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英 張朝霞 周桂芝 王建文 陳聲利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Merkel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種罕見的、惡性皮膚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表現為無癥狀、生長迅速的斑塊或結節,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的日光暴露部位,具有很高的轉移率和死亡率。MCC可與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鮑溫病、基底細胞癌等皮膚腫瘤合并發生,其中SCC是MCC最常見的合并腫瘤,尤其在日光暴露部位,MCC合并SCC的發生率高達所有MCC的34%。我們在此報道一例發生在腰背部的MCC合并原位SCC,并對既往文獻進行復習。
患者,男,65歲。因“右腰背部紅色斑塊3年,破潰伴疼痛10個月”就診。3年前,患者右腰背部無明顯誘因出現一紅色斑塊,逐漸增大,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診治。10個月前斑塊出現破潰,有觸痛。患者既往體健,否認系統疾病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系統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查體:右腰部見一5 cm×6 cm大紅色斑塊,邊界清楚,斑塊表面結痂,斑塊中央可見一硬幣大腫物,表面破潰(圖1)。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腎脂糖、凝血、血沉、C反應蛋白均未見異常。皮損組織病理示:(腰部)表皮大部分缺失、潰瘍,切片一端少許表皮,細胞排列紊亂、細胞異型,潰瘍下方見少許鱗狀細胞團塊,真皮淺深層嗜堿性小圓細胞呈條索狀或片狀致密浸潤,核分裂象易見(圖2)。免疫組化:真皮內浸潤細胞CD56陽性(圖3),CK20散在細胞胞質、核周點狀陽性(圖4),Syn散在細胞陽性,CgA散在細胞陽性,EMA部分細胞陽性,NSE、LCA、S100陰性,Ki67陽性細胞>90%,真皮淺層鱗狀細胞CKpan、EMA陽性。診斷為皮膚Merkel細胞癌合并原位鱗狀細胞癌。患者行腫瘤手術切除及植皮治療,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

圖1 右腰部見一5 cm×6 cm大紅色斑塊,邊界清楚,斑塊表面結痂,斑塊中央可見一硬幣大腫物,表面破潰

圖2 表皮大部分缺失、潰瘍,切片一端少許表皮,細胞排列紊亂、細胞異型,潰瘍下方見少許鱗狀細胞團塊,真皮淺深層嗜堿性小圓細胞呈條索狀或片狀致密浸潤,核分裂象易見(HE,2a×40;2b×200) 圖3 浸潤細胞CD56陽性(免疫組化,×40)
MCC是一種罕見的、具有高度侵襲性的原發性皮膚神經內分泌癌,好發于老年人的日光暴露部位,尤其是頭頸部,具有很高的轉移率和死亡率[1,2]。1972年由Toker首次描述,并將其稱為“皮膚小梁癌”,由于腫瘤細胞類似Merkel細胞,后被命名為Merkel細胞癌[3]。據估計,MCC的發病率為0.6/105,是黑素瘤發病率的1/50[4,5]。患者的中位年齡為76歲,只有12%的患者年齡<60歲[3]。
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Merkel細胞多瘤病毒(Merkel cell polyomavirus,MCPyV)基因組的克隆整合和(或)慢性紫外線照射介導的高頻率DNA突變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達80%的單純MCC病例中MCV陽性[3,6,7]。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免疫抑制、老年人、白種人、非黑素瘤皮膚癌病史[1,4]。電離輻射[6,8]、人乳頭瘤病毒感染[7,9]、風濕性關節炎[3]及慢性砷暴露[3,10]也可能與Merkel細胞癌的發生有關。根據是否合并MCV,MCC可分為MCV陽性的MCC和MCV陰性的MCC,前者與MCV感染相關,后者與紫外線相關的P53、RB1高頻率突變有關[3,4,11]。
MCC可與鱗狀細胞癌、鮑溫病、基底細胞癌等皮膚腫瘤伴發,其中鱗狀細胞癌是最常見的并發腫瘤,占所有Merkel細胞癌的5%~34%[2,4]。MCC合并SCC的發病機制有以下2種解釋:(1)來源于共同的多能干細胞前體(如毛囊多能干細胞);(2)對同一危險因素如紫外線輻射的共同反應[2,9,12]。與單純MCC與MCPyV的密切關系不同,在MCC/SCC病例中,MCPyV通常陰性,這意味著MCC合并腫瘤與單純MCC可能有不同的潛在發病機制[2,4-6,11]。Pulitzer等提出MCC合并SCC的發病機制可能更類似于單純SCC,顯示與紫外線相關的TP-53和RB-1突變[2,4,7]。與單純MCC相比,MCC合并SCC發病年齡更大,具有更強的侵襲性、更高的轉移率(分別為40%和77%)和更差的預后(生存期分別為54和41個月)[4-6,13]。 有文獻報道MCC/SCC可表現出與單純MCC不同的免疫表型[2]。
臨床上,通常表現為快速生長的、孤立的紫紅色斑塊、結節,一般無明顯癥狀,表面也可發生潰瘍,通常發生在日光暴露部位,尤其是頭頸部(41%~50%),其次是四肢(32%~38%)、軀干(12%~14%)。皮膚鏡下,MCC合并SCC皮損表現為上覆少量鱗屑的結節或斑塊,周圍見小的點狀血管和短的線狀不規則血管,位于中央的粉紅區域可見大直徑的樹枝狀血管[13]。皮膚鏡下觀察到的多形性血管病變可能是MCC合并SCC的一個提示[13]。
考慮到MCC的非特異性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化染色對正確診斷至關重要[3]。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真皮層藍色的小圓形或卵圓形細胞,常呈片狀、巢狀或小梁樣生長,胞漿少,有絲分裂活躍,常見單個細胞壞死和帶狀壞死。免疫組化染色常顯示CK20和神經內分泌標志物(Syn、CgA、NSE、CD56)陽性,87%~95%的MCC患者CK20呈核旁點狀陽性,TTF-1陰性,可與小細胞肺癌鑒別[2,9]。
治療及預后:本病預后差,約40%的患者出現遠處轉移,病變局限者、局部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患者的5 年生存率分別為 51% 、35%、14%[8,11,14]。MCC的死亡率為33%~46%,高于目前黑素瘤的病死率。MCC最常在診斷后2年內復發,但也有MCC合并SCC自發緩解的報道,其原因可能是活檢手術激起了自身免疫反應[15]。腫瘤擴大切除仍為一線治療,2 cm以上的腫瘤,手術切緣至少距腫瘤邊緣2 cm,并做前哨淋巴結活檢,以便對腫瘤進行分期。鑒于Merkel細胞癌對放療敏感,放療是術后輔助治療手段,尤其是對高危患者,放療也可用于姑息性及復發患者的治療。對于晚期或難治性MCC,化療可作為治療選擇,雖然應答率尚可,但應答時間短暫,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僅為3個月。近年來,靶向PD1-PDL1途徑的檢查點免疫治療顯示了持久的高應答率,對MCV陽性或陰性患者均有反應,無進展生存期長達1年,被作為晚期MCC患者的一線治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