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偉

一位高中地理老師,循著蛛絲馬跡的線索,找到一座藏身在村里的北宋、金代古寺。讓人疑惑的是,一座如此顯眼的古建,十多年前在文物調查中就已登記在冊,但真實年代和身份為何至今才被發現?
這座寺廟名為圓融寺,位于山西晉城下轄高平市的神農鎮中村,已有800 歲以上的高齡。1949年后,圓融寺后殿養過豬,門殿用作倉庫。2021 年9 月13 日,晉城市澤州一中高中地理老師張建軍跟朋友開車抵達中村,找到了荒廢已久的圓融寺。他一眼就認出了門殿梁架斗拱中的金代風格,再仔細看,一些構件還有清晰的宋代特征。當天,他把圖片發送給高平市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長李琳。李琳轉手將消息告訴了北京大學古建專家徐怡濤。徐怡濤與同事、學生驅車直奔晉城,鑒定、測繪旋即展開。
在中國,金代及金代以前木結構古建,全國現存僅有200 余座。圓融寺并非被遺落在文物戶籍之外。門殿的山墻上,貼著“高平市不可移動文物”的鐵牌,但牌子上的名字卻是“中村春秋樓”。這個“中村春秋樓”指的是圓融寺里的東朵殿,為清代風格。而更為古老的門殿卻被普查員忽略了。
2007 年至2011 年,中國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李琳說,當時普查員來過圓融寺,但這個名字已經沒人知道,便以清代改建的配殿“春秋樓”為名登記。
圓融寺被埋沒,與其所在的地區息息相關。高平市古建密度之大,全國罕見,不可移動文物目前有1574 處登記在冊。因而文物普查格外艱難。十多年前進行“三普”調查時,“文物部門專業人才缺乏,好多人都不認識古建?!崩盍照f,有時普查員看到早期建筑都“不敢寫”,因為當時文保力量欠缺,被人知道珍貴反而會招來木構件盜賊。
北大團隊判斷,圓融寺門殿應始建于北宋中后期,金代中后期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檐下斗拱被全部更換,但保留了部分宋代構架。明清重修時,全面更換了屋頂瓦作,屋頂形式也由繁復的歇山式改為比較簡單的懸山式。圓融寺里保存的三塊石碑都明確刻著圓融寺的名字,在“三普”時卻被普查員漏掉了。其中一塊1911 年立的石碑提到,“中統三年(1262 年)”已有關于圓融寺的記載?!爸薪y”是元代建立之前大蒙古國的年號。
2021 年11 月,山西省文物局來考察、測繪過以后,圓融寺的保護旋即提上議程,但啟動修繕尚待時日?!靶薰沤ǎ畲蟮倪壿嬍潜4嫠臍v史價值?!毙焘鶟f,比如說圓融寺,主體改建于金代,卻有北宋遺風,“如果全部按金代去修,不就把價值修低了嗎?”
他見過太多“破壞性修復”。表面煥然一新的文物,其實面目全非。對于圓融寺,他希望能成為一個研究性修繕的案例,宜緩不宜急。
北宋崇壽寺被民間人士“修壞”,至今讓張建軍耿耿于懷。20 世紀90 年代,不知從哪來了一群人開始修廟,他們嫌棄灰撲撲的青瓦不上檔次,換成了琉璃瓦。又在梁枋畫上鮮艷的彩畫,而明清遺留的舊彩繪被全部抹去,從此了無痕跡。
在這次發現中,依賴民間、官方、學界形成的由私人關系聯結而成的小網絡,信息在其中迅速傳遞、推進。這些民間人士,逐漸成長為山西文物保護中一支力量,已經有好幾件值得稱道的成績。當地一群文物愛好者建了一個微信群,叫“上黨營造社”。2017 年,群友張波往群里扔進一則新聞,說高平北詩鎮正在搞街道改造,那里有座元代民居門樓可能保不住。張建軍等人立馬發朋友圈呼吁,當晚,事情就受到上級文物部門關注。全國“三普”結束后,張建軍找來一本晉城“三普”圖錄偶爾翻看,竟發現好幾處斷代錯誤。他反映之后,其中幾處后來被評為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