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張曉燕
關鍵詞:生態化 城市廣場 設計 案例分析 意義
引言
城市廣場是城市不斷發展的映射表現,我們回看其進程發展,會發現這是人類文明生活方式的寫照。從人類活動方面來看,城市廣場不僅僅滿足了城市居民需要進行戶外活動的需求,更是充當了大型聚集場所的功能;從景觀設計的方面來看,由于城市廣場娛樂性、高密度性、聚集性等特點,讓它成為了一座城市必要的基礎設施,這也意味著,這是城市建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從城市形象方面看,城市廣場是城市名片,同時也承載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發揚的功能。城市廣場的設計與該地區的文化與藝術緊密結合,同時給予城市功能性場地,充分發揮其重要價值。
一、生態化城市廣場設計理論支持
生態化設計系統最開始被提及是在1973年,生學家霍林對生態化景觀的定義是“系統能夠恢復到原本狀態,同時保持系統結構功能穩定的能力”,在1960年代這一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筑領域;到90年代之后,生態化的設計才不斷拓展到風景園林的學科上;到了21世紀初,在許多公共設施以及室內設計中,就已經運用上了生態化概念。
(一)彈性設計理念
彈性設計理念最早被大眾所知,是在2018年的IFLA世界大會,那時,彈性設計已經成為了環境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如此,諸如燕尾洲公園等公園設計,也已經運用上了彈性設計理念。可以說,彈性設計理念已經成為被許多設計師認同的新興理念之一,并在不斷的設計實踐中,得到完善。
關于彈性設計的廣為運用,最主要的原因是,運用彈性設計的設計作品可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各種突發狀況。由此可以得出,彈性設計的方式也不會是單一的,更多的是需要根據有限的場地,結合盡可能多的空間,做出最多的可供變化的設計。我們可以把運用了彈性設計的景觀在遇到外部突發狀況時,所做出的表現簡單概括為承受-彈性-再造。由此表現形式,可以更加拓寬我們的設計思路。
(二)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可以根據它的名字來理解,就是如同海綿一般,可以吸取水分,并把其儲蓄在自身內部的一種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無疑是現在實現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和必要命題。海綿城市究其本質,就是一種利用自然,使城市與自然可以和諧共處的一種現代城市發展方式,讓城市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落實到廣場上的方向即是雨洪管理和太陽能運用。
(三)“共生”理念
共生理念的本質,使主張將空間外部敞開,弱化空間的邊界,讓城市可以與空間相連。通過共生理念設計出來的私人空間,往往會和公共空間有著很強的連接性。這種連接性的好處,就是可以擴展私人空間的范圍,讓私人空間能夠與自然環境進行親密接觸,而自然環境也可以依靠私人空間有更好的發展。親密接觸加上互相支撐就是共生理念的核心。
二、城市廣場生態化進程與現狀
對于城市建設來說,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命題。
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用最小的破壞,盡可能地滿足人類對于城市建設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僅在主要修建時不能破壞,也要注意在修建后,如何更好地修復。以上的這些疑問就是我們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之前,就需要考慮清楚。先思考、先設計,再進行建設,是我們保護生態環境最根本手段。而我們也需要再滿足建筑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這就是為什么,景觀設計也可以被叫作土地的設計,因為它的本質就是讓一片入地上的人造與自然的東西最為和諧與美觀相處。
中國城市廣場經歷了歷史的演變,經歷與西方城市廣場的融合與發展之后逐步固化成現代樣式的城市廣場功能。1980年大連市對斯大林廣場的“黃沙地、大楊樹、集會一身土”的現狀進行改造,引入多樣的植被、樹種,建造了西式風格的現代城市廣場,在塑造城市形象、提供多樣功能的城市空間的同時,實現了環境的改善。同一時期,蘭州的東方紅廣場改造也出現大面積的綠化、種植池,還建立了假山、瀑布、流水等園林小品元素,設置了提供給市民休憩的石凳、長椅。1994年上海也完成了人民廣場的改造,豐富了廣場的綠化種植,草坪綠期延長至4到6個月,生態進一步完善,面積也從6萬平方米增至9萬多平方米,設計了造型感的綠地種植,還建造了音樂廣場,至此,人民廣場有了綠地與鴿子廣場的特征。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草坪、單一種植為主的廣場設計被慢慢迭代,廣場設計開始注入綠地環境設計與思考。同時城市建設者在城市擴張的進程中沒有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過度干預環境空間后,對自然造成了生態破壞,而這些問題,在經濟、科技以及設計理念不斷發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新的答案。例如南昌心儀廣場,就是通過掉蓄池、雨水花園等替代掉草坪、單一種植等設計,實現更好的生態循壞。
