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中國傳統節慶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一脈相承,從這些節慶習俗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節慶的豐富內涵,體驗民族文化與精神特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結合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活動設計要求,筆者關注傳統節慶習俗資源的挖掘,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引領學生自己動手,從親身實踐中感知節慶習俗,挖掘蘊藏其中的民族文化,展開創意物化設計,鼓勵學生從思維碰撞中激發創意,再通過動手,綜合運用各類知識、材料,將創意轉化為實際作品。傳統節慶文化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主題,以“元宵節”為例,可從節日里挖掘“燈籠”制作主題,讓學生借助于“燈籠”制作活動,用雙手、智慧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實物,從中感知傳統節日習俗的文化價值。下文立足綜合實踐課堂,以“元宵節”的“燈籠”創意話題探究中,讓學生設計不同的“燈籠”并做出來,在“燈籠 ”制作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一、創意物化在綜合實踐中的價值導向
結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強調學生能開動大腦、運用雙手創造。創造力的培養需要激發學生的創意想法,并能結合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將創意轉化為完整的造物,實現創意方案變為真實的作品或成果。
(一)創意物化設計的內涵
創意物化設計,就是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意,保持良好的創作熱情,利用相關材料動手實踐打造自己的創意作品。從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意靈感得以激活,學生能運用創新思維來分享創作的喜悅,體驗真實的生活。創意物化設計,立足點在“創”。所謂的“創”,就是要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融入“創意性”想法改造這些材料,使其“物盡其用”。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紙箱、奶盒、吸管、包裝袋、包裝盒等。從這些材料中,探尋可以利用、可以改造的設計方案,將學生的創意融入其中,使其變成更有價值的物件,這樣學生在改造過程中可以獲得創意物化的美好體驗。同樣,創意物化設計,講究“意”的新穎性。創意,其中的“意”可以表現為靈感。在平時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要指導學生將一些相類似的物件收集在一起,突出“物以類聚”,并展開創意設計,在交流中提出創意物化的想法。
(二)創意物化設計的實踐要求和價值
創意物化設計追求的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念,要求將所看到的、常用的一些材料融入新的創意或加工手法,轉變為更有使用價值的“新物品”。在選定創意項目前,要關注跨學科知識的銜接與學習,特別是要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領學生從實踐中解決問題,展現學生的創意。比如,針對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紙盒,可以通過師生討論方式,從中提煉具體的創意物化項目。比如,利用紙盒制作“機器人”。創意物化設計中,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提出自己的創意想法,然后圍繞創意設計主題,由各組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從材料、問題解決中制造有創意的成果,最后對這些成果進行展示與評價,激活學生的創意主動性。在明確創意設計項目后,就要注重分工和合作。通常,按照創意物化設計項目,設置項目發布區、作品展示區、基礎知識區、心路歷程區等,不同區塊要明確具體內容和要求,指導學生積極思考,打開創意思維。燈籠源于生活,承載著民族智慧與精神追求,燈籠制作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民俗文化,并從燈籠設計、制作過程中增強互幫互助意識,感受燈籠的特殊意義。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要體現特色,要注重知識文化的整合。燈籠項目創意實踐中,要引領學生從淺層體驗,走向深度學習,從創意物化課程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在創意物化設計中,要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天窗,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可能有失敗,可能有成功,可能有新的發現。圍繞創意主題,細化物化目標,立足動手實踐活動,表達學生的創意想法,可以讓學生在交流、體驗、發明創造中體悟努力、拼搏、合作、堅持等優秀品質,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設定創意物化項目,讓學生親歷實踐過程
