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真柏
2004年,我國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在相關領域展開了深入、細致、長遠的工作,曲藝作為非遺的重要項目,也開始了排查、發掘、登記、申請、審批立項等一系列的保護工作,借著這一股“東風”,全國曲藝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不少瀕危曲種有了重萌生機的契機,一些發展較好的曲種也有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如文旅部近幾年推出的“全國非遺曲藝周”,就是為曲藝量身打造的舞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地區曲種的有無互通和互相損益,對曲藝的整體發展是有益的。但我們在為曲藝舞臺擴大而歡欣鼓舞的同時,還應從更深廣的層次思考曲藝發展的長遠之道。這不是“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的故意掃興之舉,而是避免曲藝變成舞臺“博物館”上非遺項目的必然舉措。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重要方法,是曲藝在新時代獲得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以2020年“全國非遺曲藝周”上展出的200多個節目來看,部分曲種在抓牢藝術根本的同時,適當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和舞臺延展性,讓自身的表演更有張力;而部分曲種似乎有些急切,在追求表現力時把自身表演的基點從“在說法中現身”轉到了“在現身中說法”上,偏離了曲藝的基本規律;也有一些曲種則顯得過于中規中矩,原汁原味中沒有放入一點創新發展的“佐料”,從表演風格、服飾穿著上都沒有滿足受眾的期許。
事實上,以上不僅僅是“表皮”的不同,更折射出部分曲藝工作者在發展方面的理念差異。特別是對待創新的問題上,當前聲音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要登高博見,順風而呼,假輿馬而利足,借舟楫而擊水,大膽嘗試,大膽創新。另一種則是要盡力保持本曲種的“原汁原味”不可動 ,極甚者似乎有些“固執”的味道。
就一門藝術而言,有爭鳴是好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藝術的活躍度。但“爭鳴”不能變成“爭議”,更不能變成內耗。若兩種聲音彼此以“食古不化”“好高騖遠”視之,而不能取中平之道,則多半會給曲藝發展帶來影響。在筆者看來,“百家爭鳴”應該有一個關鍵的“中平”點,這樣大家才能形成關鍵合力,而不至于在固本和創新的理念之爭上辯而不休。
相聲藝術可溯之源長而可證之史短,其實廣而視之,這也是相當數量曲藝曲種的共性,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曲種的形成過程大抵就是一個“以我為主,百川匯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代發展與觀念更新,特別是受眾對藝術需求的變化比較重要,是影響藝術發展態勢的關鍵因素。就此而言,筆者認為,在保證藝術本體的大前提下,跟上受眾的精神需求“節奏”,與這種變化形成動態平衡,是曲藝藝術保持活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平”點所在。對此,不僅曲藝工作者應該有較為明晰的認識,相關部門或者組織更要明晰,而且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曲藝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大框架。
目前,對曲藝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行政部門和人民團體主要有文旅部非遺司、公共服務司,中國曲協,以及文旅部藝術司戲劇曲藝處。按照性質和工作側重不同,它們大概可以分為3大塊。
文旅部非遺司的工作是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規劃并組織實施,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記錄、確認和建立名錄;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宣傳和傳播工作。作為非遺項目的曲藝曲種,當然在其工作范圍內。
文旅部藝術司負責擬訂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美術等文藝事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并組織實施,扶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藝作品和代表國家水準及民族特色的文藝院團,推動各門類藝術、各藝術品種發展,指導、協調全國性藝術展演、展覽以及重大文藝活動。而之下的戲劇曲藝處則顧名思義,工作指向進一步明確。中國曲協作為全國性人民團體,沒有剛性的行政約束機制,目的是團結引領廣大曲藝工作者遵循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和政策,改革和發展我國曲藝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兩者雖然在運行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具備專業化特征。
文旅部公共服務司的部分職能是承擔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的指導、協調和推動工作,擬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標準并監督實施,指導群眾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和老年文化工作,指導圖書館、文化館事業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而從群眾文化角度來看,基層曲藝事業也在公共服務司的工作職能之內。
非遺司在曲藝工作方面,應該是做好保護工作,完善名錄,構建保護體系,建立非遺普查,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進行曲藝藝術生態保護,重視對民間藝人的扶持,使重要的非遺曲藝曲種得到有效保護。筆者認為,這其實構建出了曲藝事業的“存續”態勢。
中國曲協和文旅部藝術司戲劇曲藝處專業化性質決定了,它們應該成為推動曲藝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特別是中國曲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團結引領的“柔性”機制效能,更出色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重要指示,用心實現曲藝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筆者認為,這其實構建出了曲藝事業的“發展”態勢。
曲藝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與群文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只有扎根人民,為廣大基層服務,從群眾的臧否中明了表演的好壞和作品的短長,曲藝工作者才能有進步,曲藝事業才能有根基。筆者認為,這其實構建出了曲藝事業的“興旺”態勢。
三者的工作內容都是清楚的,但筆者認為,在具體執行方面,特別是在推動曲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三者還沒有形成合力,沒有構建出頂層框架,還在一定程度上各自為戰,這也是導致曲藝目前在創新發展上沒有形成共識的一個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全員大會開幕式上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筆者認為,總書記的這段講話,已經非常明確地對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概言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應該是動態的。為此,三者在強化自身職能的同時,需構建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議非遺司加強動態機制建設,探索建立非遺曲藝項目發展態勢比對名錄的可能性,在展示工作進展的同時,為下一階段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支撐。要對那些定為國家級的非遺曲種重新審視,不能有“物以稀為貴”定性思維,不能只是因為這個曲種在某地獨有而不管它達沒達到國家級的藝術水平就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在傳承過程中肯定會有流失的部分,現存的不一定是最精純的,不修不補不提高的拿來展示并不是個好主意。應該建立與中國曲協等專業團體的互通機制,共同推動非遺曲藝項目的活態發展,使其更有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中國曲協應該在進一步發展專業效能的基礎上,依托非遺司的數據支撐,針對不同曲種的發展態勢制定不同的引導方案。有些曲種在傳承過程中遵循藝術的客觀規律,有序豐富從業者的文化水平、見識思路和表演方式,有了很好的發展。如相聲、快板、蘇州評彈等曲種,至今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在進一步引導它們發展時,筆者認為,中國曲協的步子應該更快一些,使相關從業者立足本業,不斷吸收新理念,摸索新的發展模式。而對一些受各種條件制約,發展模式陳舊的曲種,中國曲協一定要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動態引導,認真調查研究,助力補齊短板,不斷提升藝術效能。同時,中國曲協還應該與藝術司戲劇曲藝處一道,凝聚體制內外廣大的從業者,使其在練好“內功”、能充分發揮本門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動態創作為時代發展說和唱,為國家富強鼓與呼的好作品,為非遺曲藝項目的活態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作品支撐,更為公共服務司的群文工作提供強大助力。
筆者認為,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文工作要做到“上傳下達”,在不斷推動各類曲藝作品生根落地的同時,還要把群眾對作品的意見和之后的需求傳達給創作者和演出者。為此,筆者建議公共服務司可以探索建立包括曲藝藝術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雙向流動”動態機制,讓藝術之根扎得更深,讓群眾的藝術需求更容易得到回應。
筆者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各個層面能攜手做好工作,廣大曲藝工作者就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打造出更多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品力作,中國曲藝事業就能在新時代獲得更好的發展。
(責任編輯/馬瑜)
3094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