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吳軍
有一次,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和幾個朋友到一個富商家里參加晚宴。
晚宴結束后,富商讓人端上來一盤蘋果,他微笑著說:“作為晚宴之后的余興,我想考一考諸位的眼力。這些蘋果中有一個是用蠟做成的假蘋果,在座的哪一位能夠把它找出來?”
約瑟夫和他的朋友都好奇地湊到大盤子前,仔細觀看了很長時間,卻都無法分辨出來。
這時,站立在一旁的富商的女兒笑了起來,她指著那個假蘋果說:“這個蘋果是假的,其余的蘋果都是真的。”約瑟夫拿起那個蘋果,果然分量非常輕,仔細一看,確實是用蠟做成的。
約瑟夫問她:“請問小姐,你是怎么辨別出來的?”
富商的女兒說:“非常簡單,凡是真的蘋果總是會有點瘢痕或毛病,而那個假的蘋果卻是十全十美,沒有一點瑕疵。”
約瑟夫感慨地對她說:“的確如此。小姐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凡是真的東西都會有一些瑕疵和毛病,而假的東西往往會做得完美無缺,毫無瑕疵。人們常說‘無疵不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