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其文學成就也很突出,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岳陽樓記》。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文章結尾這段直抒胸臆,展現出范仲淹的情懷與境界,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先憂后樂”精神,無論是對范仲淹個人,還是對直至今天的所有國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造福地方
27歲那年,范仲淹進士及第,釋褐入仕,擔任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職掌訟獄勘鞫之事。進入仕途,范仲淹秉公辦事,不忘矢志為民的初心,表現出公道正派、剛直不阿的品格。他審理案件,周密翔實,不枉不縱,并因此與長官時有沖突。據《廣德州志》記載,范仲淹時常抱著審理案件的文書與太守爭論,哪怕太守大發雷霆,范仲淹仍據理力爭,從不屈從。
入仕十年,范仲淹先后在廣德、亳州、泰州等地任職。無論在哪個職位,他都勇于擔當,敢作敢為,能做事,做成事。最突出的是,在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興化縣令期間,范仲淹主持重修的捍海堰,不僅使當時百姓的生產生活均有了保障,還在后世“捍患御災”中發揮重要作用。范仲淹雖為下層官員,但政聲卓著,引起高層重視,當時的宰相王曾就非常看好他。后來,范仲淹進京入朝,歷任館職、言官。
在京城,范仲淹目睹朝廷諸多積弊,時常上書議論,批評執政大臣。對于范仲淹的忠誠與干練,宋仁宗頗為欣賞;但范仲淹的耿直敢言,也讓宋仁宗感覺不爽。是故,宋仁宗對范仲淹,既有喜愛倚重,也有顧慮忌憚。范仲淹仕途充滿波折,時而被貶,時而起用,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每當被貶為“遷客”,范仲淹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絲毫被貶謫的抑郁與苦悶,因為他不在乎個人得失,無論到哪里都只想為百姓做事。
范仲淹先后外放睦州(今杭州淳安)、蘇州、饒州(今鄱陽縣)、潤州(今江蘇省鎮江行政區劃)、越州(今浙江省紹興),擔任州郡長官。主政地方,范仲淹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蘇州當時水災泛濫,民田不得耕,從朝廷到民間議論紛紛;范仲淹到任一個多月,就征募無業游民,疏通周邊河道,引導河流注入大海,一舉解決民眾心腹之患。此外,范仲淹還在蘇州興建學校,培養地方人才,開創州郡辦學之先,為北宋教育事業做出特殊貢獻。
饒州民風好斗,官吏狡詐欺壓百姓。范仲淹通過興辦學校、宣傳法令、尊尚賢達等方法教育官員與民眾,一年多時間,地方風氣有了根本性好轉。在民政方面,范仲淹興利除弊,上疏朝廷免除饒州貢茶、免除德興銀冶場貢課等,惠及當地百姓。范仲淹去世后,饒州百姓為他立祠,直到北宋后期香火亦盛,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從古至今,在饒州做過地方長官的人為數眾多,只有范仲淹得到當地百姓如此敬重與追思。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軍隊對延州(今延安)發動大規模進攻,延州知州范雍缺乏軍事韜略,致使宋軍在三川口(今延安市西北)遭到敵軍伏擊,全線崩潰。三川口戰敗,震動北宋朝野。范仲淹臨危受命,出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并主動要求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來到西北前線,展現出卓越的軍政才能,采取積極防御的戰略與靈活機動的戰術,使西夏人感到敬畏,不敢貿然進犯,維護了邊境安寧。
主持新政
范仲淹多次進京為官,被朝廷委以重任。開封是大宋京城,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云集,魚龍混雜,很難治理。范仲淹無私無畏,以其超凡魄力與能力,從容處理繁復事務;上任數月后,開封的社會風氣明顯改觀,行政管理井然有序。一時間,京城流傳起這樣的民謠:“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城無事有希文?!毕N?,是范仲淹的字。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協助宰相治理國家。當時宰相為章得象、晏殊,以循資漸進而上位。章得象居官平庸,“無所建明”;晏殊文才出眾,喜獎掖人才,但圓滑世故,明哲保身。歷史的境遇,將范仲淹推到王朝的決策中樞,使他實際上擔負起宰相的重任。
范仲淹這一年55歲,已在地方與京城為官28年,對國家局勢與民生狀況了然于胸。他深知“三冗”( 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已成為帝國難以承受之重,若不著力革新,國必衰弱,民必貧困?!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范仲淹當然要放手一搏,挽救國運與蒼生。于是,他與志同道合的大臣富弼聯手,向仁宗皇帝條陳十事: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在范仲淹主持下,“慶歷新政”大幕拉開,一系列凈化官員隊伍、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政出臺。當年年底,范仲淹選派一批精明干練的按察使去各路考察,自己坐鎮中央,每當得到按察使的報告,他就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將不稱職者的名字勾掉。富弼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一個又一個官員,婉言提醒道:“您一筆勾下去,就會有一家人在哭泣!”范仲淹堅決地說:“一家人哭,好過一路人哭。一路長官尸位素餐,一路百姓就得受難。”經過嚴格考核,一大批貪腐、碌碌無為的官員被淘汰,一批務實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狀況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開始有了起色。
由于新政觸犯權貴既得利益,那些政敵發起猛烈攻擊,指斥范仲淹等人為“朋黨”,而仁宗皇帝對“朋黨”謬論半信半疑。范仲淹和富弼為了避開嫌疑,紛紛向仁宗請求到西北前線效力。后來邊境有警,仁宗也就順水推舟,讓范仲淹到西北前線任職?!皯c歷新政”雖然無疾而終,但開啟了北宋改革先聲,極具歷史意義。
憂樂情懷
唐末五代時政局變幻,社會動蕩,士風敗壞;北宋初年,承五代舊習,士風衰弊,士大夫少有節操。趙宋立國之后,宋太祖汲取唐末軍閥割據教訓,推行“重文輕武”國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風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興衰。所以,宋代從君王到士大夫都注重士風的建構,致力于塑造知識精英的精神品格。北宋士風轉變,有過一段漫長歷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新的士風處于形成過程,到仁宗朝,這一轉變過程趨于完善。而實現士風轉變的標志性人物,無疑是范仲淹?!端问贰し吨傺蛡鳌分赋觯骸埃ǚ吨傺停┟扛屑ふ撎煜率拢瑠^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主流意識形態,天下士子都接受儒學熏陶。儒家注重個人品德的自我修養與完善,追求“修齊治平”。然而,很多士子一旦進入仕途,卻往往經不住誘惑,將圣賢的教誨置之腦后,癡迷于追逐權力、金錢與美色。而范仲淹進入仕途,無論是地方為官,還是出將入相,報國利民志向堅貞不渝。
在一生從政實踐中,范仲淹始終注重道德自我的完善,并使之升華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正是因為這種情懷與境界,范仲淹無私無畏,敢于直言,景祐三年(1036年)他因直諫而被貶,作《靈烏賦》,表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情懷與境界,范仲淹勇于任事,敢作敢為,大膽推行新政,力圖革除舊弊,不計個人得失;正是因為這種情懷與境界,范仲淹知人善任,選賢任能,在擔任宰輔期間,為朝廷舉薦了多方面人才;正是因為這種情懷與境界,范仲淹敢于擔當,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奔赴西北前線抗敵,維護國家安全。
無論在地方或朝堂,范仲淹對當時的國家、社會、民眾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終身展現出“先憂后樂”的精神品格,不僅引領了當時士風的轉變,而且被后世國人敬仰與傳承。
150550118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