三、城市廣場生態化的意義
城市廣場的生態化是城市廣場設計與現代化結合進程的必然結果,城市建設需要對減少城市發展對氣候的變化與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生態化設計后的城市廣場可以實現低生態影響開發,符合我國現在對于新型城市建設的模式。通過這樣的生態化建設,能夠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產生更好的相處方式,也讓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什么,城市廣場的生態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提升了廣場的生態適應性
進行生態化賦能的城市廣場,其本質是提升廣場對于環境氣候變化的應對系統提升,將廣場自我屬性使氣候變化降臨時自我消化和吸收,通過這種過程,讓廣場自身可以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生態性的設計改變了城市廣場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體現了人在適應自然、融合自然的路上更進一步。
(二)降低了城市運維成本
平衡狀態對城市良好發展、城市高效運維都是重大背景基礎。
環境的變化是常態,資源可對人工環境加持,亦可對人工環境造成破壞,城市廣場通過生態化的設計可抵抗發展所帶來的變化與干擾,同時也減輕了高速發展的城市中因為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排斥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質
廣場作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公共場所,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否提升自身的使用功能,是城市居民能否提高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指標。城市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可提供給市民必要的休閑與活動場所,釋放市民的身心壓力,保證城市的秩序與穩定性,這些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條件。而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廣場設施,無疑可以提供給市民長久的幸福體驗。
四、城市廣場的生態化案例研究
(一)德國弗萊堡市扎哈倫廣場
生態化廣場的一個重要案例就是扎哈倫廣場。扎哈倫廣場的占地面積約為5600平方米,是德國弗萊堡市一座重要的基礎建筑。同時,它也作為水敏性城市設計的代表,有著極強的研究價值。
文化上,該場地原為鐵路院內一塊用地,設計師不僅選用了有歷史感、多功能的座椅來呼應鐵路、軌道的意向,還將原有的軌道體系再次利用,把它作為地面鋪裝進行鑲嵌。不僅如此,除去原有的軌道體系,地面鋪裝還采用了以往鐵路院場地的可利用材料。將舊鐵路院可利用的所有材料都進行盡可能的回收利用,不僅僅減輕了經濟壓力,也更為環保,同時也保留了鐵路院本身的歷史厚重感,可謂一舉三得。
生態策略上,設計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可呼吸的城市,設計將種植池人行道路都作為雨水滲透關口;與此同時,重新設計了地下的滲透過濾系統,通過優化系統,來減輕水壓負載,更好地進行污水處理,以使其可以應付比較極端的天氣狀況。整體廣場生態循環里即是完成了滲透、過濾與地下水匯合、蒸發的生態閉環。在處理面對10年一遇以及100年一遇的水災問題時,一個地表防洪區起了巨大的作用,它能讓雨水補給地下水位,而不是繼續向以前那樣通過污水處理系統。這樣以來,不僅僅可以減輕污水處理系統本身的負擔,還可以讓雨水不被污染,不在經歷污染再凈化的多余步驟,更好地實現廣場的生態循環。
(二)費城迪爾沃斯廣場
迪爾沃斯公園坐落于美國費城,該改造項目占地2.5英畝,處于市政廳、費城交通樞紐的位置。但長久以來對于費城人民來說這一塊地方總讓人退而卻步,迪爾沃斯公園建造于1970年代的廣場和下方的公交大廳和眾多樓梯令這一塊地區錯綜復雜,不僅缺少坡道、電梯,還由于過度劃分而阻斷了街道和下方交通走廊的連接,另外,由于公園本身將成為覆蓋下方交通系統的“屋頂”,這種建造方式難度很大,技術要求高,這也是整個工程建造中的一個重要難關。設計師經過多番討論得出幾條策略:(1)找到功能與自然的平衡,即街道和公園的平緩過渡。公園的設計有意識地保持在水平層面,設置一個有高差的造型感涼亭,通過細微的高差為下方交通大廳帶來自然的光線和新鮮的空氣。考慮到街道遮陰的需求,廣場邊緣種植臺升于地面的種植池,同時也可以將廣場與交通要道分隔開,加以植被的形式與布局在街道和公園中找到一個平緩的過渡。