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蒲江縣委組織部
天色微明,晨霧飄渺,臨溪河畔,流水淙淙。隨著冬日暖陽的升起,薄霧緩緩褪去,在莊嚴的成都戰役紀念碑的“注視”下,一棟棟精致的鄉村小別墅若隱若現,村民們洗衣、做飯、打掃,圍繞著臨溪河邊綠道散步、健身,逐漸拉開了銅鼓村嶄新的一天。
西來鎮銅鼓村位于蒲江縣西北面,屬成都“半小時經濟圈”,面積6.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400余畝,主要種植優質丑柑、獼猴桃。70多年前,銅鼓村是解放戰爭成都戰役主戰場所在地,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此灑下熱血。2020年,銅鼓村被中組部、財政部納入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乘著這股春風,銅鼓村將紅色血脈厚植于村莊發展,正在一步一步實現華麗蛻變。
不忘來時路 傳承紅色精神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而銅鼓村這個紅色村莊所承載著的光輝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
成都戰役作為“中國大陸最后一仗”,在蒲江至新津菱形地帶、邛崍大邑一帶圍殲國民黨軍隊7個軍、5萬余人。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巴蜀的歷史長河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妄圖背靠康滇、盤踞四川的迷夢,促成了成都和平解放、四川的全面解放。
如今,不論是走在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成都戰役故事都在百姓的口中傳頌。拾級而上,松柏蒼翠,綠草芳菲,安謐肅靜,整齊排列的黑色碑石靜默無言。位于銅鼓村1組的成都戰役烈士陵園,安葬了成都戰役中蒲江境內犧牲的110名烈士,每當清風吹過林間,濤聲陣陣,既如壯士們對昔日國民黨軍隊的低聲怒吼,又像是對今日和平年代的喃喃低語。
“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都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銅鼓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先烈先輩的戰斗足跡,我們一定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銅鼓村黨委書記陳弟中說。
走好腳下路 引人才強堡壘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前來銅鼓村體驗紅色文化的人群絡繹不絕,銅鼓村已然成為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網紅打卡地。
“人民軍隊始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敵于天下。”
“好的,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下一個展區……”
走進成都戰役紀念館,解說員張列正在主展區接待來自外地的參觀團。2019年底,原本在成都做室內設計的張列在銅鼓村黨委書記陳弟中的多次勸說下回到家鄉,成為了成都戰役紀念館的一名解說員,并在2021年成功進入村“兩委”班子。
“當時的我缺乏自信,不敢答應,便委婉拒絕了。但面對陳書記多次苦口婆心的勸說,很是感動。轉念一想,我們如今能夠安居樂業,離不開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于是我便投身到了銅鼓村紅色美麗村莊的建設中,用我的聲音傳遞每一個成都戰役故事。”張列表示。
如今,銅鼓村聚焦紅色美麗村莊試點示范建設,形成了“村黨委—集體經濟、社會組織黨支部—黨員示范戶—群眾示范戶—群眾”組織體系,選培了7名像張列一樣有思路、有擔當、能干事的優秀年輕人才擔任村社干部,組織動員全村100名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鍛造“四帶頭四表率”黨員隊伍。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如張列一樣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懷的年輕人,敢拼敢闖、敢想敢干,為銅鼓村未來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堅定未來路 謀發展繪藍圖
歷史場景幾經轉換,美麗村莊的紅色印跡始終清晰,而發展的號角更加催人奮進。
2021年以來,銅鼓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每月紅色主題講座、每季度紅色文化表演、每半年紅色榜樣評選的社區營造“三個一”活動,建成銅鼓村微黨校,開設紅色文化大講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成都戰役精神、鄉村振興故事,讓黨員群眾知曉幸福生活從哪里來,不忘歷史、不忘初心、飲水思源。
幸福是最直觀的體現。如今,在銅鼓村的土地上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近年來,銅鼓村聚焦建強基層堡壘、開展紅色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健全治理機制、改善村容村貌五項重點任務,以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策劃推出一批紅色旅游場景、綠色生態場景、高品質消費場景,開發紅色旅游線路、紅色旅游產品、紅色主題餐飲、特色農創產品,紅色名片越擦越亮、越做越強。2021年,全村累計接待游客1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5萬余元,帶動村民就業3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0200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現在,我們村的變化真是太大啦!家家戶戶都搬進了美麗新村,門前通了水泥路、安裝了路燈、種上了花草……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談及家鄉的變化,村民王紅敏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有紅色資源,銅鼓村不愁沒有游客;有紅色精神,銅鼓人不缺艱苦奮斗的品質!”陳弟中表示,接下來,銅鼓村將依托成都解放紀念館和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教育培訓基地,持續深化紅色引領綠色發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
3475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