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歆
摘要:工業4.0時代開辟了資源、信息、物品和人通過數字化進行的互聯互通,服裝生產由制造向先進制造業轉變,需要大量生產一線的懂專業技術、會管理、適應當代服裝行業線上線下結合運作模式、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人才,以及更多全方位發展的生產管理、設計研發、技術升級、產業鏈管理、貿易流通等多方面的跨界高技能、復合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一、服裝行業人才供給情況現狀
“基礎服裝產能過剩和時尚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主要現狀和長期的困惑。而現有的服裝從業人員普遍素質較低,難以符合行業發展要求。高職服裝專業承擔人才培養的重任,但是一直以來輸送的人才距企業有一定的差距是不爭的現實。一方面畢業生難以承擔技術崗位工作,難以接受從基層開始的客觀現實逐漸轉行,另一方面企業難以吸收優質的、穩定的就業者,行業的后備力量薄弱,斷層現象突出,特別是升級換代階段的高素質、高技能技術人才,嚴重制約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服裝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在國家實施“中國智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背景下,服裝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進入數字化產業轉型升級階段,品牌戰略意識不斷增強,服裝生產、產品運營和終端的智能化發展態勢日趨明顯。大數據、云技術、物聯網的發展對服裝企業大轉型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推廣智能制造,加快推進服裝產業向時尚產業轉型,締造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消費價值,給產業的發展再上臺階奠定了新的高度、更多的機會和挑戰。
服裝行業工作復雜程度的提升,使勞動力競爭優勢從數量向質量轉變,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高級技術人才培養尤為重要,這也是行業發展最具平衡力與可持續發展力的新動能來源的表現。
三、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方法
服裝行業是典型的技術服務型行業,需要一定實踐技能水平,專業綜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個技術人員的打磨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同時技術骨干的成長更需要不斷的充實,完善和自我賦能,不斷提高。
(一)建設總體思路
在國際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趨勢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改進服裝從業人員的素質能力是當務之急基于服裝行業當代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全面化、復合型要求進行定位,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建立“學校---行業—企業”一體化開放式辦學模式,確定了以產品為主線,對應生產鏈條、服務產業集群和創新創業特色工作室“三路并進”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思路,校企合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對接,專業群建設與產業需求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時效性,更好的為區域經濟服務。
(二)建設具體步驟
1、順應行業變革,明確建設目標:
以助力現代化企業信息化、多方位、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為目標,深化校企合作,對接產業鏈,建設多功能的實訓基地,多開展領域項目合作,構建以能力為核心,以就業為引領,以職業為發展的教學體系,組織實施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就業能力。
2、符合時代特征,打造現代化的實訓基地
升級改造現代化生產環境,按照生產功能劃分實訓基地作業區域,引進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如自動化裁床、切割機、模板機、繡花機,更新企業使用的相關信息化生產環節軟件,如服裝行業領先的3D試衣軟件、毛衫工藝軟件、圖文設計軟件、電腦繡花圖案設計、3D人體掃描系統、跟單軟件、陳列設計仿真教學系統,并使用工藝多媒體錄播等系統軟件,改善傳統實訓、制作環節的學習難、指導難的情況。
3、對接崗位工作群,架構課程體系
服裝行業是設計、制版、工藝、跟單、服裝材料、質量檢驗、服裝貿易等眾多領域的集合體,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一定的專項能力,但是缺少整體工作領域的應用和深入。現代化智能化設備和教學軟件,改善教學實訓環境,完善教學實訓功能;還應該發揮專業群優勢,整合校內資源,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開展內循環項目教學,不斷豐富完善專業技能,通過企業項目應用現代化軟件和數字化資源,廣泛實施線上線下教學,以項目為引導,架構課程間的關聯,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4、對接生產流程,開展實訓項目
充分發揮企業的引領作用,以企業需求和標準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和項目鍛煉,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將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有機的進行結合,培養專業能力+職業素養,使學生感受企業的生產環境和專業涵蓋范圍,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和職業規范,具備面輔料管理、裁斷、樣板設計與管理、工藝設計、樣衣制作跟單、質檢、生產管理、流水作業等不同崗位的職業能力。依托合作企業的頂崗實習、輪崗實習,真正做到人才的“無縫培養”。
5、緊密結合企業,開展多元化育人
建立穩定的、技術過硬的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開展多領域的校企合作。雙導師進課堂引進企業技術工藝和方法,訂單班、定制班、和現代學徒制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積極開展“校中廠”、“廠中校”多元化人才培養,廣泛進行技能培訓、專業講座、師資培訓、社會培訓、創新創業項目實施、職業技能競賽,實現文化育人、就業能力協同發展,并以此加強與社會的關聯,提高影響力,得到更多的企業資源和合作空間。
6、遵循教育規律,開啟個性化人才培養
在教學管理運行中,真正做到工學結合,保證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行業發展的同步性,滿足行業不斷進步發展的需要,根據不同崗位培養初始能力,兼顧個體因素,進行興趣特長與個體協調相長形成有效的從產品設計、制造到應用層面的高、中、初級梯次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滿足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的需要。
實訓基地的建設與教學改革,專業人才的培養,其落腳點在于產教融合,充分利用行業、企業、協會資源優勢,進行聯合育人,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引進企業生產形式和先進技術與管理,開展校企全程一站式聯合育人,應用智能化設備組織開展專項教學、模塊教學、任務教學、生產教學,提升實踐技能,通過拓展活動選拔優質人才,適應企業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優質高效的為地方經濟服務。
162150170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