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追溯曲藝的發展軌跡,理清曲藝的脈絡源流,是曲藝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繼承和發揚曲藝藝術的重要前提。關于曲藝的歷史,有“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的說法。這一說法既表明中華曲藝藝術源遠流長,也反映了曲藝歷史之探究尚顯不足。近年來,隨著曲藝學科建設的推進,曲藝史的編纂工作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相關著述也逐漸增多,其中既包括中國曲藝的通史類著作,也有關于地方曲藝的史論,以及曲藝分支門類的史著,等等。然而,專門針對高等教育與學科建設而編著的曲藝史——《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是這套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中最早的一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是一部簡明而系統的中國曲藝通史著作。該著從先秦到當代的巨大時間跨度中,根據曲藝藝術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將其劃分為8個歷史時期,全面清晰地反映了曲藝藝術的脈絡源流,真實客觀地展現了中華曲藝的深厚積淀和悠久傳統。本書兩位主編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歷差異很大。鮑震培長期在高校從事曲藝及中國俗文學的研究與教學,學術積累十分豐厚;而高玉琮不僅是知名的曲藝研究專家,也是優秀的曲藝創作者,他生前長期活躍在曲藝界,堪稱曲藝界的“活字典”。兩位編者各有所長,配合起來自然相得益彰。筆者認為,這是這部教材能夠把2000多年的曲藝歷史梳理得簡而不漏、要而不凡、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該書考據扎實、論述客觀,體現了編寫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治學方法。曲藝史料,特別是有關早期曲藝的記載猶如雪泥鴻爪,零星散落在各類文獻之中,搜集整理起來費時費力,十分繁瑣,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情和定力很難堅持下去。可是這部曲藝史著,無論是古代文章典籍的鉤沉,還是近代以來各類文獻的征用,都能做到翔實、準確、客觀。也正是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作者才能合理而充分地運用資料,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一分線索做一分推論。譬如,在論及《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長篇敘事詩與曲藝的關系時,作者盡管認同這兩首長詩的敘事形態、歌唱方式和后來定型的曲藝十分相似,并指出“這種敘事性的民歌,配樂演唱、供人欣賞,實際上與曲藝只隔一薄紙耳”,但卻堅決反對“有人遂把它們說成是最早的曲藝”的過度論斷。這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度和方法是現代學科的不二法門,對于雖已取得一定收獲,但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的曲藝史編纂工作及曲藝學科建設更是尤為寶貴。
任何一部出色的藝術史著作,其背后都應該是一部能夠反映社會風氣與時代風貌的思想精神史。一方面,這是由藝術反映論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另一方面,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載體,而民間色彩鮮明的曲藝藝術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更是息息相關,這也要求研究者在著眼曲藝藝術內部規律與發展軌跡的同時,呈現人情世態的精神征候與時移世易的思潮動態。《中國曲藝發展簡史》從藝術反映論與藝術成因論等不同角度出發,通過爬梳曲藝藝術的發展流變,觀照到曲藝藝術發展變遷與政治經濟環境、文化觀念、社會習俗、藝人地位、百姓生活等種種關聯,如瞽矇說唱與巫、宋代曲藝繁榮與市民階層崛起、新中國成立后的體制變革與曲藝的新生等,揭示了不同時期曲藝發展的動因和時代精神演變的蹤跡。因此可以說,《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是一部兼具藝術史價值與文化史價值的學術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曲藝發展簡史》雖然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它并不缺乏可讀性。在通常的印象中,一些學術著作往往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距離感。這類作品的價值雖不能忽視,但事實上也很容易局限于小圈子之中,乃至被束之高閣。其弊端對于人文學科而言,尤其需要正視。《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一書不失扎實、規范的學術品格,而且絲毫沒有枯燥乏味之感,讀來一氣呵成、趣味盎然。豐富的資料、清晰的論述、簡白的行文,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知識上的收獲,還有愉悅的閱讀體驗。這種可讀性,不僅合乎曲藝作為大眾藝術的傳播需求,也符合本書作為高校曲藝學科教材的應用功能。客觀地講,一部質量過硬的高校教材更難把握,因為它不僅需要注重學術上的探究性,還要顧及它在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其中關鍵一點就是要考慮到它的“閱讀期待”。可以肯定的是,這樣一部既有學術氣質,又有閱讀趣味的曲藝史,在專業教學之余,也值得成為普通讀者所喜愛的大眾文化讀本。
〔作者:天津市文聯權保部(理研室)干部〕(責任編輯/陳琪穎)
3111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