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浩妃,林 田
分娩體驗(Childbirth experience)是產婦對其所經歷的分娩過程一種復雜、多維、主觀的評價,不僅針對分娩結局,也包括分娩過程中對周圍的人和事進行的生理和認知層面的感知和互動[1]。其作為一種手段,可以了解產婦心理,對其進行評估,有助于提高產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早產產婦與早產兒生活質量,也有助于優化護理程序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目前,使用CiteSpace軟件知識圖譜分析學科熱點等已在護理學方面有所應用[2-4]。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知識可視化分析有助于探索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5]。因此,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運用CiteSpace 5.8.R3軟件分析國外分娩體驗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前沿,以期為國內開展分娩體驗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數據來源 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了來自生物科學等各領域具有核心影響力的權威期刊,收錄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外學科前沿發展態勢[6]。本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選擇主題字段智能檢索,檢索式:(Puerpera OR Primipara OR Multipara)And(Birth experience OR Childbirth feeling OR Delivery of care OR Experience),文獻類型限定為“Articles OR Review Articles”,語種限定為“English”,檢索時間限定為“2000-01-01至2020-12-31”檢索記錄共376條。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采用CiteSpace5.8.R3進行數據分析,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使用JAVA語言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它適用于多元、分時、動態的復雜網絡分析,成為近年來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信息可視化軟件[7]。本研究納入文獻Time Slicing為2000—2020年,Year Per Slice為1年,Pruning選項勾選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余選項均為默認值。
2.1 文獻數量分布 由圖1可知,近20年來,分娩體驗領域整體呈穩步增長狀態,說明該領域是當今學者的研究熱點。依據曲線的走勢,可以將分娩體驗的核心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起步階段(2000—2002年)、低緩階段(2006—2008年)、發展階段(2017—2020年)。而2017—2019年文章數量激增,可能是因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產時管理改進分娩體驗的指南,并且提出決定女性對分娩體驗滿意程度的4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個人期望、支持鼓勵程度、醫患關系的質量和決策制定中的病人參與[8]。

圖1 分娩體驗領域相關文獻數量分布
2.2 學科分類 由分娩體驗領域學科方向知識圖譜分析可知,分娩體驗研究領域共涉及56個研究方向,其中發文量>30篇的有5個學科,文獻量位居首位的學科是產科學&婦科學(Obstetrics & Gynecology),發文量156篇;其余是護理學(Nursing),發文100篇;公共環境&職業衛生(Public,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發文44篇;兒科學(Pediatrics),發文42篇;普通內科(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Medicine,general& Internal)發文69篇。
2.3 合作知識圖譜 對分娩體驗英文文獻自2000年—2020年進行合作網絡圖譜分析,在CiteSpace參數設置時間跨度設定為“2000—2020”,時間切片跨度選擇1年,節點類型選擇“國家”,點擊“GO”,生成了96個節點,165條連線。由表1可見,美國發文量60篇,居首位;中國33篇,排第2名;瑞典32篇,排第3名;日本28篇,排第4名;英國25篇,排第5名。從表1可見,美國的合作中心度為 0.32 最高。圖 2中的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連線也最多,綜合來看美國與各個國家均有廣泛的合作。而我國雖然發文量排第2位,但中介中心性僅為0.03,說明了我國同其他國家的合作較少,未來在分娩體驗領域中需要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在作者方面,發文最多的是EMI MORI、KUNIE MAEHARA、YAP SENG CHONG、HIROKO IWATA、HONGGU HE、AKIKO SAKAJO,發文量各為8篇,而且其首次發文量全在2014年。

表1 國家發文量

圖2 國家合作關系
2.4 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 以關鍵詞為網絡節點構建關鍵詞聚類圖譜[9]分析顯示,出現頻次≥30次的關鍵詞共10組,頻次≥50次的關鍵詞有5組(見表2);研究聚焦于以下3個方面:①研究人群為妊娠期婦女;②分娩體驗及護理;③分娩的危險因素。由于關鍵詞較多,為了提高研究領域的精確度,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的關鍵詞聚類這一功能,將聯系緊密的關鍵詞進行匯總形成聚類,得到圖3所示的關鍵詞聚類圖譜。CiteSpace依據網絡結構和聚類的清晰度,提供了聚類模塊值(Q值,即Modularity)和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即Silhouette)2個指標,一般認為Q值>0.3就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S值>0.5認為聚類合理,S值>0.7意味著聚類結果是令人信服的[10]。圖3左上角的數據顯示Q值=0.748 9,S值=0.906 1,因此該聚類圖譜的聚類結構十分顯著,且結果令人信服。