(2)找到可持續利用自然的方法,用樹木、灌木界定出活動吃場地的同時也有助于降低街道噪音,為建立四季皆宜的良好景觀,團隊選擇種植了能夠反映中大西洋生態區特征的本地植物:在4月至5月開花的鼠刺和莢蓮、夏季開花的山月桂和走馬藤、秋季變成金黃色和紅色的槐樹和楓樹、橡樹葉繡球和紅枝山茱萸,以及在冬季依然能夠保持姿態的黍屬植物和紫色畫眉草。同時為減少徑流并達到費城嚴格的綠色基礎設施標準,場地中的雨水將被捕捉并引流至遍布整個公園的雨水收集和過濾系統當中,加上種植區,公館的雨水系統可減少38%的非滲透地表面積。在增加了近半英畝的綠化帶和三分之一英畝的透水鋪裝之后,Dilworth 公園現在的透水率超過了50%。而經過滲透的雨水在地下蓄水池收集,經過過濾系統的過濾進化,可以得到重新利用,形成較好的生態循環。(3)創造多元的活動情景。在為通勤者創造更高效、有秩序的街道的同時挖掘廣場更多可能功能,它還是一個令人舒適和放松的空間,游客們可以在這里休息,父母可以帶著他們的孩子來這里玩耍,工人們在此享用午餐,整個城市因此凝聚在一起。團隊在完成最終設計之前曾經測試了無數種場景,最終決定在南面種植草坪、在北面建造咖啡廳,然后在廣場中央設置可以編程的戲幕噴泉。
(三)普拉斯基公園廣場
普拉斯基公園坐落于美國的馬薩諸塞州,該項目是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市中心唯一一處綠地。景觀的歷史文化中有古老的米爾河生態系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的發展,河岸與農業景觀的逆襲日漸薄弱。設計的概念是讓城市中心與潛在的生態和文化歷史相互關聯,通過創造景觀空間,恢復生態環境等措施,建立花園廣場與城市之間的聯系。
普拉斯基廣場北設計成一個通透的城市公共空間,可容納街頭表演、社會活動以及社區慶典等豐富的都市活動。在生態洼地邊緣還設置了用當地特色石塊堆砌的大型水池,吸引許多兒童和鳥類。
景觀中的生態濕地連接了所有設計元素,并串聯起大部分公園周圍的地表徑流,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工程師與市長通力合作,確保充足的資金以完成該繁復的設計項目。可想而知,由米爾河沿岸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構成的生態洼地將是一連串長長的綠色景觀,可以過濾雨水并改善水質的同時,生態濕地為野生動物帶來了生存環境。種植選擇紫苑、柳葉馬利筋和唐松草,不同色彩為公園帶來了四季不同的美景。這樣的策略減輕了原有環境的生態壓力,同時提高了公眾對城市綠色環境中的基礎設施的認知。
進一步為廣場生態化做出努力的是景觀設計師為公園引入了可滲水的地面和分散的花崗巖等元素,得到了社區的廣泛認可,并有助于其向廣大公眾展示環境倫理,同時為了保護珍貴的古樹,也為了讓孩子在擁有玩耍空間的同時,父母也有自己的空間,在刺槐下的懸浮甲板設置在樹干根部上方,提供更加可持續的結合。在場地資源的重塑上,新的設計移除了原先所有的混凝土地面,并引入了公園極為需要的綠色空間,為城市中心帶來集會和娛樂的場所。
五、城市廣場生態化設計原則
(一)五大準則
1.整體性原則:城市廣場作為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代表著城市風貌與城市象征,在進行城市廣場生態化設計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景觀設計的手法與周邊城市肌理、城市建筑風格之間的契合。景觀生態并非是一個孤立的景觀元素,而是以塑造更好的城市為目標進行的分項優化。
2.生態原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就是讓自然美與人工美得到有機的結合,這也是讓城市更有活力的關鍵。但人工美與自然美并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設計者可以利用自然美的某些功能屬性來實現人類活動場地條件的需求,也可以在人工界面進行生態考慮,使用可持續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
3.實用性原則:城市廣場的設計需根據使用者(即用戶)以及功能需求出發,需要融合眾多的要素,例如建筑、人群、需求、地理環境等,都是影響定位的條件。同時,設計前期需調研、問訊、考察、對標,在設計的初期需明確設計的目標、設計的挑戰以及設計的原則。
4.文化性原則:城市廣場當地的地形、地貌、氣溫與氣候是組成整體景觀體驗感的重要元素。城市廣場需深挖、創造該地塊獨有的美學意義與價值,深挖該地塊獨有的場域條件,盡量采用該地區的材料、文脈元素、植被種植特色以適應當地氛圍,從而為該地塊創造更多獨特的城市活力。
5.經濟性原則:如果在設計過程中,單單只考慮到設計的功能與美感,而不考慮設計背后所需的資金材料,那么就失去了設計為人服務的本質。在進行景觀設計時,還需要考慮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產生的消耗。根據已有資金,考慮更具效益的設計方向時一個設計師的職責。當然,也不能僅僅考慮當前的利益效益,景觀設計是一個長久的項目,在設計中,也需要將更長遠的利益選擇加入考慮當中。要牢記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并重的原則,加強設計的整體觀念。
