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進行,幼兒園教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游戲,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實現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目的。本文通過闡述游戲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策略,希望對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游戲;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
引言
幼兒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重,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這個特點,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這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并且要多加思考,針對游戲中的一些現象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自己努力獲得答案,或者求助于其他同學和教師,最終解決問題。以此增強幼兒的探索能力,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育,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1.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在游戲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對游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也有利于培養幼兒培養幼兒學習品質。幼兒園游戲包含多個學科領域和各種生活實際,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領域,進行指導性教學,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實現幼兒探索能力的提高,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例如,在具體的游戲中,教師可以選擇游戲教學法,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進行游戲的探索,提高幼兒對游戲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從游戲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意識,達到游戲教學的效果,培養幼兒學習品質。
2.教師應與幼兒和睦相處,并建立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
幼兒園教師要與幼兒和平相處,并建立和諧的關系,這是確保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先決條件。幼兒的內心世界通常相對簡單,只要教師能用心照看每個幼兒,對幼兒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幼兒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幼兒就會敞開心扉,與教師和睦相處。在利用游戲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力利用微笑、點頭等方式與幼兒們保持親近,獲得他們的信任并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如果遇到一學習格內向的幼兒,教師應該及時照顧他,并讓其他幼兒主動與其交談和聊天,并逐漸拉近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游戲的過程中,應該給與幼兒精心的照顧和純潔的友誼,以形成氛圍。
3.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培養幼兒學習品質
想象力是思考的火花。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尋找答案并根據所學到的知識得出結論。在這里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尤為重要。例如對幼兒進行浮力教學,船只是否能夠載無數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實驗,將一個塑料盤子放在水中,模擬船只浮在水面上,然后通過往上加石頭的方式,看盤子是否會沉沒。讓幼兒想一想,加了很多的石頭后,盤子是否還會漂浮在水面上。教師再以實驗的方式,得出船只會沉沒的結論。以此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這對于培養幼兒學習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無法現場模擬的問題,可以選擇生活中類似的替代品,通過實驗的方式,得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幼兒對于游戲的認知,達到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目的[1]。
4.鼓勵幼兒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
游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從而鼓勵他們積極尋求答案,培養學習品質。比如在教幼兒認識磁鐵的游戲中,在一個玩具中放入一個磁鐵,另一個玩具放入另一塊磁鐵。通過兩個玩具的吸引和排斥,讓幼兒找出其中的原因,發現其中的奧秘。然后教師在這個游戲中,可以運用游戲,展現同性磁鐵相斥、異性磁鐵相吸的有趣視頻,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使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得出兩個玩具中各有一塊磁鐵,是磁鐵之間吸引和排斥而帶動兩個玩具吸引和排斥,從而解決這個問題,進而培養學習品質。幼兒在游戲實踐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為培養學習品質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5.鼓勵幼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習品質
在對幼兒進行游戲教學時,幼兒通常會在游戲上遇到困難。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遇到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并幫助幼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上邊那個游戲,在拆解玩具時,由于不知道具體的安裝過程,幼兒無法有效拆解玩具。教師要有效利用游戲,展示玩具的內部結構和組成,針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講解,讓幼兒發現玩具拼裝的規律,從而找到拆解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拆解幫助幼兒解決問題。這種游戲的教學可使幼兒學會在遇到困難時積極觀察和探索,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2]。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改革,教師要將培養幼兒學習品質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采取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與幼兒和睦相處,并建立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培養幼兒學習品質、鼓勵幼兒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鼓勵幼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等措施,有效培養幼兒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劉佩佩.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5(34):108-114.
[2]彭海蕾,馬富成.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9):119-121
280350052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