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欣
模仿在兒童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上,特別是在兒童的動作、語言、繪畫、技能以及行為上影響到孩子的各項發展。小班幼兒有其年齡的特殊性,模仿行為較中、大班幼兒更為突出,另外,幼兒園是小班幼兒初步踏入與同伴交往、共同學習的“游樂園”,因此在幼兒園中,小班幼兒模仿行為是需要密切關注的。
一、影響幼兒模仿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兒個體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具體如下:
(一)內部因素
1.對模仿對象的喜愛和敬佩
當兒童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隨著心理的發展變化,會不斷萌發模仿周圍成人的愿望,學著大人那樣生活﹑做事。通過觀察發現小班幼兒最喜歡的區域活動是“過家家”,小班幼兒會爭著去玩,在扮演過家家中,要求扮演爸爸媽媽的居多,幼兒學父母照顧娃娃有模有樣。角色游戲正是兒童模仿,練習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時機。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其實,這就是非語言教育的魅力,有時候,只要身體力行,就能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2.盲目的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就是指個人在別人的影響或社會團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已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即個人服從于群體的意見。同齡的小伙伴隨著相互間的接觸、玩耍、交往,逐漸地依照相近的愛好,情趣、個性形成小群體。例如,我們班的“帥帥”小朋友,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同時我觀察他也是一個模仿能力很強的幼兒,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他可以通過觀察,快速的做出反應模仿其他幼兒,并融入其他幼兒的游戲中,與之合群,但他無法分辨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一味的盲目模仿。
3.對新生事物的好奇感和新鮮感
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對許多事情都還比較陌生,好奇、有趣的事物能引起小班幼兒的模仿興趣。例如,教師的繪本中的人物會非常吸引小班幼兒;小班幼兒在自由靈活的游戲活動中如果沒有教師的管理會頻繁地換活動內容;玩滑滑梯時,小班幼兒看到有的小朋友頭朝下滑覺得有趣,于是也模仿他們的行為,那是因為他們覺得這種滑法與眾不同,感覺特別好玩,特別新鮮。
4.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小班幼兒雖然心理還不成熟,但是在精神上仍尋求著自我滿足,在幼兒園中教師一開始就做好了引導幼兒用鼓勵的句子來鼓勵幼兒好的言行,比如說,“哇,你真棒!天哪,你真厲害!"它能夠讓幼兒在精神上有一種自我的滿足感,使幼兒愿意,樂意模仿積極的行為。
(二)外部因素
1.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確定
模仿是一種學習,學習的內容要符合小班幼兒的發展目標,幼兒園教育目標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教育活動預期獲得的某種效果.教育目標越明確,教育活動過程就越科學,效果就越理想,也就越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2.教師有意識的指導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教師是小班幼兒在剛人園時最先接觸的成人,也是與小班幼兒接觸時間較長的人,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為小班幼兒所模仿。例如,幼兒通過觀察教師的行為舉止,回家讓爸爸媽媽做小朋友,自己來做教師,教育爸媽吃飯前要洗手,隨手關燈等等。
二、根據上述因素分析,可以得知,幼兒教育是一種模仿教育,處在學習期的幼兒,好奇心強,模仿力強,可塑性高。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不能較好的明辨是非。模仿行為帶給他們的往往雙重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對幼兒的模仿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除了受自身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還受家庭、幼兒園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幼兒模仿行為的培養要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避免盲目的模仿,需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的模仿帶有很強的盲目性,由于他們年級尚小,心智發育不完善,辨別是非的能力弱,往往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去模仿,因此要引導他們明確該模仿什么,追求什么。留心觀察幼兒,在幼兒出現行為問題時,及時引導,并指出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一定要讓幼兒明白不良行為的危害。
(二)凈化幼兒的成長壞境,關注幼兒的模仿行為
幼兒所生活的環境,對幼兒的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幼兒,他會通過模仿,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活與挫折,與他人相處。作為家長、教師是幼兒成長的風向標,更是幼兒的引路人。因此,只有家長和老師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凈化幼兒的成長環境,才會降低,改正幼兒的不適宜的行為。
(三)樹立模仿榜樣,引導幼兒進行模仿
1.以身作則,做幼兒的榜樣。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舉止,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是家長和教師給予幼兒的最好的教育。但是人無完人,家長和教師同樣也會犯錯,敢于承認錯誤,及時改正,也是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以平等,尊重,真誠的姿態面對幼兒。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多鼓勵幼兒發展自己的興趣,保持他們的個性。
2.引導幼兒做同伴的榜樣。幼兒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它決定了幼兒在學校生活的快樂與否,相對于家長和教師的認可是同等重要的。若幼兒保持爭當榜樣的作風,同樣也有助于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建立。
(四)組織教育活動進行思想教育
一個班級常規好,能給孩子一個井然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不斷的進步。皮亞杰指出,3歲左右的幼兒在道德發展的過程中正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常常按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事物,外界準則對他們來說還缺乏約束力。因此,可以通過組織教育活動對小班幼兒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根據小班幼兒模仿行為的起因以及特點,設計合理的活動教案,強化小班幼兒的有益模仿,對其模仿行為上產生好的影響,進行有效的強化。
(五)自由活動中
在自由活動當中,幼兒的模仿行為好壞參半,并能夠容易觀察得到。而小班幼兒辨別好壞的能力卻比較弱,他們喜歡模仿較凸顯的行為,因此,在自由活動過程中可能會模仿些不好的行為。所以幼兒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行為,加以指導,引導幼兒加強對有益的行為的模仿,抵制無益尤其是有害的行為。如小班幼兒在受到幫助后說“謝謝”,教師對這一行為加以褒獎,鼓勵幼兒模仿,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
除了加強幼兒的有益模仿之外,對幼兒的消極模仿幼兒教師也要關注。一旦發現幼兒的有害行為要即時提出,加以指導改正,避免其他幼兒對不利的行為進行模仿。
27565005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