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摘要:隨著中高職教育專本碩成才通道開啟,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基礎,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中職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將緊密圍繞產業,高效培養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為“鄉村振興”服務。
關鍵詞:調研、目的、產業情況、政策、建設思路
為了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職教人的我們,如何實現“大有作為”,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為此,學校組織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教師通過對大英縣和成渝經濟圈內17余家汽車制造企業和汽修4s店調研。
一、調研完成預定目的
通過調研,掌握汽車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了解專業與產業(鏈)的對應性,了解就業崗位(群)、崗位從業人員結構、了解本專業相關崗位職業能力結構及工作流程,為專業定位、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二、所在地區重點發展產業情況
隨著汽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8年遂寧汽車產業聯盟的成立,有效推動汽車產業優化升級;2018年遂寧市第七屆六次全會上,市委出臺的《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的決定》指出:加大“配套引進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力度,加快遂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2020年,江淮汽車實現年產值25.6億元,同比增長18.5%,形成了以江淮汽車為龍頭,40余家汽車配套企業的汽車產業集群。為本專業發展提供良好機遇。
三、地方政府已有政策支持
《遂寧市汽車產業(2013-2020)發展規劃》,規劃了30平方公里汽車產業專業園區。打造集“整車生產、車輛展銷、汽車配件展銷、汽車用品展銷、汽車美容裝潢、汽車保養維修、二手車交易”等的一條完整的為一體的產業鏈,為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
2014年,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是成為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大英縣人民政府配套資金90萬元;2019年,省示范(特色)專業建設,大英縣人民政府配套資金200萬元。總計投入290萬元,升級了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建設,提升了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競爭力。
四、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優勢特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特色與優勢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開設于2009年,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重點建設專業,、省示范(特色)專業和首批1+X證書試點專業。
1.人才培養質量顯著:近三年累計為行業企業培養500余人優秀畢業生,為高職院校輸送270人,學生雙證書獲取率97.6%。
2.課程建設成效明顯:校企合作形成了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和“訂單式”的課程體系,開發《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系統檢測維修》等2門課程,已出版。
3.師資實力雄厚:現有專業教師29人,其中兼職教師8人;專業帶頭人2人、專業骨干教師7人、“雙師型”教師24人;教師公開發表論文14篇。
4.基地設備齊全,以成渝毗鄰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為依托,初步建成成渝區域內集政企社培訓考核為一體的實訓中心,能同時滿足政企社300余人培訓。
5.中高職貫通暢通:與四川交職院等3家院校開展了“3+2”、“3+3”、“5+0”中高職貫通教育。
(三)機遇與挑戰
機遇:遂寧市“5+2+1”遂寧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和遂寧市形成了以江淮汽車為龍頭,40余家汽車配套企業的汽車產業集群。為本專業發展提供良好機遇。
挑戰: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未能完全匹配;專業數字化能力較為薄弱,設備更新緩慢,有待投入改造。
五、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建設思路
(一)專業與產業(鏈)的對應性
響應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在四川省“5+1”與遂寧市“5+2+1”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下,到2020年,遂寧市形成以江淮汽車為龍頭,40余家汽車配套企業的汽車產業集群,專業與汽車產業同頻共振,為企業培養“三高”(高技術、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實現學校、園區、企業、學生四方共贏。
(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堅持黨的職業教育方針,貫徹課程思政理念,落實立德樹人,面向汽車產業等企業,培養從事汽車維修、維護、檢測、銷售及保險理賠等工作崗位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高”人才;對接高職院校,為汽車類專業輸送合格學生。
(四)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1.依托成渝毗鄰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對接成渝汽車產業集群,建成新能源與智能汽車專業群,提升專業(群)核心競爭力。
2.按照汽車產業集群“中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格,將立德樹人、產教融合、“雙元”育人貫穿于整個育人過程,創新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升華現代學徒制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加強中高職貫通教育,形成具有農村中職校育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3.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為核心,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以校企合作崗位實踐為主要培養形式,校、企、園(區)三方聯動,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以“1+X”評價組織培訓為抓手,建立證書培訓和考核隊伍。
4.以服務于課程教學為建設目標,對現有校內基礎實訓室(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滿足專業(群)內涵發展的需求。分別以學校和企業為主,校企共建共享校內實訓生產性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系統。
5.以“三標考核”為評價系統建設思路,從企業、1+X評價組織、學校“三個維度”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全方位評價。建立具有激勵作用的評價機制。
6.以校企合作和院校合作為工作切入點,共享合作院校和企業的國際資源,積極推進國際院校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企業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資源,擴大專業的影響力。
13345017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