(一)定點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創意設計
創意物化首先要有創意。根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培養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實踐、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升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增強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意識和能力。圍繞“元宵節”的“燈籠”主題,我們先從元宵節文化入手,讓學生挖掘元宵節的文化知識,對“燈籠”有哪些創意元素?創意要有熱情,有興趣。通過話題啟發,讓學生思考:燈籠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選擇不同的材料制作燈籠,讓自己的燈籠更有創意。對“創”,要體現在物盡所用上。圍繞“燈籠”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可用的材料。如紙張做成的燈籠,可以是普通的紙,也可以是牛奶盒、硬性包裝紙,還可以是竹、木等材料。對“意”,要抓住學生的創新熱情。結合“燈籠”話題,讓學生思考燈籠是什么樣?燈籠主要由哪些結構構成?有沒有別的構造的燈籠?引領學生發散思維,展開充分的想象,思考“燈籠”的不同造型,讓自己的“燈籠”創意更具特色。創意物化,要體現“新”,要將自己的想法用“物化作品”表達出來。在“燈籠”制作實踐活動中,學生從交流、碰撞中,想到了很多不同的“燈籠”造型,也賦予了“燈籠”多彩的表象。最后,通過分組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創意設計,并將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從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會到“課堂無邊界、資源無邊界、創意無邊界”的魅力。
(二)設定創意物化項目,走近傳統文化
綜合實踐活動在組織、實施中,要提煉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在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中,圍繞“元宵節”傳統習俗里的“燈籠”文化,設定“燈籠”創意物化項目。基于此,確立“學科全覆蓋、學生全參與、學科有側重”的項目設計原則,落實綜合實踐課程活動目標,讓學生從“燈籠文化”中感知“中國紅”。在具體項目實施中,教師可以以“三階段六課題”為主線。即“主題選擇、主題實施、主題展評”為三個階段;“話燈籠、賞燈籠、繪燈籠、研燈籠、展燈籠、思燈籠”為六課題。循著綜合實踐活動主線,在“話燈籠”課題中,可以讓學生結合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就“話燈籠”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如有學生從歷史視角,收集了與燈籠相關的史料文化中記載的和燈籠相關的傳說、故事;有學生從詩詞視角收集和整理了贊美燈籠的古詩詞;有學生從民俗文化視角收集了與燈籠有關的燈謎。在“繪燈籠”課題下,很多學生開動腦筋、激發創意,用畫筆描摹了自己理想中的不同樣式、造型的燈籠圖案。在“做燈籠”課題下,學生會運用科學、美術、數學等學科知識,展開燈籠制作與設計活動。如有小組提出“串珠燈籠”的制作設計方案,有小組提出“泥塑立體拼插”燈籠設計方案;有小組提出“變廢為寶燈籠”制作方案,將廢紙板、彩紙、報紙等作為材料,打造“綠色”燈籠設計方案。在燈籠造型上,有的學生發揮剪紙特長,為燈籠添加創意;有的學生發揮水墨畫特長,展現燈籠的意境美;有的學生利用竹藝手法設計創意燈籠。在燈籠作品會展中,學生從燈籠創意探究與設計制作中,展現了各自才華,感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厚重。
(三)貫穿創意物化目標,任務驅動教學
創意物化非常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創新。從“燈籠”制作項目中,選擇不同的材料,所運用的設計手法、制作要點也有所不同。在初期創意物化階段,旨在引領認識“燈籠”,了解“燈籠”的結構、特點,引領學生參與物化創意活動,體會綜合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實踐性、創意性、綜合性。圍繞創意“燈籠”設計主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由“燈籠”創意劃分不同的設計小組。同時,考慮到創意物化活動的延續性,將“燈籠”制作設計活動分為四個板塊。一是項目發布板塊,著重布置項目任務,向學生發布相關活動通知。二是項目作品展示板塊,著重展示學生的分組設計方案,以及實物作品;三是知識區板塊,著重介紹與本項目活動相關的學科知識,如與“燈籠”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民間故事、燈謎、燈籠的由來等內容。四是心路歷程板塊,介紹學生在“燈籠”創意物化活動中,將自己的想法、創意進行說明和呈現。“燈籠”作為中國傳統特色文化的典范,其鮮明的民俗文化特征為學生創意物化實踐提供了創作載體。元宵節的燈會是節日特色活動,各類融入奇思妙想的燈籠,既展現了人們的精湛技藝,又增添了節日氛圍。在綜合實踐活動前,教師要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收集與“燈籠”相關的民俗資料、制作燈籠的方法、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學生好的創意,制作的精品燈籠,要通過展示來營造綜合實踐氛圍,讓學生從勞動制作中享受創新的樂趣。
