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紫陌
狙擊VS狙擊
《狙擊手》原名《最冷的槍》,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中“冷槍冷炮”運動為背景,講述志愿軍一個狙擊班對戰美軍一支精英狙擊小隊的故事。
偵察員亮亮被扔在坑道里,志愿軍五班接到連長的任務,需要去指定地方將亮亮解救回來。亮亮的好朋友大永聽到消息后也無心繼續接受連里的采訪,趕緊追隨大部隊,一起趕赴戰場。五班的人不簡單,他們都是一群訓練有素的狙擊手。按照線報提供的地點,五班先是埋伏在戰壕里,而不遠處正躺著幾名一動不動的志愿軍戰士,其中就有亮亮。
在班長劉文武的安排下,大家開始實施縝密的救人行動,結果突遭暗槍,他們才發現這是美軍設下的一個陷阱。戰士胖墩試圖背著一塊鐵板當屏障去接亮亮,結果被敵人識破,壯烈犧牲。五班在劉文武的帶領下,不斷變換戰術,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五班只剩下大永一位戰士,這位孤膽英雄與最厲害的敵人展開“單兵對戰坦克”的搏斗,憑借過人智謀和頑強意志,最終獲得勝利。
《狙擊手》題材比較特殊,聚焦朝鮮戰場上的狙擊手,救援行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等電影。在《兵臨城下》中,狙擊手要忍受長時間的寂寞、孤獨、壓抑,不知對手躲在哪、子彈從哪射出,心理壓力很大,影片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而《狙擊手》集中展示槍戰對決的場面。《兵臨城下》中的文宣部軍官有著人性的黑暗面,他利用無辜的孩童當誘餌,甚至因陷入與狙擊手瓦西里、女戰士坦妮婭的三角戀情而心生妒忌。而《狙擊手》注重刻畫集體主義戰友情,用戰爭片和青春片相雜糅的方式譜寫青春之歌,展現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對信仰、對祖國的忠誠。
國內的電影也有很多狙擊場面和橋段,《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紅海行動》等影片均有涉及,但基本上都是作為戰爭場面和劇情發展的一處“點綴”。《狙擊手》則聚焦“狙擊”,有敵我雙方狙擊手的性格刻畫,有精心設置的戰術,開了國產狙擊類型戰爭片的先河。有網友評價:“這不是一部‘戰爭神劇’,沒有把觀眾當傻子,我方的狙擊手非常厲害,而對方的狙擊手也不是吃素的,正是因為如此,雙方的對決才會更加精彩。”
跳出窠臼,小切口展示大時代
《狙擊手》很好地保持了“講故事的節奏感”,五班一到執行任務的地點,就落入美軍陷阱,槍戰突發,瞬間犧牲了一位戰士,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影片開始十幾分鐘,緊張的氣氛就把觀眾帶進一種窒息的觀影狀態。影片全程展示激烈的對攻,一環扣一環,人物的呼吸聲、備戰時拉槍栓的聲音、移動至不同戰壕的腳步聲等,90多分鐘的片長,讓人精神緊繃又不至于疲勞。一般戲劇化電影大多是在前面慢慢鋪墊,到三分之二處再進入高潮,最后是決斗、結尾。《狙擊手》打破常規的挑戰,將節奏前置,通過故事的內部矛盾形成的張力推動故事不斷向前發展——美軍想活捉班長劉文武,我軍想帶回戰友亮亮;敵方設套,我方步步解套,就像過“關卡”一樣,見招拆招。
《狙擊手》和張藝謀之前執導影片的特色不太一樣。在以往的影片中,張藝謀注重色彩畫面造型、意象化象征、抒情表意風格,擅長營造視聽奇觀和形式感以吸引觀眾。近年來,張藝謀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諜戰片《懸崖之上》非常重視情節,但是仍能感受到影片呈現的造型寫意美學。在《懸崖之上》中,大雪也是敘事元素的一種,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隱喻和象征,暗示著春天即將到來的希望,更喻示著無處不在的寒冷、凄苦和危險。《狙擊手》也是發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但連綿不斷的大雪不再是渲染情緒的象征,而是兩軍陣前的自然產物。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大量使用大俯拍遠景鏡頭和運動鏡頭,讓原生態的冰天雪地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造型和視覺美感。
