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邦
在相聲藝術走進新時代,隨之的就是相聲的研究和教育。盡管對相聲及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但近年出版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相聲表演藝術》還是被圈內和圈外認可,應該說填補了相聲在高等院校培訓教材不足的空白。從第一章《相聲概述》開始,到第八章的《相聲經典作品賞析》,其中包括《相聲表演的基本功》《相聲的包袱》《相聲表演的多方合作》《相聲表演中的捧哏技法》《相聲創作與文學》《相聲的文化意蘊》篇章,編者觀點清晰明了,舉例準確生動,同時更多的是帶來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相聲的基本定位,今后怎么發展,創新相聲的表演風格如何繼承,創作相聲的文化元素如何增補,趨同化的表演如何有所突破等。
相聲是一個大課題,關系錯綜復雜,要想說的和說不清楚的都很多。這本書條理十分清楚,對于進入相聲門里的高校學生來講實用性很強,操作的實踐也很得心應手。這部書沒有完全襲用過去的內容,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求新,即便是講述表演傳統相聲段子,也有變化,融入新相聲的風格。特別是在《相聲創作與文學》這一章里,創作印記與新中國誕生以來走過的腳印幾乎相疊,講述了相聲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更為主要的是突出了文學這一重要概念,注重文本,保持文學和相聲創作的關系,不僅是一種風格和特征,更是給相聲帶來一種新的文化。
北京和天津的相聲名家眾多,筆者接觸的也不少,這本書采用的事例也是跟這些相聲名家有關聯。應該說編者很準確地找到名家的代表作品,在舉例中也帶來一種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比如,捧逗哏之間的關系講述了相聲的節奏和美學,那種捧逗哏之間節奏掌握得不疾不徐,包袱如何處理得充滿幽默睿智。嚴格來說,一部教科書是不好閱讀的,但這部書的閱讀快感很強,選擇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生活,十分接地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在相聲經典作品賞析中,除了《八扇屏》《夜行記》等為人熟知的作品外,也有個別比較生疏的作品,比如《紅火的心》,但若讀起來會覺得編者是按照不同內容和形式來賞析的,比如這段作品,它講解了如何選材,如何組織包袱,如何塑造人物。我們還看到,這部書沒有僵死地用了一種辦法,而是講述了相聲表演的風格多變,繼承了前輩的思想和表演精粹,又有自己的沉穩和智慧?,F在看相聲,年輕的相聲演員風格大體相近,題材過于狹窄,表演的手法單調,格調陳舊。還有一個根本的癥結,是我們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相聲演員表演的方式越發趨同,看一個演員的表現就能看出一群演員的風格。而在這本書里,在相聲的包袱和相聲的多方合作上,就是努力讓演員在趨同的表演風格里跳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所以在這部書里學到的不是堆砌,而是形成自己的表演。
在這本書里,相聲舉例達到近百段,涵蓋的內容比較多,大部分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選擇的都比較準確,特別是舉例后的注解,很有閱讀性、啟發性,讓讀者為之一震,覺得有所斬獲。比如,傳統段子《論捧逗》很多人說過,但是蘇文茂和朱相臣的《論捧逗》就很有特色。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蘇文茂和朱相臣的《論捧逗》沒有完全照搬傳統,而是在傳統中找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處理包袱,加以發揮和夸張。相聲《論捧逗》找的點都很準,或者說都是老百姓經歷過的,但很少是自己提煉過的。在注解中,講了如何掌握節奏,如何找準人物的角色,如何做有個性化的表演等。在《相聲的包袱》這一章里,講述了包袱是從生活中尋找出來的,然后是塑造人物,再從人物中尋找包袱點,而不是現在一味地找包袱、丟掉人物的本體。不論是哪種方法,包袱都是為人物服務的,是為故事需要服務的。讓讀者明白包袱設計是要有傳統的鋪平墊穩的特征,又不完全拘泥。換言之,就是不故意為設計包袱而設計,一切都是為了需要。這個手法是傳統的,但處理和布局是新穎的。
在相聲圈里有說新相聲和舊相聲一說,在這部書里都有選擇,相對來說傳統相聲占的比例要多一些。編者掌握了大量的相聲作品,而且十分熟悉,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選出來的每一段作品都是鮮明的例證,然后分析包袱在哪響,人物刻畫怎么還能更合理,或者更能出乎觀眾預料。而且反復強調的是規律,相聲包袱不是萬能的,這里面最大的推動要素就是要新。比如書中提到,馬季對創新入迷,但每走一步新路都在艱難跋涉。創新內容是別人沒有的,做到這點就很難。比如,他的代表作品《五官爭功》用了寓言式的手法,形象地用五官都在爭奪自己的功勞,互相排斥,爭說自己最好,鞭撻了社會上爭名奪利的行為。這段相聲后來被《人民文學》發表,足以說明它的文學性。后來,很多相聲演員模仿這個手法,但都沒有超過《五官爭功》,說明馬季的創新已經在前,誰再模仿都是后了。筆者很贊賞這部書里加了“相聲的文化意蘊”,給這部教材增加了文化底蘊,讓相聲的發展提升了一個境界。
應該說,當今相聲的某些滑坡,走向做作、空洞和庸俗,原因自然很多,但就總體而言則是生活底蘊不夠。在相聲創作和表演過程中,創作者考慮更多的是技術性的包袱,而較少對生活底蘊進行開掘。一般情緒的宣泄取代了對藝術的抒情,瑣碎生活事例的羅列取代了對藝術形象的塑造。這部書里沒有單純地講述相聲技巧,而是講述了相聲的創新和發展,講述了相聲如何增加文學性和文化的意蘊。該書讓學習者舉一反三,在生活中廣泛開掘,找出細節的甚至瑣碎的事情,然后加以發揮和夸張。在選材中找到老百姓經歷過的,但沒人提煉的事情。比如,膾炙人口的《十點鐘開始》《巧立名目》等,都是在生活中尋找出來的新意,體現了時刻注意創新立意的宗旨。我們閱讀完這部書,會得到一個啟示:那就是從生活中尋找出素材,然后塑造人物,再尋找包袱;而不是先想包袱,后找人物。我們要一直謹記,包袱永遠都是為作品中的人物服務的。相聲是以諷刺為特長的,但由于我們創作意識和觀念的模糊,有些時候諷刺變得極其粗淺、直露了。這本書告訴讀者,要避免那些常規的內容,找出突破的內容。相聲雖然是普通大眾的藝術,但它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藝術,或者說演員想說什么就即興說什么,自己說痛快了算完。相聲應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文化品位,讓人看得起,把自己放在一個高水平的平臺上。
在這本書里,相聲表演包含的內容很多,提供的多元化信息量也很充足。一些新思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導向都包含在這本書里面。教材雖然說的是傳統的相聲表演,看起來是一個傳統的載體在房子外面,但房子里面的內裝修都是很現代的。所以這本書傳遞的信息量相當強,而且手法相當現代化,相聲故事里充滿了一種哲學思辨和人生的況味。筆者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和應用,會給相聲帶來一種文化,一股清新之風,促進從業者創作出更多與時代相連的作品,挖掘更多的傳統相聲段子。在立足相聲本位的同時,拓寬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創作、表演的思路與視野,帶來更多雅致而又充滿傳統相聲風味的表演,拓展更大的市場,鞏固和發展相聲事業。
(作者: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責任編輯/陳琪穎)
3055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