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素芬?韓驚濤?孔衛東
電視室、麻將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閱覽室、廚房、餐廳,以及電視、冰箱、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在河南省濮陽市范縣龍王莊鎮趙家五堤頭村日間照料中心,已入住12位農村特困老人。“衣食有人照料,聊天、打牌也不愁找不到人,這過得真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啊!”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打牌、看電視,笑聲不斷。這是河南省濮陽市創新推行特殊困難群眾照護模式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濮陽市有3個脫貧縣。其中,有2個原國家級貧困縣,1個原省級貧困縣,共有638個脫貧村、31.6萬脫貧人口。目前,全市“三類監測對象”有8494戶28182人。
近年來,濮陽市聚焦特殊困難群眾,把兜底保障作為底線任務,以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范縣為試點,著力創新探索推行“鄰里照護、日間照料、居村聯養、集中托養”四種模式,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對老弱病殘弱勢群體進行有效保障,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與群眾的廣泛認可,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兜底保障。
“鄰里照護”,倡導親情關愛
針對重度精神、智力和肢體殘疾人的差別化需求,以家庭為單位,安排其親屬或鄰居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每月發放300元生活補助金。脫貧重度殘疾人低保和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作為生活費,由“照護服務人”管理使用。縣級殘聯為其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配備必要的輔具和生活用品。加強對照護人的監管,從鄉鎮殘疾人專職委員中聘請70名“監督員”,每月開展2次以上回訪,對不稱職的“照護服務人”隨時調整。目前,已累計為17~59周歲符合無配偶無子女照護等條件的520名原建檔立卡重度精神、智力、肢體殘疾人發放“鄰里照護”補貼資金532萬元。范縣高碼頭鎮葛口村村民葛保生照護患有智力殘疾的大嫂和3個孩子10余年,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自從享受到“鄰里照護”政策以后,他們家每月能多領600元,再靠著種地、打工、公益崗位的收入,葛保生不僅脫了貧,現在還走上了致富路,小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日間照料”,騰出時間增收
為解決重度殘疾人因家人務工白天難以得到生活照料的難題,范縣整合利用老村室、老衛生室等閑置資源,改造建設村級“日間照料中心”。通過“集中就餐、提供午休、晚上回自家居住”等方式,對重度殘疾人進行日間托管。“日間照料中心”采取“政府財政投一點、村集體經濟擠一點、社會捐助籌一點、孝善敬老基金拿一點”等籌資方式,保障其正常運轉。這種方式既減輕了家人供養負擔,讓他們騰出更多精力就業創業,也讓重度殘疾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目前,享受日間照料模式的老年人已有1500余人。“我們這兒的伙食是按照每天12元的標準提供的,一日三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范縣龍王莊鎮趙家五堤頭村“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趙福貴說,這12元由個人繳納5元、鎮政府補貼5元、村集體經濟和愛心人士捐款補助2元,不僅有助于減輕財政負擔,還能調動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積極性,避免“養懶漢”現象的發生。
“居村聯養”,互幫互助取暖
范縣濮城鎮后三里店村村民董福順說:“我從窮家破院搬到新房新院,來到這兒以后幾個人跳舞、拉家常,天天很高興。這里一共8戶,8個老人都在一起挺好的,互相幫助、互相照應,在這兒住著比在家能強百倍。”濮陽市對獨自居住、不愿到鄉鎮養老院的特殊困難群眾,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自愿、社會參與”的原則,整合社會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資金,將特殊困難群眾宅基地進行置換,在村內集中建房,做到了“四有四通”,即有廚房、有衛生間、有臥室、有客廳,通水、通電、通路、通有線電視等,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全面提升特殊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對入住5戶以上的聯養點由鄉鎮配備公益崗住,為入住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務,實現了脫貧群眾“拎包入住、守望互助、安度晚年”的美好目標。不僅如此,濮陽市還積極探索解決“居村聯養”老人增加收入的途徑,切實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在“居村聯養點”引入藤條編織、蔬菜分揀、手工制作等簡單易上手的基礎產業項目,讓獨居困難老年人實現生活互助、工作互幫、設施共享、老有所為,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楊集鄉劉辛店村的獨居困難老年人劉洪合,每天能掙到四五十元,可高興了。他說:“在這兒住著,不僅有人說話、聊天,還能掙到零花錢。俺覺得俺是最幸福的人,還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啊!”目前,共建設運行“居村聯養點”42個,入住840人,實現了“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集中居住人員在生活上相互獨立,在思想上解除了故土難離之憂,在精神上能夠相互交流慰藉,保證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改變,形成了獨特的“家門口養老、鄰里助養、醫養融合”的模式。集中居住人員通過特殊的“朋友圈”進行交流互助,消除了內心孤獨,平復了精神焦慮,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增強了他們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同時也推動培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了鄉村文明的新氣象。
“集中托養”,兜牢民生底線
對特殊困難群體集中到“縣托養服務中心”,實行兜底“集中托養”。籌資2880萬元,建成“縣級重度特困人員托養中心”和“重度精神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重度特困人員托養中心”重點對肢體殘疾人進行集中托養,設有餐廳、醫療室、多功能室等,平均每人每年生活費用及護理補貼費用為3.2萬元。在“重度精神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配備專業醫師,為精神殘疾人提供疾病治療、康復訓練等服務,每人每年享受生活費用及護理補貼3.35萬元。目前,兩個托養中心已托養600余人次。同時,高標準打造鄉鎮敬老院,在托養中心居住的特困供養人員通過療養康復后,根據本人意愿可轉到“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著力打通無近親屬照料困難群體的居住、生活、就醫“最后一公里”,實現“托養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幸福一群人”的目標。胡洪亮是范縣顏村鋪鄉胡王莊村的一名獨居老人,雙腿殘疾,生活不能自理。他被接到“德潤重度特困人員托養中心”后,同其他43名無人照顧的失能特困人員一起生活,組建了新的大家庭。他激動地說:“我家只有我一個人了,走不了、動不了,給我錢都花不出去。在這兒吃喝穿戴、看病洗澡都有人管,我終于有了一個滿意的家。”
144150118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