張藝謀擅長操控大場面,不論是作為電影導演,還是作為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他總能把人山人海的大場面調度得格外順暢。但擅長大場面的他,這次卻選擇了“以小見大”。他沒有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戰場,而是選了一個非常小的故事切口。與其他影片相比,《狙擊手》可謂是手段極“簡”,兩支狙擊隊伍的遭遇戰基本聚焦在一個坑道內,集中展現槍擊對決,沒有多余的枝蔓,沒有愛情,沒有回憶,就是單純的戰斗,像電影中的雪一樣干凈純粹,又像灑在白雪上的血一樣鮮明突出。
張藝謀是一位高產量的導演,并且不斷突破自己的風格。《一秒鐘》《懸崖之上》以及尚未公映的《堅如磐石》,故事都不復雜,在視覺層面越來越“返璞歸真”。《一秒鐘》回到歷史中,用黃沙與膠片向已經遠去的“膠片電影”時代致敬;《懸崖之上》回歸諜戰主旋律,為沉寂許久的國產諜戰片帶來新希望;《狙擊手》則聚焦現代戰爭,用別出心裁的角度拍出了很不“張藝謀”的戰爭片。
口碑佳片的票房困境
虎年春節檔很熱鬧,歷史戰爭片有《長津湖之水門橋》《狙擊手》,喜劇片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文藝劇情片有《奇跡·笨小孩》《四海》,還有《熊出沒·重返地球》《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等動畫片。《狙擊手》豆瓣評分7.7分,是整個春節檔評分最高的影片,但票房卻一片冰冷。
《狙擊手》可謂是“命途多舛”,定檔、撤檔、再定檔,躲過了《長津湖》,還是沒能躲過和《長津湖之水門橋》的正面“硬剛”。很難想象,在一個檔期內竟然有兩部關于朝鮮戰爭的電影同場競技,《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票房“一騎絕塵”,《狙擊手》成了春節檔的“犧牲品”。《狙擊手》開局前的狀態很像2021年春節檔的《人潮洶涌》,在“一超多強”的戰局中,一開始就成了炮灰。它不僅排片少,還都被排在深更半夜、午飯的場次,連電影官方平臺都自嘲:感謝觀眾起早貪黑地支持。
“合家歡”仍然是春節檔很重要的屬性,《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逆襲以及《熊出沒·重返地球》沖進票房“四強”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四海》因為車禍等情節遭批評,《奇跡·笨小孩》口碑不錯,雖然勵志、催淚,但帶著諸多沉重的情緒。《長津湖之水門橋》與《狙擊手》作為戰爭片,更是殘酷。
于觀眾而言,電影從來不是春節期間的必需品,價格毫無疑問是院線觀眾最為在意的、影響觀影的因素之一。與春節檔八部電影一起成為熱門話題的,還有“高票價”和“觀影人次下滑”,有網友感慨:“一張電影票就超過一百元,一家六口人看場電影就六七百元,實在是不太想去。”
題材“撞車”、排片不佳、不夠“合家歡”、高票價,讓《狙擊手》的票房有點慘烈。隨著冬奧會開幕式的盛大開幕,影迷們都很興奮,大呼要給張藝謀補一張電影票。《狙擊手》更是宣布自2月7日起下調所有版本結算價格,率先降價。在超高口碑及降價的推動下,《狙擊手》的排片、票房、場均人次逐步上揚,成為春節檔唯一連續四天票房逆襲影片。
一部小而精的影片,以最質樸和本真的方式,為自己力挽狂瀾,張藝謀成功地用自己的真誠和敬畏,打破電影前期面臨的客觀不利因素。這告訴我們:除了“合家歡”,“經典”也是春節檔的制勝法寶。唯有真正的佳作,才能讓黃金檔期不褪色。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
321450058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