(四)細化作品制作流程,操作獲得美好體驗
在“燈籠”主題制作實踐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喜好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制作小組,由各組組長做好分工,將燈籠設計方案轉化成作品,讓學生共同參與制作,可以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樂”中掌握不同造型燈籠的制作方法和技能,從“燈籠”文化中獲得理解、感悟和創造。“燈籠”代表著元宵節喜慶的氣氛,映襯著每個中華兒女美好的祝愿。對“燈籠”的創意設計與制作,主要分為如下流程:一是結合創意設計方案,準備相關材料和工具。如利用普通紙張制作傳統燈籠,所需材料有普通紅色紙張,剪刀、尺子、鉛筆、細繩、雙面膠等。二是細化制作流程,結合“燈籠”結構,先將紅色卡紙進行裁剪成長方形,利用鉛筆、直尺,在卡紙的上下邊緣分別預留1.5厘米的距離,接著對卡紙進行等分,并用筆畫出平行裁切線。用剪刀分別剪開卡紙。在剪紙時,要將卡紙上下對折,將中間部分剪成弧線形,再用剪刀剪至預留邊緣出。剪好后,可以將塑料瓶子包裹卡紙,使其保持“鼓”型,然后在卡紙上下邊緣貼上雙面膠,對貼起來,就成為燈籠的主體。接下來,可以將剩余的卡紙進行利用,美化“燈籠”的造型。選取一塊卡紙,參照燈籠主體所圍成圓的周長畫出與之相等的圓,在圓的周圍用剪刀分別剪出細密的花瓣形,便于將其粘貼在燈籠主體的上端。利用膠水將剪開的花瓣紙條粘貼在燈籠的內表面。對燈籠穗的制作,可以利用紅色卡紙剪出一個小長方形,預留1.5厘米,下面全部剪成細長的絲狀紙條,越細密越好,將紙條粘貼在燈籠主體的下端,細條狀的紙好比“燈籠穗”,讓燈籠更加美觀。最后,可以制作一條紙繩,粘貼在燈籠的上端,便于懸掛。細化作品制作流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能得到良好提升,在操作中也會獲得美好的體驗。
三、綜合實踐中創意物化設計項目反思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創意物化設計,要指向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意思維,突出學生的分組與合作,從活動主題出發,制定合理的創意物化設計方案,指導學生激活創意,大膽設計,在實踐中感悟,提升學生的價值體認、責任意識、實踐精神。結合“燈籠”創意物化項目教學,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著重進行反思、歸納如下:第一,課時有限,需更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開展創意物化設計。課時是確保創意物化設計活動的基本條件。通常每周一次課,對創意物化項目而言時間相對偏短,教學效果沒有保障。為此,建議教師通過課下布置任務,做好整個項目的預先安排。如收集材料,交流創意、科普知識學習等可以在課下完成,也可以求助于家長助力完成。第二,在班額人數過多時,需思考如何更好地推進創意物化項目。班額人數偏多會直接影響綜合實踐項目的有序展開。建議教師在課前,能結合不同的創意實踐項目提前做好分組。分組人數可多、可少,但要合理,要設置組長、記錄員等組內領導角色,做好分組的監督與協調問題。第三,需思考如何改善創意物化項目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激活學生創意、提高學生實踐意識、使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要重視評價,善用評價,對學生的想法給予保護,鼓勵學生動腦思考。評價中,要突出多元性,從學生的創意、實踐、作品等方面落實好過程性評價,真正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另外,在創意物化項目設計中,要做好創意氛圍的營造,要讓學生的創意得到尊重,學生的想法得到回應,通過教師的參與、鼓勵,以及分組間的合作、競爭,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享受創新的樂趣。
四、結語
創意物化強調創新、創意的表達,立足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責任、擔當、合作、互助。綜合實踐課堂上,對“燈籠”的制作,讓學生從認識“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習俗文化,逐步展開“燈籠”制作方案的創意設計,最后組織學生分組動手,將自己的創意作品制作出來。學生從”燈籠“設計、制作中,開闊了眼界,掌握了燈籠的結構、制作方法,在實踐中感知美、創造美。
(左毓紅)
200050078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