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敬
(青島市中心血站,山東青島 266071)
一個城市內不得重復設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而醫療機構的設置沒有此類限制,故全國血站的數量比醫院的數量要少很多[1]。截止2018 年12 月,全國共設置血液中心32 個,中心血站321 個[2]。
由于血站醫學工程師的數量較醫院而言比較缺乏,個別血站甚至沒有配備醫學工程師,人才的缺乏導致血站設備管理方面的論文較少,血站專業設備維修管理的論文更少。以青島血站專業設備10 年的維修情況為參照(其中包括重大活動期間和疫情期間應急設備保障應對策略),將2011-2020 年采供血設備的維修情況,按年份、科室和月份進行分類統計,并找出變化原因。血站14 個業務科室,占比最高的是檢驗科,其次是獻血服務科,再次是供血科和成分科。維修比例最高的月份是6月和7 月,其次是11 月。探討采供血機構專業設備維修管理的特點,為采供血相關設備維修管理提供數據支持[3]。
青島市中心血站2011—2020 年采供血設備維修情況,主要包括全自動酶標儀(又稱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全自動加樣系統、冰箱(含冰柜)、采血稱、全自動成分分離機、電子血壓計、冷庫、離心機、酶標儀、熱合機、生化分析儀(含初篩用)、血型儀、血細胞計數儀等[4]。
為了既能反映科室維修情況,又能反映季節維修情況[5];既能反應年度維修情況,又能反應設備用途維修情況,將統計數據按照年份、科室、月份和用途進行統計分析。
將采供血設備的維修情況,按照年份、科室、月份和用途的順序,將維修情況的信息進行匯總,利用Excel 和IBM SPSS Statistics 19做統計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根據各科室業務開展需求,專業設備主要分布在14 個科室和部門:供血科、獻血服務科、輸血醫學研究所、成分科、檢驗科、質量管理科、即墨獻血服務部、膠州獻血服務部、黃島獻血服務部、開發區獻血服務部、平度獻血服務部、萊西獻血服務部、總務科[6]。配備的設備主要有血液儲存和運輸設備、血液采集設備、血液檢驗設備、血液成分制備設備、試劑儲存設備、消毒供應設備和血液輻照儀等[7]。
血站關鍵設備相對集中在血液檢測、血液采集、成分血的采集和分離、血液輻照、血液貯存等關鍵環節[8]。設備能否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血液質量至關重要[9]。因此,上述關鍵環節的設備是設備運行維護的重點,也是血站醫療設備維修花費較多的地方。
2011—2020 年各科室維修費用占比情況如圖1 所示。從圖1 可以看出,專業設備維修費主要花在檢驗科,其次是獻血服務科,再次是成分科和供血科。這也是和血站的主業相吻合的。目前,檢驗設備主要有全自動加樣器、全自動酶標儀、血型儀、生化分析儀等,這些檢驗設備是保證輸血質量安全的關鍵設備[10]。檢驗設備的精度直接影響檢驗結果。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9 版)規定除梅毒螺旋體感染標志物采用2 個不同生產廠家的血清學檢測試劑進行外[11],其余HIV、HBV 和HCV 感染標志物應至少采用核酸和血清學試劑進行一次,ALT 采用速率法(濕化學法)進行一次檢測[12]。因此,醫療設備必須時刻保持在最優狀態,不能“帶病”上崗。

圖1 2011—2020 年各科室維修費占比情況
2011—2020 年維修使用情況如圖2 所示。由圖2 可知,醫療設備的維修費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致成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形成:①業務的發展,購置的設備數量越來越多;②設備老化越來越嚴重,維修保養的次數增加。2013 年較2012年下降的原因是檢驗科啟用新購置的2 臺漢密爾頓全自動加樣器,停用超過10 年的帝肯全自動加樣器。2016 年較2015 年下降的原因是有一批達到報廢年限、故障率高的設備退役了。2018年較2017 年下降的是因為地區舉行重大活動,要求做好設備保障;故增加設備巡查次數,小故障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外地工程師多以遠程方式解決問題,減少來青次數所致。2020 年較2019年減少是由于疫情,外部服務無法提供,設備維修多以內修為主,外修為輔,盡量線上解決問題,減少人員往來接觸,做好疫情防控。

