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貴
位于安徽蕪湖的丫山風景區,主打的景點是花海石林,我們去之前向游覽過此地的朋友了解到,花海是牡丹花,石林是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牡丹花種植在石林間星星點點的泥土里,春風一吹,吐紅泛綠泄白,柔美的花與堅硬的石頭相映成趣。朋友看到的是春天的丫山,也是游客最多時候的丫山,是旅游宣傳手冊上的丫山。我們成行時冬已漸深,只見石林,不見花海。人有老少,景有四時,什么時候看到什么景色,是緣分,強求不得。
石林叢中種牡丹
過馬鞍山,進蕪湖,到南陵,在南陵縣何灣鎮,我們見到了丫山花海石林風景區古色古香的大門樓。雖是冬季,人還不少。在景區大門口辦入園手續,工作人員說,春天的時候人更多,售票窗口要往前移100多米。
丫山吸引我的,是其人文底蘊。我喜歡唐詩,喜歡唐詩里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酣暢淋漓的詩句不是人人吟誦得出的,是李白寓居丫山應詔赴京前所寫。
丫山還與傳說連在一起:唐代地藏王到南方巡視,路過此地,看見這里水秀山美,便有心在此建寺,不成想,他從云層落下時下腳過猛,將山峰踩為兩半,狀若丫字,地藏王好后悔,只好另擇不太遠的九華山。丫山與九華山的淵源大抵在此。
“始入山路永,獨欣山寺幽。”這是一千多年前唐代韋應物游丫山的感受,也是今天我們初入丫山的感受。景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嶙峋的石頭遍布道路兩側,猛一看波濤洶涌,細看則惟妙惟肖,八戒思春、駱駝思群、巖羊遠眺、孔雀開屏……置身石海,游客盡可隨意想象。
更奇的是山林隙地種植的星星點點的牡丹。我們錯過牡丹盛開的壯觀,卻看到農人種植它們的辛勞。那是在石頭縫里掏土,一點點聚集,夠一捧或一斗,植上三五株,為防水土流失,要在豁口處摞起層層疊疊的巖石。有的地方要用層層巖石壘起一圈圍欄,如壩如埂,隨山勢起伏。埂壩多了,林如梯田。
丫山是國土資源部于2011年批準的第六批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內有石林、石芽、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喀斯特湖、地下暗河等地貌類型,具有典型、獨特、完整的喀斯特發育系統。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山體歷經了數次構造運動,各種典型的地質構造發育明顯,褶皺、向斜、背斜、斷層、節理等地質構造遍布整個園區。我們雖然錯過花海,卻有幸目睹冬日純粹的石林之美。
探到山底看瀑布
“地疏泉谷狹,春深草木稠。”這還是韋應物的詩。當年,他是否看過珠簾瀑布我們不得而知,但丫山地疏谷狹,古今一樣。
順著景區的指示箭頭,我們在山林間或上或下攀援,尋找珠簾瀑布。一路走一路疑惑:這個季節是枯水期,還有瀑布奇觀嗎?即使有,一掛白練飛奔而下,也不是沒見過,丫山的珠簾瀑布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
景區很大,我們游玩了大半個景區之后去觀瀑布,不料路途迢迢,且大多是僅容一人通行的臺階。常言上山容易下山難,同行者中有前段時間傷了腿的,此番更是難行,有人想用樹枝做根拐杖卻不得。山林間的樹木,落到臺階上的,都是朽敗之身;還在樹上的,休想徒手輕易折斷。腿疾之人知識豐富,是我們一群人里的“百科全書”,別人忙著尋拐的時候,此人氣定神閑地勸我們別枉費心思。
一路扶持著走。越往山下,氣溫越低,身上卻越來越熱,有人把羽絨服都脫了。站在臺階上,往上看,山頂遙不可及;向下看,山底還遙遙無期,兩條腿不知道是累的還是恐高,一站住就哆嗦,除了繼續前行別無選擇。
老遠聞得水聲,經冬日山林枝椏和清冽空氣的過濾,那聲音聽起來很大。大概半個小時之后,精疲力竭的我們看見一方水池,珠簾瀑布終于展現在眼前。
一看見珠簾瀑布,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好風景需要跋涉才能看到,輕易看到的一定不是最好的。瀑布下方的水池,清澈無雜質,周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只有中間沒有被冰覆蓋,接著崖頂的流水。四十米高處,山頂的水變成細線飛奔而下,聽起來聲音很大,其實水并不多,只是因為高,放大了落水聲。山崖的崖壁上有大大小小的冰凌,因為有水,蕨類植物并未全部枯死,綠意還在,覆著一層似霜似冰的“白面”,依然生機勃勃。瀑布水流源自頂上的九龍洞,瀑布因從半空垂掛而下似珠簾得名,林間漏過的光線與瀑布相輝映,呈現彩虹般的景觀。
還有幾個方池子蓄水,一級一級往下泄,水漫溢處,冰溜子像梳子一樣排列,水卻是流動的,動靜合一,甚是難得。在池內洗洗手,水涼徹骨。九龍洞的泉水在山縫間匯聚,再從高空拋落形成瀑布,匯聚成一方方綠池,這些池子再一個個由高到低排列,人在碧玉般的池邊山路行走,心無雜念,深吸一口氣,讓心肺充滿負氧離子。
漫步丫山尋寶
廣博奇特的丫山,也是有些特殊之物的。
斑竹即是其一。斑竹并不是竹子的某個品種,它是細菌侵蝕過竹身之后,在竹子表面形成的各種菌斑花紋。依據這些不同圖案的菌斑花紋,人們給斑竹又細分了三種類型,各自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鳳眼、梅鹿和湘妃。湘妃竹傳說與舜帝有關。舜帝為百姓除惡龍,兩位妃子跋山涉水去找他,找到時,舜帝已經為民除害,也因勞累病逝,兩位妃子的眼淚灑在山上的竹子上,竹竿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的,有白的,還有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相對來說,湘妃竹的收藏價值是這三類斑竹中最高的。遺憾的是,斑竹的存量日漸衰微。元代人的詩詞里曾出現“慢拖斑竹,去尋良友”的說法,可見斑竹寓意美好。在丫山林間行走,有竹叢,仔細看,竿上也有斑點,不知道是不是斑竹。
無骨魚生長于山溪泉谷暗流之中,因全身無骨而得名。大的長兩寸許,小的更小。無骨魚喜陰怕陽,喜動怕靜,常成群嬉戲于泉流中,忽現忽隱,忽來忽往,行蹤不定。無骨魚全身烏黑發亮,無刺,其味鮮嫩無比,過去是皇家貢品,有滋陰補陽延年益壽的特殊藥用價值。我們既然來了,當然要品嘗一下。在當地,無骨魚可以油炸,可以煮食,有生猛者還可以生食,但廚藝好的會清蒸,味道最純正。我們點的就是清蒸,果真鮮美異常,雖是食魚,卻有清泉水從口里流過的感覺。
丫山碧雞鳥也有名,碧雞鳥又稱竹雞,常年生活、棲息于竹林中,身形如雞似鴿,全身羽毛翠綠光滑,猶如竹葉片片鋪織。不知道是否是季節的原因,我們無緣見到碧雞鳥,不免有點小小失落,但這又何嘗不是丫山留給我們的念想呢?
好風景不是一次就能看全看夠的。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
362550058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