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

隨著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天和核心艙在2021年4月29日成功發射,我國空間站正式進入軌道!這也標志著全人類探索太空的事業得到更大發展。
空間站讓人類能夠在太空生存,然而生存在空間站里的,卻不止宇航員。
空間站密閉、有限的環境,不僅為航天員提供合理的生活、工作條件,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微生物提供了合適的生長環境,因為在長時間的飛行過程中,微生物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會大量繁殖。有研究表明,與地面污染相比,航天設施封閉的環境中,細菌和真菌的污染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在航天器進入太空前,相應的組裝、發射等過程,都擁有嚴格的除菌步驟。不過,微生物依然會跟隨航天員一起進入太空。根據長年的監測和統計,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內的微生物不少于200種。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的微生物防御工作會更加嚴格,即便如此,其間也有上百種微生物存在。
可見,微生物無處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們,無人的地方也有它們,所以它們會出現在空間站也就不足為奇了。
微生物的過度繁殖對于航天員來說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潛在威脅。
由于航天設施中的微生物能夠在艙內空氣中飄浮很久,因此,空氣狀況也會受到影響。一旦這些細菌和真菌被航天員吸入呼吸系統,就可能引起感染反應。除了空氣質量受影響外,飲用水和食品也是微生物潛在的目標。當航天員食用被微生物入侵的食品后,有可能患上與腸道相關的疾病。
除了讓航天員的自身免疫系統能力降低,微生物的大量滋生還會對航天器材的安全性造成極大影響。

數據顯示,空間站內的非金屬高分子材料會促進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真菌的繁殖。首先,微生物可以從這些高分子聚合結構材料中獲取營養物質,維持自身的生長繁殖,與此同時,高分子材料會發生降解;其次,這些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同時,會產生并釋放一些生物產物,這些產物可能會引發金屬材料腐蝕,繼而影響儀器設施。研究發現,微生物的危害是全方位的,空間站的電器設備、管道等儀器,均在其覆蓋范圍之內。
出生在地球上的微生物一旦進入太空環境,會不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變化呢?
太空擁有微重力和宇宙輻射等極端情況,因此,微生物在生長、發育、滋生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變異,繁殖效率、致病感染水平等隨之提升,具體表現在細菌重組率和耐受抗生素功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科學家曾經觀察到,空間站內的真菌在變異后,具有更強的殺傷力。這些微生物破壞力極強,可以釋放腐蝕性物質,甚至可以在空氣中釋放毒素。由此可見,與地球上的同胞相比,太空中的微生物變得更強了。
面對這些小家伙的威脅,航天員和科學家們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從未停下與入侵航天器的微生物斗爭的步伐,具體措施包括大掃除、消毒處理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研究人員能找到抗擊微生物蛀蝕的材料或新方法,為空間站里的航天員們營造更完美的生活工作環境!
30515002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