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
音樂課程在整個初中教育體系中處于重要的輔助地位,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傳統教學體系下展開的音樂教學,往往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初中音樂教學展開改革勢在必行。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技巧與知識儲備,但是也處在對世界保持較高好奇心的階段。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學生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初中音樂課堂本身應該是具有美感和情趣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導致音樂課堂氛圍枯燥,很難將正確的音樂審美與音樂基礎知識傳遞給學生。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下,學生往往會出現課堂參與度較低、對音樂興趣不高、音樂創造力較低等問題。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音樂教育體系,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運用,將會把舞蹈、樂器等多種元素融入課堂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使音樂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將學生帶入音樂的世界,感受音樂的美好,并培養自己的審美。本文首先對音樂教育體系的概念進行闡述,之后就初中音樂教學中使用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展開分析,最后對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音樂教育體系的策略展開探討。
一、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論內涵
(一)音樂教育體系的概念及構成
音樂教育體系是指在音樂教學中結合動作、語言、演奏等多個部分的內容共同構成的一種獨具綜合性的教育體系。在音樂教育體系中,主要包含“節奏與旋律的練習”與“基本形體動作的學習”兩個重要的部分。在這兩個部分中,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節奏與旋律的練習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聲勢”教學,該教學方法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的初中生來說,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在學習上的難度,幫助其獲取學習成就感,從而更好地為今后的發展做鋪墊。而基本形體的學習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形體動作部分的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以及多種素養,包括心理素質以及創造力等多方面,會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在音樂教育體系中,為了使音樂教學更有效,也引進、發明了諸多適合教學所使用的樂器。樂器在音樂教學中的使用,主要應用于音樂歌唱教學中,豐富了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且依托于“樂器”所展開的音樂教學強調了師生之間的共同參與,有助于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這些樂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發展特點,對學生的多個感官具有促進意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也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具有較好的促進意義。
(二)音樂教育體系應用于音樂教學的背景
由于初中音樂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與音樂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存在邏輯上的共通性,因此將音樂教育體系應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是科學合理的,這符合課標的要求,也符合學生內在的發展規律及成長的實際需求。在音樂教育體系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最終實現會唱、會演奏、會表演等技能的掌握,同時要求學生可以跟著音樂進行跳舞與創作。將音樂教育體系應用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歌唱教學內容,同時可以拓展初中音樂教學新的教學模式。在該體系下展開的教學活動,更關注于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重視師生之間共同參與,這有利于刺激學生的感官,并推動聽覺、視覺等能力的發展,對加強課堂體驗感、提升學生興趣等都有較好的促進意義,同時展現了以生為本的當代教育理念。
二、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初中音樂課程處于邊緣化地位,雖然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音樂課,但是實際上可以展開有效音樂課的學校并不多。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很難逃脫過分重視分數的命運,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音樂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以提升整體音樂成績。這樣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違背了“以生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效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而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音樂教育體系中包含的多種元素都可以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舞蹈展開音樂教學,借助基礎的舞蹈動作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
(二)有效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初中階段所展開的音樂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成績,同時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創造力等,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并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興趣。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音樂課堂豐富有活力,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可以了解到有關于配樂、節奏、舞蹈等多方面的知識,對提高自身音樂綜合應用能力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學生經過學習,也可以掌握較好的音樂基礎知識以及音樂技能,推動音樂素養形成與發展。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體系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識,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寬廣,因此將音樂教育體系應用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無疑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應用音樂教育體系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既鍛煉了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多項思維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音樂想象力,能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感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音樂教育體系,能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并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引導學生將“音樂語言、舞蹈、律動”融合在課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特長,積極地參與課堂,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在課堂中,學生可以跳舞、歌唱或者表演、演奏樂曲,將教材中的音樂進行重新演繹,也可以參與音樂劇排練,這些都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這一過程中,也展現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這樣的音樂教學是符合學生成長發展特點的,也符合音樂教育體系的要求。
三、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一)聯系生活,營造良好音樂氛圍
