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曾有這樣一則新聞:“北京野生動物園有位游客在自駕游展區下車,隨后翻越過白虎的隔離設施,并與白虎近距離對峙,而且在對峙過程中不斷大聲呼叫并且用非常夸張的動作挑釁白虎。”萬幸圍觀的老虎們并沒有再吃一頓的打算,該男子最終也被平安帶走。

盡管這名男子比較幸運,但這種危險的做法在國內其實有很多慘痛的先例。2015年,一名女性游客在河北秦皇島野生動物園白虎園區參觀時自行下車,被咬傷后死亡;2017年,一名男性游客在寧波雅戈爾野生動物園遭虎襲擊,送醫后經搶救無效死亡。即便是城市動物園也出現過類似的事件,北京動物園有只名叫“古古”的大熊貓,在2006~2012年間,曾經5次把翻越隔離設施擅自闖入活動區的游客咬傷……
這些動物園動物傷人的事故,主要的誘發因素還是游客的安全意識淡漠,無視動物園的管理規定,翻越隔離設施并進入動物籠舍或活動場所造成的,當然動物園也有管理不善的責任。但是很多朋友在看這次事故的視頻時,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動物園沒給老虎做隔離設施呢?
其實那些隱蔽的隔離設施是動物園在動物籠舍設計上的一個進步。在90年代,北京動物園的猴山、熊山等籠舍都是一個“大坑”,人們站在水泥砌成的圍墻后向下俯視觀賞動物,當然還會有不文明的人投擲食物投喂動物,而猛獸、雉雞等動物大多是使用金屬制的籠網飼養。
籠網會影響游客視線,所以現在的動物園大多采用隱蔽隔離設施,也就是容易被游客忽視,不阻擋視線的隔離設施。這樣既能保證人與動物的隔離,又不影響游客觀賞,而且能夠讓人與動物呈平視視角,避免動物仰視游客產生緊張情緒。
在動物園最常使用的隱蔽隔離方式就是壕溝,一般壕溝可以分成干、水兩種。顧名思義,水壕溝是在壕溝中注入水,起到類似“護城河”的作用,給一般不喜歡水的動物使用,如黑猩猩、大猩猩等靈長類。
壕溝的設置必須是科學的,比如壕溝的寬度要超過動物最大跳躍能力和最大垂直攀爬能力。V字型的壕溝一般在運動場一側是角度較小的緩坡,避免動物在意外進入壕溝時受傷,也便于返回運動場;游人區一側則是角度較大的陡坡,避免動物攀爬。
干壕溝一般還會輔以其他設施如:樹段、石塊、柵欄等,比如有蹄類動物不愿意在比較尖銳的石塊上行動,也很難攀爬大型的巖石,就可以在隔離有蹄類動物的壕溝邊緣布置一圈石塊。
而開篇所說的事故中,我們看到游客與白虎對峙時,白虎并未前進,而在游客與白虎之間似乎有一些細鐵絲狀的物體,這就是動物園常用的一種隔離設備:電草。
電草可以視為是一種特殊的電網,中間是一個棍,向外延伸出許多絲狀吸電線,看上去就像一棵鐵絲做的灌木,或者像一個倒置的頭部按摩器。一般動物園使用的電草都是通弱電,動物被電擊的時候并不會受到傷害,只會有難受或者別扭的感覺。動物在闖邊界時被電多了,就會形成“這里是邊界”的意識。在北京動物園的象舍運動場周圍,就很容易看到布設的電草。據說這種設備最初是做牲畜圍欄用的。
電草由于高度較矮、枝條比較纖細,游客不易發現,而且對于動物的傷害性較小,是很有效的一種隔離手段。
上述動物牢籠的改變其實都體現了對動物園中動物的進一步愛護,較之更進一步,“豐容”這個概念就被提出來了。

什么是“豐容”?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豐富動物的日常生活內容,排解動物的無聊,這是提高動物福利的一個重要技術工作。豐容其實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比如環境豐容、社交豐容、認知豐容、設施豐容、感覺豐容、食物豐容等,當然,分類并不是絕對的,一種豐容方法可能屬于不同類別。
國際公認的動物福利標準包括動物們應當享有五大自由:(1)不受饑渴和營養不良困擾的自由;(2)不受恐懼和憂慮緊張支配的自由;(3)不受身體和環境不適的自由;(4)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威脅的自由;(5)能夠表達正常天性的自由。
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的野生動物通常較難“享受”到最后那條“自由”,而豐容就是根據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和原棲息地環境特點,通過食物、環境等方面的刺激,使動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為,恢復其原有的天性。
比如,火烈鳥喜歡集群生活,為了讓它們在“異鄉”也能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動物園在其展區內側安裝一排大鏡子。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火烈鳥就好像看到了許多小伙伴。
下次再去逛動物園時,希望大家都提前做做功課,文明觀賞,也更進一步地找找看動物園為動物們做了哪些改善動物待遇的好事吧。
369050021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