(二)城市廣場生態化設計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與科學技術水平迅猛提升,現代城市廣場對功能、空間、手法等作出了許多新的提升。而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將生態觀念引入。在許多發達的國家,如英國、法國、日本等,它們的城市廣場生態化設計早以起步。他們對其研究廣泛、深入,其理論也逐漸成熟。它們現在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廣場生態化設計的案例,而這些案例,也為這些國家的廣場生態化設計提供了許多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與理論也在之后更好地在廣場生態化設計中得到運用。
如今,國內的城市廣場生態化設計也大有發展,諸如廣州海心沙市民廣場。此廣場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帶,可以說,這很大程度上是海心沙市城市形象的代表。此廣場不僅僅擔當了城市居民活動地點的重任,同樣,也是舉行大規模活動的建筑場所。可以說,此廣場地理環境優越,承載功能較重,在設計上難度很大。建造此廣場,主要遵循了謙遜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和表述“自我”的原則。在地理位置上,與博物館、觀光塔、歌劇院等連結在一起,運用自己中心位置的特性,將一抹綠色融入城市中心。同時,沒有一步到位的規劃各個區域的互動內容,而是提供充分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在生態建設上,廣州海心沙市民廣場表現出了強烈的親水性。這是由于珠江親水、愛水的感情,在設計廣場上,也希望將這樣的感情通過此廣場進行體現,展現出城市自身特有的風貌。
同樣,深圳華僑城 OCT 生態廣場也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廣場的代表。它是中國第一個生態廣場,在國內生態廣場建設道路上是避不開的重要案例。通過對此廣場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它在設計時,有兩個重中之重——一是生態,而是理性。為了餞行這兩個特點,廣場在設計時,回避了夸張的處理手法,而是用最少的建筑,做最充沛的表達。
(二)廣場綠地生態策略
1.儲水系統:為了更好地利用好雨水資源,在選擇廣場鋪裝時應選用透水鋪裝為主,透水鋪裝將多余的雨水收集并再利用或更好地融入地下水系統,為環境保護添磚加瓦。為進一步儲備雨水供給、留存,可以利用地勢高差可以設置蓄水池,從下游和泵站相連形成循環系統,為區域內收集和儲蓄雨水提供很大便利。蓄水系統同樣可以沉淀出渾濁層以上的大清水層,經過生態循環凈化處理流出,并通過生態循環凈化系統的處理,更好地凈化水質。但在夏季因蓄水池容易生長藻類漂浮,難以采用這種方法做凈化處理,這樣就需要引入工程過濾系統來達成目的。
2.覆土建筑:在實際設計中,為兼顧服務功能需求,城市廣場中往往有一些用于服務類型的公共建筑,或者是有滿足設施需要的一些建筑,可采用覆土的形式進行生態化設計。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綠色草坪屋頂,綠色草坪屋頂最大的有點就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屋頂的滲水問題。因為綠色植物可以很好地做到收集雨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降雨充足的一些地區屋頂壓力的問題。甚至,還能在第一道環節,就起到凈化雨水的作用。與此同時,植物可以讓空氣中濕度增加,這就小氣候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如果有些建筑屋頂,沒有做綠色草坪的條件,而又想要達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則需要充分地利用建筑自身的排水系統,讓雨水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實現生態有機循環的目標。
3.雨水濕地:雨水濕地是現在景觀設計的一個比較常用的手段。簡單點來說,就是在設計時通過高差創意將雨水徑流進行逐級凈化,讓雨水在充當景觀的同時,也得到了凈化。不僅如此,通過此方式凈化后的雨水,會進入到地下的蓄水系統中,并通過蓄水系統,得到再次利用,實現生態系統的循環。
結語
城市廣場是城市不斷發展的映射表現,我們回看其進程發展,會發現這是人類文明生活方式的寫照。從人類活動方面來看,城市廣場不僅僅滿足了城市居民需要進行戶外活動的需求,更是充當了大型聚集場所的功能;從景觀設計的方面來看,由于城市廣場娛樂性、高密度性、聚集性等特點,讓它成為了一座城市必要的基礎設施,這也意味著,這是城市建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從城市形象方面看,城市廣場是城市名片,同時也承載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發揚的功能。城市廣場的設計與該地區的文化與藝術緊密結合,同時給予城市功能性場地,充分發揮其重要價值。城市廣場的生態化是城市廣場設計與現代化結合進程的必然結果,城市建設需要對減少城市發展對氣候的變化與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生態化設計后的城市廣場可以實現低生態影響開發,符合我國現在對于新型城市建設的模式。
14335017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