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裕紅 潘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話中強調法治人才對依法治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對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涉外法治建設。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2020年4月,全國政協專門以“建設高素質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為主題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2020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晨在北京部分高校調研時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為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近年來,我國高端法律人才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不足。由于法律的專業性、文化背景、經歷履歷、語言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的差異,我國法律人才在國際舞臺獲得法律實習和歷練的機會相對匱乏,能夠參與競選法官和競聘重要法律崗位的人才更是稀缺。這也從實踐中反映出目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整體情況是不樂觀的。主要表現在涉外法治人才總體數量偏少、整體質量不高、實戰經驗不足等方面,不能適應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和日益多元化且錯綜復雜的涉外法律服務需求。
概而言之,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地域法學教育資源的差異性、法學教育模式的趨同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的欠缺性、法治人才培養與地方需求之間的割裂性等問題。
鑒于此,在進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明確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指導思想和涉外法治人才內涵及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才是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具體措施。關于我國當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主要對策與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確立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因此,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到加強新時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更大力度地推進新時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
因此,無論何時,法治教育應始終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這不能靠生硬的說教和簡單的灌輸,而是要求法學教師在授課和法律技能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
二、明確涉外法治人才的內涵和培養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法治人才隊伍,這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歷史實踐中已經得到證明。當前階段,世界經濟全球化受到部分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沖擊,中國正努力依靠“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政策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隨著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成員國、非洲國家等經濟貿易伙伴的投資不斷加大,在當地發生的法律糾紛也呈高發態勢。出現問題后該怎么解決才能更好地維護我國員工、企業和國家利益,對國內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來說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因此,在進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時必須要明確涉外法治人才的內涵和目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專業化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依法處理涉外經濟、社會事務。這也是涉外法治人才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由此可以看出,涉外法治人才首先應該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需要具有善于跨學科領域運用國際規則破解疑難問題的能力。中國國際司法學會會長黃進教授認為涉外法治人才應具備四型,即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國際型。
具體而言,新時代涉外法治人才必須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刻內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系統、全面地掌握中國法律和跨學科知識,熟悉國際法律規則和國別法律制度,具有熟練掌握并運用外語處理法律實務和撰寫法律文書的能力以及處理高端法律業務,如國際訴訟和國際仲裁的能力,能夠立場堅定地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積極主動地維護國家利益。
三、加強國際法學實踐教學及平臺建設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其本質就是培養國際法治人才。國際法學在法學學科體系中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即:將國際法學確立為與法學(以國內法為主)并列的法學學科門類中的一級學科,同時在高校成立國際法學院,專門進行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
注重培養質量,尤其是要加強國際法學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要注重高??蒲性核c政府部門以及實務部門如法院、律師事務所、僑聯等的平臺建設與交流,整合平臺資源,加強協作與合作,形成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應當積極開展與境外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聘請外籍專家、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及開展共同研究等方式,對該國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文化進行深度、透徹地了解。加強中外聯合辦學,在教師互派、學生互換、課程互通、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圍繞如何開拓學生深造渠道,進一步探索國內外合作辦學模式。
與此同時,高??蒲性核矐摲e極向境外宣傳我國法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動態,加強各國法律領域的交流,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與交流的優勢,構建“請進來+送出去”這種雙向結合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團隊協作與合作的長效機制。
四、加強涉外法治人才法律外語能力培養
對于涉外法治人才來說,法律外語能力的重要性不亞于法律專業能力。但是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如果等到本科時期才開始接觸外語的話,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突破,應意識到在基礎教育階段注重學生外語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識,打好涉外法治人才法律及外語能力培養的基礎,并加強對于法律外語的教學和實踐。同時,根據涉外法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一帶一路”法律語言服務能力,構建以法律英語為主、其他法律外語為輔的多元化法律外語培養模式。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到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就是國際法治人才的培養。在實際中,要優化法學學科體系,構建國際法學學科體系,尤其是交叉學科的建設與運用,逐步有序形成以國際法學學科為主導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由此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吳淑媛)
347050190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