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任務驅動型作文能從各種作文命題類型中脫穎而出,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并駕齊驅,自然有其獨到的地方——這就是,降低了考生的審題難度,強化了對文體格式、寫作語境、內容針對性和作者身份等方面的要求。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作文重心由“讀”(審題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閱讀考查)轉向“寫”。應當說這是與“作文”本應重“作”這一原則相吻合的。更重要的還在于,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誕生和流行,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意義——對絕大多數考生來說,語文的意義首先是一種交流工具。因此,考生有必要對任務驅動型作文做認真、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并通過扎實的訓練和積累提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是為將來運用好寫作這一工具打基礎。
根據命題內容和任務指向的差異,近幾年高考中出現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分析與評價類,二是權衡與抉擇類,三是感想與懷類。
下面,筆者分別就三類任務驅動型作文題,談一談其立意方法。
一、分析與評價類任務驅動型作文
分析與評價類任務驅動型作文,是指命題者在作文題中直接要求考生對某一現象發表看法,對某個人物作出評價,對某一事件表達觀點,以表明自己的思考、認識和態度的作文。這類作文的命題材料中所援引的社會現象、人物、事件等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傾向性,即使命題者沒有對其給予直接評價,但是從字里行間考生不難讀出命題者的情感傾向。所以,這一類型的作文在立意的“大方向”上一般不易走偏,關鍵是要能將這些幾乎人人諳熟的“大道理”或“小常識”闡述得令人心悅誠服。要想對分析與評價類任務驅動型作文有比較準確、具體的立意,考生必須認真研讀命題材料,找到中心論點支配下的分論點和支撐這些觀點的論據。
典題例題: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例題分析:
命題者已為作文設定好主題:“可為與有為”。“可為”關乎外部條件,“有為”關乎個人作為。黨和國家已為青年一代打造好了外部條件——先進的文化、人生的楷模、偉大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些外部條件,將自我成長融入到國家發展中,在今天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大有作為”,實現與國家、民族同步成長和發展。
立意方法:
如果作文題已經預設好主題,我們要做的一是認真研讀命題材料,二是充分調動平日積累,三是深入分析和感悟,進一步實化、細化、具體化主題,立意構思,謀篇布局。
二、權衡與抉擇類任務驅動型作文
所謂權衡與抉擇類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命題者給出有爭議、有分歧或相矛盾、相對立的多則材料,或者在一則材料中呈現出多個不同的選項,讓考生結合自身偏好或體驗進行分析、探討、研究,通過斟酌、權衡、比較,作出選擇,表明傾向,得出觀點,最終寫成作文。權衡與抉擇類任務驅動型作文題不僅考寫作,更考思想,考鑒別,考表達。
典題例題:
(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例題分析:
文題材料中把得失看成終點、把得失看成起點、把得失看成過程,實際上代表了三種生活態度:重結果,重目標,重體驗。對于多數人來說,最好把得失看成過程。因為把得失作為終點,會使我們失去感受過程的樂趣;把得失視為起點,會讓我們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還是把它看作過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泰然處之,人生會多一些樂趣。不過考生選擇任何一種生活態度且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立意方法:
權衡與抉擇類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給出的人物、現象、觀點一般沒有正誤優劣之分,對于沒有正誤優劣之分的人物、現象、觀點,考生在權衡與抉擇時要遵循兩條原則:一是所論議題必須符合社會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二是切入點要小,切入點越小越能評議透徹。而對于有正誤或優劣之分的人物、現象、觀點,首先要認真審讀材料,通過認真比對分析出孰是孰非孰優孰劣,找出是非優劣的原因,再選擇要寫的話題,找準切入角度,做到選擇精準、立意明確。
三、感想與抒懷類任務驅動型作文
近兩年高考作文題中,悄然出現了一種更偏向寫散文(甚至抒情散文)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類型。這類作文,不要求考生針對某類社會現象、某個人物事件、某些言論觀點作出分析和評價,也不要求考生對各種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作出權衡與取舍,而是要求考生對某種精神理念、某個重大事件、某一名勝古跡、某位著名人物等發表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借此來考查考生思想的深度、閱歷的寬度和人文情懷的厚度。
典題例題:
(2021年全國新高考卷Ⅰ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例題分析:
該命題材料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思辨色彩,揭示了體育運動中強弱轉換的道理。這一道理絕不僅僅適用于體育,無論是人的發展,還是國家建設,其實都存在這樣強弱轉換的問題。尤其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這句話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立意方法:
細心品味命題材料,仔細琢磨任務指向,在規定任務的總體框架內盡最大可能展現自己的思想深度、積淀厚度和語言表達上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