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倫
摘 要:新時期,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幫扶對象由小變大,幫扶目標從算小賬變成算大賬,幫扶切口由滿足小需求變成對接大發展,幫扶期限由中短期變成長周期。為此,應順勢而為加快優化鎮域幫扶機制“大小轉化”多種路徑,抓好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鎮域經濟;幫扶機制;大小轉化
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鎮域是關鍵發力點,也是強幫扶、抓發展、促振興的基本單元。鎮域經濟發展壯大了,鄉村振興的基礎就更堅實,內生動力就更強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關鍵是要邁好壯大鎮域經濟這一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關鍵是要率先抓好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重慶市委、市政府正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幫扶新布局,確定了城口縣咸宜鎮、梁平區鐵門鄉等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通過延續并創新集團化對口幫扶模式,以求集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點,探索積累一批可復制推廣的鄉村振興鎮域幫扶新經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新形勢下,厘清有關幫扶機制的新內涵及其轉化路徑,對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振興幫扶總體成效意義重大。
一、幫扶機制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主要變化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幫扶機制在有效銜接過程中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是幫扶對象由小變大。脫貧攻堅的幫扶對象精準到相對分離的戶或人,而鄉村振興幫扶的對象主要轉變為整體的鎮鄉,幫扶對象實現了從點狀向面狀、從個體到區域的轉變。二是幫扶目標從算小賬變成算大賬。脫貧攻堅幫扶更多是聚焦于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算的是家庭收入的小賬,而鄉村振興幫扶則主要著力于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算的是促進重點產業持續穩定較快發展、做大鎮域經濟總量的大賬。三是幫扶切口由滿足小需求變成對接大發展。脫貧攻堅的核心是“兩不愁三保障”,關鍵是確保貧困戶個體或者家庭層面的小需求達標,鄉村振興幫扶則要努力改變交通不暢、物流成本高、產業不興、人才支撐能力弱、農民技能水平低等鎮域層面的諸多制約,系統支撐區域大發展。四是幫扶期限由中短期變成長周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關鍵標志,是黨中央在特定歷史節點確定的中短期任務,幫扶機制呈現出集中資源、短期攻堅、精準投入等特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一項長期戰略,幫扶機制將更加注重長期性、平穩性和可持續性。總之,在從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的過程中,理順幫扶機制系統性變化中的大小特征和轉化機理,對于優化政策扶持、精準項目策劃、高效推進工作都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二、優化鄉村幫扶機制“大小轉化”路徑的建議
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欠發達地區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幫扶鄉鎮實際,加快探索幫扶機制“大小轉化”的多種路徑,多從小微處著眼發力,力爭取得區域層面上的新業績和大成效。
(一)小空間要集合大功能
普通鄉鎮特別是生態地區和偏遠山區的鄉鎮,可用于開發建設的土地資源極其有限,關鍵設施或區域布局要盡可能實現小空間里集合多種功能。一是推動道口服務區豐富特色農產品展示銷售功能,特別是高速路下道口服務區和重要干道交叉口服務片區,要加大本地農特產品推銷展示力度,著力完善配套電商物流網點,做好道口經濟文章,推動服務區向消費區轉變。二是推動康養、休閑、民宿、餐飲等集聚區豐富文化體驗功能,強化公共文化設施嵌入,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讓外來游客或消費者體驗到獨特的鄉村文化浸潤,獲得高質量游憩與高品質消費的愉悅。三是推動社區(村落)便民服務中心兼具公共公益和特定經營功能。既要提升基本的文化、衛生服務,又要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推廣服務,還要整合物流配送、快遞收發等適度有償服務。
(二)小產量要釋放大價值
鎮域產業布局盡管試圖以“一鎮一品”為基本導向力爭實現規模化生產,但多數仍存在產量偏小、品質不高的問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實現小產量大價值。一是要著力推動重點產業品種改良和品質提升,夯實產品質量基礎,多在生產標準化建設上下功夫,一體化推動土壤土質、灌溉體系、質檢溯源等建設優化,在“種植的端頭”把好質量關。二是要推動產品從初級形態向精深加工提檔升級,通過延伸加工鏈條、開發關聯產品、促進關聯消費等手段提高產品附加值,在“加工的中段”有效提升產品價值。三是要深度挖掘培育特色品牌,持續釋放品牌效應,積極申報“兩品一標”,讓地域特色農產品自帶光環。改進產品包裝,強化線下線上營銷,把農特產品及手工藝品打造成帶得走的禮品。積極推動和參與區域公共品牌共建。
(三)小線路要導入大流量
對諸多鄉鎮而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產業振興的關鍵舉措,而交通不暢是制約旅游開發的最大短板。發展鎮域經濟特別是旅游經濟要有小線路導入旅游大流量的前瞻性布局。一是要全面融入區域性旅游開發格局,瞄準串聯周邊大景區,融入旅游大環線,加快打通景區與景區間的旅游斷頭路,做好旅游接待服務,完善旅游驛站功能,讓周邊游客有想來的強烈意愿和能來的暢通條件。二是要加強與區域性主干道的快速鏈接,有效導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干線道路的車流和人流,連接精品景區和鄉鎮消費集聚區的旅游干道要適當加寬拉直提檔升級。三是要暢通鎮域內部交通小循環,提高鎮與村、村與村通暢通達水平,部分路段要充分預留錯車道和車輛掉頭空間,特色景點周邊要合理配套微型停車場,全面提升游客通行與停車的便捷度。
(四)小合作要構建大網絡
鎮域是實現小農生產者與大市場及社會化服務對接的關鍵一環,推動鎮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多方面合作,尤其是在鄉村振興幫扶機制下,產業培育或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小合作要致力于構建多維度的大網絡。一是要聚焦產業發展構建大網絡,強化科技意識、市場意識和開放意識,積極引進科技團隊和先進技術提升產業,積極對接縣城及周邊區域市場需求推銷產品,積極引進新品種并做好原種保護品質提升,充分調動企業、農民、幫扶集團成員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參與謀劃產業發展。二是要聚焦引才引智構建大網絡,加快培養引進產業帶頭人、興農科技人等入鄉創業,有效回引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返鄉興業,著力培養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農村電商人才等扎根基層的本土人才隊伍,精準對接有效推動幫扶集團專業人才下鄉服務。三是要聚焦高水平幫扶構建大網絡,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的各自優勢,在規劃、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項目策劃爭取、建設推進中加大協調力度,在引進社會幫扶力量、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加大引導力度。
(五)小項目要兼顧大民生
以鎮域為基本單元實施鄉村振興幫扶,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人居環境等項目建設是幫扶的重要切入口,這些領域要同步解決好“有沒有”和“好不好”的問題,項目小投入要體現民生大關懷。一是瞄準偏遠山區基層群眾看病難和看病遠的問題,建好鄉鎮衛生院,加快與縣級醫院探索共建緊密型“三通”醫共體,充實配強醫師力量,讓群眾看小病不出鄉鎮。二是瞄準“一老一小”撫養撫育關照難問題,在鄉鎮集中建好敬老院和托幼機構,加強本地閑置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就地培養照護照料人員。三是瞄準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師資不強質量不高難以滿足群眾所盼的問題,要積極牽線與對口幫扶單位和幫扶地區的優質教育機構對接,通過共享網上資源、共建線上課堂等方式提高辦學水平。
基金項目:2021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從脫貧攻堅過渡到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的功能角色轉變研究”(項目編號:2021PY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333550058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