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斌新
在過去的150年里,不少著名科學家,如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等,都對此進行過研究,但直到今天也沒有統一定論。關于斑馬條紋之謎的假說有將近二十個,主要包括偽裝作用、社交作用、驅趕蚊蠅和降溫作用等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像迷彩服一樣具有很好的偽裝作用,能幫助斑馬隱秘地藏身于林草間而不被天敵發現。可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馬的主要天敵是獅子。條紋偽裝對獅子來說不太起作用,因為獅子的視力并不好,在遠距離捕獵時它們主要是依靠聽覺和嗅覺來發現獵物的,而并非視覺。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斑馬的條紋具有社交作用,是它們認識同類的重要信號。但事實上,純色馬可以通過臉和聲音來辨識彼此,并不需要依賴條紋。而且偶爾也會出現沒有條紋的斑馬,然而它們并不會被其他斑馬排斥。所以如今,這種觀點也被科學家排除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斑馬的條紋能夠驅趕蟲蠅。
為了論證這種學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生物學家蒂姆·卡羅和同事們來到了英國薩默塞特的一家馬場。在這里,他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純色馬和斑馬,以及嗡嗡飛的馬蠅。這些科學家對相同環境下純色馬和斑馬身上的蟲蠅情況進行了仔細觀察和研究。
他們發現,純色馬和斑馬吸引到的蒼蠅的數量差不多,但是,真正停留在斑馬身上的蒼蠅要遠遠少于純色馬。這讓研究人員有點費解。
科學家站在距離馬兩米內的位置,用肉眼觀察,并用攝像機記錄下了馬和馬蠅的情況,然后一幀一幀地分析錄像:在純色的棕馬周圍,馬蠅盤旋、轉圈、逐漸減速,然后穩穩地落在了馬身上,至少能停留10秒鐘,最長則可以停留20分鐘;而斑馬就不一樣了,大多數馬蠅直接就飛過了它們,或者只短暫停留了不到一秒就飛走了。在這里,“停留”這個詞用得并不夠準確,因為斑馬吸引到的這些蒼蠅幾乎沒有減速,在飛行中直接就撞上了斑馬然后被彈開了,像是走路不注意看路的人撞上了玻璃。
那么,這種現象能說明條紋能驅趕馬蠅嗎?研究人員并不敢妄下結論,因為影響馬蠅飛行軌跡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馬周圍的氣味、溫度、風速等。為了控制這些變量,研究人員又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給同一匹馬分別穿上了白色、黑色以及條紋三種不同的外套,看看在同樣的時長內,究竟哪一種驅蟲效果更好。
實驗結果應驗了之前的猜想,停留在條紋外套上的馬蠅數量,要遠遠低于白色或黑色外套上的馬蠅數量。

實驗證明,條紋確實具有驅趕蟲蠅的功能。科學家猜想,黑白條紋會讓馬蠅產生一種視覺錯覺,在馬蠅逼近時會擾亂它們的運動模式,讓它們無法正常降落。或是讓蒼蠅們在遠處看不清斑馬,比如把它看成一個個黑色的長形物體,像是一排樹,這使得蒼蠅試圖從“樹”之間的縫隙飛過去,而在靠近斑馬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整體,最終來不及剎車撞了上去。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體溫調節是斑馬身上黑白條紋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黑色條紋在早晨吸收熱量,使斑馬身體變暖;而白色條紋能反射更多的光線,因此可以幫助斑馬在烈日下進食的時候冷卻下來。
2018年,科學家通過給水桶貼條紋的辦法驗證了條紋確實有助于溫度的降低。隨后,又有學者發現活斑馬身上的黑色條紋溫度比白色條紋高12~15攝氏度,而這種溫度差將帶來黑白條紋之間空氣的流動。學者還發現,黑色條紋上的毛發會在清晨和中午直立,這些豎立的毛發可以在涼爽的早晨吸收熱量,在中午促進汗液的蒸發。可見條紋具有調溫作用,它能在炎熱天氣下有效降低斑馬的體溫。
關于斑馬的條紋,還有一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有趣問題:斑馬到底是白底黑紋還是黑底白紋?答案是后者,斑馬是黑底白紋。目前,科學家已經找到了斑馬是黑底白紋的兩條鐵證:一是在毛發下面,斑馬的皮膚是黑色的;二是斑馬幼體未出生時,在母體內,黑色首先出現,其次才是白色。
3255500218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