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澤厚
人對世界的征服和琳瑯滿目的對象,表現在具體形象、圖景和意境上,則是力量、運動和速度,它們構成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
你看那刺秦王的圖景,你看那車馬戰斗的情節,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畫中的人神動物的行進行列……這里統統沒有細節,沒有修飾,沒有個性表達,也沒有主觀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張的形體姿態,是手舞足蹈的大動作,是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這是一種粗線條粗輪廓的圖景形象,然而整個漢代藝術生命也就在這里。
在漢代藝術中,運動、力量、“氣勢”就是它的本質。這種“氣勢”甚至經常表現為速度感。而所謂速度感,不正是以動蕩而流逝的瞬間狀態集中表現著運動加力量嗎?也正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貌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輪廓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漢代藝術形象看來是那樣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長短不合比例,但這一切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上述運動、力量、“氣勢”的美。
形象如此,構圖亦然。漢代藝術還不懂后代講求的以虛當實、計白當黑之類的規律,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畫面塞得滿滿的,幾乎不留空白。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卻給予人們以后代空靈精致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樸實的意境。它是因為氣勢與古拙的結合,充滿了整體性的運動、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風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藝術中個人情感的浪漫抒發(如盛唐草書的氣勢美)。當時民間藝術與文人藝術尚未分化,從畫像石到漢樂府,從壁畫到工藝,從泥俑到隸書,漢代藝術呈現出來的毋寧更多是整體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