圖2 2011—2020 維修費使用情況
采供血設備維修情況分布如圖3 所示。由圖3 可知,10 年中以6 月、7 月和11 月的費用最高。究其原因是6、7 月份正值春末夏初,是溫度和濕度逐步升高的月份。此時專業設備要面臨兩方面問題:①制冷設備滿負荷運轉,容易產生故障;②高溫、高濕容易使檢驗設備傳感器失靈,使冷鏈儲存設備高壓報警(由于冷凝器散熱不好造成的)和低壓報警(由于蒸發器結冰所致)。而11 月正處在秋末冬初,是供暖設備最容易出現故障的月份。因此,在每年5 月份將實驗室空調開啟為制冷模式,10 月份開啟制熱模式,提前作好維護工作。同時,2 月份為1 年中最寒冷的月份,部分外采的檢驗設備需要提前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設備中有液路的,注意使用完畢后必須排空,以免造成設備損壞。

圖3 采供血設備維修分布
通過對青島血站專業設備維修管理數據的分析,探索一種適合血站專業設備管理和維修的模式,結合上述結果,提出如下運行維護應對措施,供同行血站探索適合自己血站的專業設備管理和維修模式參考[13]。
(1)加強科室之間合作。設備維護管理人員要懂設備構造,熟悉設備工作原理,科室使用人員要懂設備日常使用保養,質量管理人員要懂設備計量和校準。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設備使用的準確性和使用的長久性。
(2)加強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的培訓與學習。通過加強設備的培訓與學習,扭轉業務人員只管業務不管維護和維修人員只知維修保養不知業務知識的局面,培養全方位人才。
(3)做好使用中的日常維護、保養工作。現在的儀器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每日使用完畢后,一定要按操作規程進行儀器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這樣既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又能保證設備的精度。發現問題及時與設備管理工程師聯系。
(4)探索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激發每位員工的積極性,將設備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結合設備使用說明書,建立預防性維修方案,從而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率。特殊設備(如血液輻照和壓力容器)的管理應按照現行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化管理,建制質量控制檔案[14-15]。
(5)采用“望、問、聞、切”的工作手法。望:看機器的外觀有無異常的地方。問:詢問設備故障的現象。聞:聞一下設備及其線路板有無異常的味道。切:將設備拆解開查看里面的部件是否損壞。
以韓國森通便攜式熱合機SE700 為例,講述“望、問、聞、切”的工作手法。首先拿到這臺不熱合的熱合機,觀察設備外觀,由于它是便攜式的,有可能發生摔碰,看外觀有無明顯磕碰的痕跡。其次,詢問最后一次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再次,聞一下熱合機有無異味;最后,打開熱合手柄,聞一下沒有異味,檢查線路板各電子元件有沒有損壞,經過檢查發現其熱合手柄內部有一個控制導通的干簧管有裂痕,輕輕觸碰后,干簧管的玻璃破裂;換上新管后試機正常。
從維修情況統計和多年設備管理、維修中發現,采供血設備的維修情況主要受以下4 個因素的影響:
(1)加強設備維修人員隊伍建設。增加維修管理人員,以便更好地做好維修維護工作,提高設備的完好率[16];能在設備出現故障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并及時處置,避免“小問題”,拖成“大毛病”,也避免出現“小毛病”“大修理”,為設備購置提供技術支持。
(2)及時做好設備的更新換代工作。設備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為10 年,超過設計使用壽命的設備,各部件老化比較嚴重,實驗失敗的風險加大,維修和維護的費用偏高,部分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因配件供應不上,暫停提供維修服務。
(3)滿足條件的前提下,優先選擇國產設備,選擇售后服務方便的生產廠家。國產設備的維修成本較進口設備要低得多,且供貨周期較進口設備要短1~2 個月。
(4)盡量避免采購停產機型。停產機型多是被新技術所淘汰的機型,或是效益不好的機型;停產機型配件在3~5 年后會停止供應,6 年以后設備將無法得到及時維修。
綜上所述,血站采供血設備的維修管理有其行業的特殊性,應按照國家對于血站管理的規范要求和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5)的要求,借鑒醫院設備管理維修的先進經驗和模式,更好地為采供血一線服務。