表2 出現頻次≥30次的關鍵詞

圖3 關鍵詞聚類圖譜
2.5 關鍵詞探測 突現詞是從大量的主題詞中探測出來,根據詞頻的變動趨勢,來確定某一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分娩體驗領域突變詞分析可知,選取了前7個突變強度高的關鍵詞,依次為持續時間(duration)、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管理(management)、支持者/同伴(cohort)、恐懼(fear)、患病率(prevalence)、產后(postpartum),見圖4。根據時間維度上的解讀,持續時間(duration)為突現周期、時區最長的一個關鍵詞,整體跨度為4年,管理(management)持續時間較短。而恐懼(fear)、患病率(prevalence)、產后(postpartum)這3個關鍵詞在2020年以后持續存在,說明具有連續突發性,有能力在未來繼續成為前沿的研究熱點,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產后心理護理、管理以及患病率上,所以社會與醫療衛生機構應重視產后心理護理對女性的影響,并給予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圖4 分娩體驗領域關鍵詞爆發點圖
3.1 發文量 本研究利用可視化軟件,探討2000年—2020年分娩體驗領域的研究熱點,且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發表的論文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該研究學科的發展程度及研究水平[11],從圖1每年的發文數量看,產婦的分娩體驗領域文獻整體是增加的,由此可見分娩體驗已逐漸引起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與關注。而美國作為此研究領域發文量的大國,共發文60篇,這可能與美國的科研實力與社會經濟能力有關。再者是此研究領域相較于其他的研究領域來說,還處于摸索狀態、進行前期的探索,后期可能需要相關研究學者進行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工作,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促進相關領域的發展。
3.2 國家、學科分析 從國家之間的合作程度來看,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對分娩體驗的研究都在本國內獨立進行,一些發達國家保持了與其他國家一定的合作頻率,如美國,國家、地區以及機構之間的合作已成為主流。 在所有包含文獻的地區中,澳大利亞從2000年就已開始進行分娩體驗的研究,推測與澳大利亞護理事業發展較早、較快有關。中國對此領域發展較晚,知網數據庫檢索最早此類文獻于2008年發表[12],應提高對產婦分娩體驗領域的重視程度。從上述結果可見,產科學&婦科學、護理學等相關研究的發文量最大,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3.3 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簡潔。在分析過程中經常使用常用的關鍵詞來識別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本研究頻次高的關鍵詞為“women、pregnancy、risk”。有研究表明,產婦最害怕的是會陰側切,其次是疼痛以及自己處于無法控制的局面,而疼痛是導致分娩不滿意的重要原因之一[13]。分娩時劇烈的疼痛使腎上腺素產生增多,甚至使產婦產生長期的情緒障礙,干擾分娩的進程且不易控制。醫師需要識別產前心理干預的高危女性,進行早期的干預,減少產婦后期的心理問題[14]。而且與未生育婦女相比,經產婦患乳腺癌的風險比在產后5年達到高峰[15]。另外,高突變關鍵詞中恐懼(fear)是持續了20年還在突變的節點,因文獻截止時間為2020年,因此暫時認為這個節點突變結束時間為2020年,可以從這個方面研究分娩體驗領域的影響。且分娩恐懼是孕產婦在分娩時對分娩應激以及對分娩過程中事件未知的恐懼[16]。Khwepeya[17]調查了孕婦以及產后婦女的恐懼程度,研究表明相對于產后婦女而言,孕婦更容易經歷高度恐懼。所以,醫護人員應在分娩前引導孕婦建立一個積極的分娩期望,鼓勵其參與到分娩的各項決策中,使產婦能夠擁有一個接近分娩期望的分娩體驗[18]。而突出強度最高的詞是支持者/同伴(cohort)為4.32,產婦在經歷分娩的過程中,除了來自親人的社會支持外,來自專業人員的支持對于分娩體驗滿意度也有重要的影響,如產科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支持和同情。產婦感覺自己得到尊重,有助于積極分娩體驗,可能會改善婦女和嬰兒的結局[19]。
本研究應用CiteSpace文獻可視化軟件對376篇近20年分娩體驗領域的研究文獻的發展趨勢、學科及熱點等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國內外對于分娩體驗領域相關研究并不多,發文量也未出現大幅度增長,整體文獻量較少,說明此研究領域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目前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在進行國家、機構、作者合作網絡分析時發現各個國家科研聯系并不緊密。此外,本文數據庫只選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2000年—2020年的文獻進行分析,涵蓋范圍不廣,研究結果局限,今后可擴大數據采集范圍,利用多個數據庫,進一步對分娩體領域的研究熱點、主題及分布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