學畢業的。
于是大家哀嘆,“雞娃”純粹是一種幻覺。在“學霸”的強大基因面前,自己的執著簡直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我看了谷愛凌發表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她是這樣面對恐懼的:
我們并非無視恐懼,而是要培養深刻的自我意識,并進行深思熟慮的風險評估,從而與恐懼建立起獨特的關系。這項工作的第一步叫作具象化:我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當我爬上巨大的起飛坡道時,我會在想象中伸展我的雙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
現在,在我的意識里,我已經是飛在空中的狀態了。我在躍起后第一時間就會看到自己的背后,然后身體旋轉會把我的視線拽向頭頂萬里無云的天空。風聲如同我耳朵里的一種音樂,每一個360度的旋轉都在為我的運動提供音樂般的節拍……
當我回到可以面向前方的位置時,我會想象著我的腿在我的腳下擺動,并讓雪鞋的前端承載著我的重量碰到地面。我露出微笑,然后睜開眼睛,一個1440度的翻轉動作就完成了。
這些內心描繪,特別詩意,又特別寫實。
我覺得,承認天賦是人生諸多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這樣有助于我們平視天才。谷愛凌真的是天分高,不但是運動高手,思慮也深邃通透。
有人說,冬季奧運會的運動員和夏季奧運會乃至很多比賽的參賽者有顯著不同。冰雪運動門檻高,起點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美元的培養成本,器材、場地、教練,都很貴。所以,有錢的人家培養孩子是舉重若輕,孩子心態良好,這項運動就能出成績。
這是對競技體育的誤解。
職業運動選手的成長路徑大致相當。歷經長時間枯燥的訓練,鍛煉忍耐力;高強度訓練,錘煉吃苦精神;挑戰極限,重新開始,提升抗壓能力,培養進取心;每次站到賽場,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考驗臨場應變能力……
越強大,越抗壓;越抗壓,越能創造好成績。可以說,職業運動選手的肉體和精神是兼容的,他們進入了良性循環。
判斷谷愛凌適合練滑雪,然后支持她,這是母親送給她的最好的禮物。如果不是冰雪運動愛好者,你知道以前的冠軍是哪些人嗎?滑雪需要怎么準備?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適合一項運動?
找到生命中的核心價值,融會貫通,打破極限,時間會給予豐厚的饋贈。
谷愛凌說,自己每天都睡10個小時,這說明她尊重身體的規律。大多數家長能做到嗎?做不到。競爭的恐懼壓倒了他們,他們只會逼迫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唯恐輸在起跑線。
有勇氣的家長支持孩子振翅高飛,而普羅大眾砍掉孩子原有的翅膀,再裝上一對蜂鳥的小翅膀,撲騰撲騰,飛不起來,最后掉入水坑。
我們能學谷愛凌嗎?
能!
學習她尊重身體的規律,尊重思想的價值。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小蘑菇繪圖)
362750058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