音樂最早起源于人們對生活情緒的表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塑造良好教學氛圍。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材內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將生活素材融入音樂教學中,展開音樂氛圍的塑造,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本質。以《青春舞曲》的教學為例,為了使歌曲更符合初中生的認知,并展示音樂情感的表達魅力,教師可以有機融入音樂教學理念,和學生交流學習生活中關于“青春”的故事,引導學生與自身相聯系感悟歌詞和曲調,鼓勵學生體會其中情感,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歌曲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尋找同類型的歌曲及多媒體視頻資源,讓學生領悟意氣風發的青少年應當具備的精神風貌。在完成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歌曲進行二次創造,可以更改歌詞,也可以更改曲譜,將歌曲融入自己的理解后再次體會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內涵。
(二)創新方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
與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不同,初中階段的學生逐漸步入青春期,因此在學習中呈現害羞、內斂的性格特征。在音樂教學中,許多學生會由于膽怯而不敢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安排難以進行,造成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等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地將音樂教育體系滲透其中,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引導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感受音樂美感。比如《伏爾加船夫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設備展示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同時播放《伏爾加船夫曲》,學生用眼睛觀察油畫,用耳朵欣賞音樂,更容易進入課堂情境。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欣賞油畫,更能體會到船夫的忍辱負重。視覺與聽覺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音樂情感做出自己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使用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的融合,提升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即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音樂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即興表達。音樂最早的起源就是人們對情感的抒發,借助一定的旋律,抒發自己情緒中的喜怒哀樂,因此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使用音樂表達情緒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就初中音樂課堂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展開即興表達活動,激發學生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
1.借助肢體表達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肢體對音樂情境進行闡述,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個音樂節奏,喚起學生的行動力。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教師可以使用民族音樂作為該部分教學的素材,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也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師可以播放蒙古族、維吾爾族在重大節日中載歌載舞的場景,這些場景中,人們的舞動是隨著樂律而進行的。隨著音樂節奏響起,學生可以隨著節奏開展即興舞蹈,使用肢體語言呈現舞蹈節奏,這可以加強學生對音樂節奏中的情緒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為學生今后的音樂發展奠定基礎。
2.展開音樂來源分析。一個完整的音樂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而學生在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聲音,鳥鳴、汽笛聲、風吹樹葉響、孩童的吵鬧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所接觸。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接觸的聲音處理成音樂作品,之后在課堂中播放,問學生可以從中聽到什么聲音。帶著好奇心,學生對音樂中的聲音展開分析與提取,可以加強感知音樂來源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己嘗試提取聲音制作不同情緒的音樂作品,進一步深化音樂教學。
3.引導學生自主創作。音樂是對情緒的表達,因此教師在展開教學中,也要給予學生自主創作的空間與時間。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獨立作曲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文本情境展開音樂感知訓練。比如,在《喀什的春天》教學中,歌詞描繪了新疆風情,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歌詞進行即興表演,在情境互動中,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段文章,然后安排學生使用自己的音樂進行總結表達,并自己加上簡單的旋律進行班級內表演,這不僅提升了音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學生自主展開音樂創造,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4.依托合作展開互補。在教學安排中,教師也可以依托合作互補開展即興音樂交流活動,根據學生層次合理劃分為多個小組,之后教師提供一句話或者一個情境,安排學生按照特定的情緒要求創造與設計,展開課堂即興創造活動。教師給出一句話,如“今天太陽早早升起”,之后對每個小組設定一種情緒,難過、快樂、驚喜等,學生再根據教師要求完成小組創作,小組中成員發揮自身特長,共同完成最終的作品。學生在與同齡人的互相刺激與啟發中,將感受到音樂的美麗,并不斷通過自身努力完善最終作品,可有效啟發學生的音樂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
(四)實踐探索,強化學生音樂體驗
音樂教育體系本身更強調于受教育者對音樂的探索與體驗,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音樂教育體系,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與音樂的互動中提高自身的樂感及音樂素養。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在完成基礎的音樂知識教學后,可以通過節奏組合設計、結合聲勢律動等方式加強學生的音樂實踐體驗。比如,在學習“四四拍”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流行歌曲,比如《彎彎的月亮》《故鄉的云》等曲子,使學生在學唱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中表達出來的不同情感,從而進一步對節拍的相關知識展開深度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聲勢律動”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會,將聲勢表達融入音樂的律動中,通過聲勢動作的設計實現教學。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設計,推動學生音樂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發展,通過將肢體動作與情感融入節奏表達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課程體驗。依據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將在音樂實踐中獲得聲勢表達與節奏組合的規律,從而在音樂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音樂理解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引入音樂教育體系,可以充分地對學生的多感官進行調動,并有效地將學生的情感認知與行為能力相結合,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并不斷發展自己的綜合素養。音樂教育體系下的初中音樂課堂極具趣味性、實踐性與情景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教學,可以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中并從中獲取積極的體驗,對個體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希望在我國進一步對音樂教育體系的推廣中,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左毓紅)
105050078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